安凤华 徐 涛 叶春荣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景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科学持续健康发展,才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和日本“泡沫陷阱”的困扰,筑牢我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其本质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人们高兴地看到,在未来八年,我国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以应对各种风险,迎接各种挑战。
在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党中央关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的前景。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城乡发展一体化措施的提出,不仅会极大地调动9亿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会调动全体人民的创造激情。因为城乡一体化蓝图,让人们看到了一幅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美化的光明前景。
二、人民民主制度不断扩大的前景
回顾人类社会民主发展的历史,我们会看到,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抽象的绝对的民主。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各个国家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也必然不同。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曾在《卫报》撰文指出:“西方的民主模式就像其他所有事物一样,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它不是普遍适用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一些国家全盘接受西方民主模式,结果不仅没有带来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反而经济危机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事实也一再告诉人们:不顾本国实际,简单地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只会走入歧途,带来灾难。
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在民主问题上对我国的种种非议,十八大报告庄严宣告:“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历史实践表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为己任,并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实践中成功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正在构筑一种新型的民主,这种模式较之西方的民主拥有更加长远的目光和独特的优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建立健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些重大举措的提出,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发展现状的高度清醒和高度自信,也增强了人们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信心。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让我们看到,无论是努力战胜1998年的特大洪灾、2002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还是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成功应对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美国学者奈斯比特敏锐地观察到,“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方民主体制的弊端频频暴露,低效率、犹豫不决;与此同时,中国民主体制的优势却在逐步彰显,快速、高效率。”
三、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前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首先,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我国未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根本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特别是要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人们自觉践行的准则。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壮大主流思想阵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粉碎反华反共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阴谋。
其次,公民道德建设是兴国之基,关系我国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去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社会诚信和政务司法公信教育,加强政治思想、理想信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培育中华民族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再次,我们还要加强文化建设,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四、加强社会建设的美好前景
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发展不能自动带来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这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我国发展到今天,加强社会建设,既是提高民生质量的迫切需要,更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要求。
第一,按照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今后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民生一头连着民利和民心,一头连着内需和发展,既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发展的有效途径。做好民生工作,不仅可以直接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而且能够扩大消费,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做好民生工作,还能够提高人们健康、文化、科技等素质,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第二,政府要着力构筑起使群众能够安心生产生活的社会保障网。在保障对象上面向全体居民,做到全覆盖;在制度上不留空白,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标准的设定上,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发展中逐步提高。今后,要进一步实施好重大民生工程,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巩固和发展全民医保成果,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第三,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是促进社会公正、保障机会公平。为此,一方面,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重点推进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创业公平,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从而形成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与此同时,还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事业和产业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社会发展政策,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下,发展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培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产业,形成多元发展格局,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五、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前景
十八大近3万字的报告,人民出现了145次,以人为本的理念,执政为民的情怀,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十八大报告始终。十八大报告把“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从而吹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号角。围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前景,十八大提出了“五个”令人鼓舞的“高度关注”:
第一,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必须高度关注物质生活。十八大报告在居民收入增长的要求上提出了“两个倍增”和“两个同步”发展的目标,即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是让老百姓富裕起来,让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根本。人们都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废除了农业税,建立了教育、医疗、住房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一系列保障体系,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飞跃。
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必须高度关注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基础上的更高追求。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党的重要工作内容。十八大把精神生活的核心价值作为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本性的一种肯定,它关涉人们心灵的净化、道德品行的锤炼、理想人格的完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写进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反映了党执政为民的宗旨越来越人性化、民本化。
第三,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必须高度关注文化生活。在经济全球化、网络现代化的今天,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更加凸显。只有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服务水平,让人们从黄赌毒、网暴、色情和迷信、牌桌、酒桌上走出来,积极参与到更加健康的文化生活中来,才能最终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必须高度关注政治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生活始终坚持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人民当家、依法治国,将成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关键内涵。
第五,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必须高度关注社会生活。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关心每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建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机制,尽可能地降低社会成员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减少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创造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发挥聪明才智、都有平等创业和凭借自身能力改变处境的机会,促进社会成员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发挥等一系列举措,令人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六、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前景
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人民群众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也需要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既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提倡“美丽中国”,一方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方式,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十六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进入党的执政视野,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在过去10年间,从巴厘岛、哥本哈根到德班的历届世界气候大会,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补偿机制的稳步推进;我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中国”、“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展现了十八大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更加拉近了党代会与民众关切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实际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上届党中央执政理国最富创新和特色的地方。十年来,“民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频词”。从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到总理的“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再到各级政府的下基层帮扶,人们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更美在人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国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庄重承诺。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描绘了未来中国壮丽的发展蓝图,吹响了实现中国梦的进军号角,展现了未来中国的灿烂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展览时谈到,忆往昔,“雄关漫道真如铁”;看今朝,“人间正道是沧桑”;瞻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现在,离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还有8年的时间,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还有38年的时间,我坚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有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实干兴邦的精神风貌,有13亿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理论的自信和制度的自信,中国人民一定会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新奇迹。让我们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吧!
(中共东辽县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