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女权主义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严谨深邃的理论思想、完整有效的体系和方法,这些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优势对女权主义理论和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不可替代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都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妇女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争取到了一些权利,但是社会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妇女问题,而此时的女权主义理论因其内容空泛或不切实际而渐渐不能满足需求,人们开始寻求新的理论支撑。这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其重要的研究价值,进入到女权主义者理论探索的视野。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内涵和精髓被广泛借鉴和挖掘,并成为女权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石。著名女权主义理论家朱丽叶·米切尔(Juliet Mitchell)在名著《妇女状况》(Women's Estate)中说:“我们应当提出女权问题,但要试图给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125]
第一,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私有制。通过对广大妇女艰难困苦的生活状况的实地考察和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妇女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的著名论断。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剥削和阶级压迫,出现了男人对女人的压迫。妇女要摆脱压迫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唯有废除私有制这一途径。
由于社会大分工,出现私有财产,男性因为在体力上的优势掌握了对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妇女则丧失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这导致她们在经济生活中不得不依附于男人,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女权主义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私有制根源观点,指出私有制是阶级压迫和性别压迫等剥削社会矛盾的根源所在。海迪·哈特曼在分析了男性和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后,指出工业资本主义组织在对家庭劳动力进行转移后增强了男性的支配地位,也更增强了女性的从属地位。女性在家庭中和劳动力市场的从属地位相互加强,恶性循环,越演越烈。[126]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既认同此观点,同时也吸纳了激进女权主义关于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父权制的观点。综合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私有制和父权制的双头兽是导致妇女受到压迫的根本原因。恩格斯的妇女压迫私有制起源论从经济分析的角度阐述了妇女压迫的起源问题。私有制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妇女受压迫的地位只有消灭私有制。妇女要实现全面解放必须从经济上改变现状。
第二,要实现妇女解放就必须参加社会劳动。“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是恩格斯指出的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女性参加社会劳动具有积极意义,这表明女性作为一个独立于男子、与男子地位平等的群体开始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女性在社会劳动中获得了劳动的机会,并不是男子经济上的附庸和私人物品,而是具有和男子一样的经济自主的能力,掌握和利用社会资源,这让女性能够极大地获得解放。女权主义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主张妇女要回到社会公共领域中去,参加社会劳动,才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女性的经济独立在女性解放中至关重要,女性只有参与社会分工问题,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女性在社会生产领域就业,既是女性的权利同时也是她们寻求自身解放的重要路径和保障。女性参与就业能够提高女性在社会当中的地位。因为在社会上有份工作就有份收入,这样就不至于在经济上依附于人,从属于人。而且女性参与就业也能使她们打开视野,增长见识,而不是局限在厨房的封闭空间。[127]
第三,家务劳动社会化。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女权主义评估家务劳动的价值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女权主义认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指男性为生产交换价值而进行的劳动,不包括女性再生产。在《妇女解放的政治经济学》中玛格丽特·本斯顿指出,因为妇女从事的是不进入市场交换的家务劳动,所以被贬低和边缘化,这是妇女地位低下的物质基础。在对此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女权主义者指出,女性的再生产具有劳动价值,而且支撑了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私有制社会产生以后,女性被迫转向以家务劳动和人口再生产的劳动为主。家庭成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单位,男主外(社会)和女主内(家庭)的分工模式形成。家务劳动的技术低下、使人愚笨无知、眼界越来越窄等特性充分显示出来,并且逐渐成为女性禁锢自身和社会禁锢女性的手段。同样,家庭劳动使女性支配社会资源能力受到诸多限制。另外,家务劳动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由具有社会性的劳动演变为家庭内部的私人事务,女性从事的饮食起居、缝补、育儿等家务劳动,都是与家庭相关的活动。女性负责的家务劳动工作没有进入市场就直接被消费掉了。按照商品生产的逻辑,妇女所做的工作只具有使用价值,不具有交换价值,而且工作成果不能积累,通常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工作,因而被认为是无价值的不可见的工作。
迄今为止,无论东西方,人们都未把家务劳动作为劳动来看待,家务劳动不是劳动,而是丈夫有权享受的服务。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却在市场上体现不出交换价值。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意义在于使全社会能够对妇女在家庭中付出的劳动给予肯定,承认其重要性,从而提高从事家务劳动的广大妇女的社会地位。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莉莎·沃格尔认为,家务劳动社会化是减轻家务劳动的一个主要途径,要使之成为国家的责任而不是妇女的任务。女权主义这些关于家务劳动的大讨论导致了70年代意大利、加拿大、英国等国的国际家务有酬运动。这一运动直到80年代渐趋消失,因为家务有酬虽然可以帮助确认女性家务劳动的价值,但是却会使得女性家庭主妇角色合法化,将女性囿于传统性别角色之中。
第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他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28]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社会的政治法律意识、风俗习惯等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吸纳了这一观点,指出之所以是女性受压迫处于从属地位而不是男性,需要分析女性劳动本质和在社会中的角色形象。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南希·费尔斯通指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其原因在于女性长期从事次要的工作造成了社会和自我意识产生了相应的改变而引起的,并非是社会或者个人原本就有的概念和意识。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妇女除了在社会上工作作为男性劳动力的后备军外,还要在家里面从事伺候一家人饮食起居的家务劳动,永远忙不完,受着资本家和家庭的双重剥削,这样的社会角色永远把女性限定在从属于男性的位置上。
1.7.3.2 女权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借鉴意义
著名的女权主义者瓦勒里·布赖森说:“一切政治理论,如果忽略了女权主义思想,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片面的贫困的政治理论。”[129]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同样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30]回顾历史,我们看到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取得了很大成就,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改善了女性的生产状况。但是从总体来看,女性的解放和发展问题仍不尽如人意。于是近年来,学界开始越来越关注女权主义理论,对其进行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
1.女权主义丰富的概念内涵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女权主义的概念内涵非常丰富。其中,社会性别和父权制是两个比较有价值的概念。社会性别重视男女两性在生活上的差异,突出强调性别的社会差异要比自然差异更为重要。西蒙·德·波伏娃的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变成的”说明了这一点。女权主义研究者在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对妇女的压迫问题的过程中,着重强调的一个概念就是男权制(patriarchy,又译父权制、家长制),指的是男人在物质基础上支配女人统治女人的一种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研究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父权制是压迫妇女的双头兽,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父权制的社会历史结构分析结合在一起分析妇女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妇女的受压迫根源,突破了传统上认为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决定论和生产力决定学说。
另外,女权主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和实践思想进行充实和扩大。阿莉森·贾格尔强调异化可以用来阐释妇女受压迫的问题,它居于男女两性间的体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区别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指人类在为实现一定目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对客观物质世界加以改造的行为,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征。而女权主义的社会问题处理组织和机构也被看做是非暴力的抵抗活动或实践形式。总之,女权主义对社会性别、父权制、异化和实践等概念内涵的补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2.女权主义广泛的学科和角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女权主义派别林立,观点主张各不相同,角度各异。激进女权主义从生物学角度和激进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关注“性与阶级”理论,生态女权主义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妇女解放问题,并把女性研究引入各传统学科,使之增加女性分支,引入女性哲学、女性经济学、女性社会学等学科。女权主义还运用精神分析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结构学等多学科多视角的分析方法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在研究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时,女权主义并没有沿用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经济和阶级根源,而是突破了这种观念,更注重研究妇女受压迫的非经济因素,补充了父权制、文化、种族、生理等方面。在研究妇女解放的条件和途径时,女权主义也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消灭私有制的观点有所创新,提出了家务劳动工资化、加强女性教育、提高女性素质等主张。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研究领域。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女权主义相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使之具有性别色彩,克服了性别盲点,同时也使女权主义具有了历史维度,避免了历史盲点。女权主义者哈特曼在《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的不幸婚姻:迈向更有进步意义的联合》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女权主义的结合比作婚姻,二者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注释】
[1]转引自王恩铭.20世纪美国妇女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53.
[2]转引自王恩铭.20世纪美国妇女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64.
[3]转引自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145.
[4]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2.
[5]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4.
[6]列宁全集[M]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
[7][美]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M].赵育春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16.
[8]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0-91.
[9]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94.
[10][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7.
[11][美]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李惠斌、杨雪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84.
[12][美]谢丽斯·克拉马雷、[澳]戴尔·斯彭德主编.路特里奇国际妇女百科全书[C](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90.
[13]Lise Vogel.Marxism and the Oppression of Women Toward a Unitary Theory,1983.p69.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17][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7.
[18]Ann Ferfuson Nancy Folbre.The Unhappy Marreage of Patriarchy and Capitalism[A].Edeted by Lydia Sargent.Women and Revolution[C].South End Press,1981:330.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2.
[21][美]谢丽斯·克拉马雷、[澳]戴尔·斯彭德主编.路特里奇国际妇女百科全书[C](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9.
[2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23]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24]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25]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26]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7]张一兵、郑晓铜、赵彦.中国妇女与婚姻家庭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121.
[28]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21.
[29]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59.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40]仝华、康沛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4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36.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
[49]欧文选集.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1.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
[51]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编.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82.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70.
[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2.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0.
[57][英]约翰·麦克因斯.男性的终结[M].黄菡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2002:70.
[58]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7.
[59]马克思、路德维希·库格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59.
[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61]马克思.神圣家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49—250.
[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
[64]仝华、康沛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0.
[65]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278.
[6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289.
[67]马列著作编辑部编:《回忆列宁》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9.
[68]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94.
[69]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86.
[70]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88.
[7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92.
[7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306.
[7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78.
[7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316.
[75]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64.
[76]同上,第277-278页.
[77]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78.
[78]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93-298.
[79]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300.
[80]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89.
[8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308.
[8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308-309.
[8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95.
[8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07..
[85]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95.
[8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306页.
[87]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95-296.
[88]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309.
[89]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55-256.
[90]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96、306.
[9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89.
[9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316.
[9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89.
[9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89-290.
[95]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89.
[9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41-242.
[97]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94.
[98][美]佩吉·麦克拉肯.女权主义理论读本[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9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10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78.
[10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00.
[102]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268.
[10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
[10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主席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4.
[10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
[10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10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10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2.
[109]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6.
[110]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45-1949)[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300.
[1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
[112]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82.
[11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
[1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
[11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2.
[1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
[1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
[118]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22.
[119]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14.
[120]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2.
[121]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53.
[1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
[123][美]凯瑟琳·A·麦金农.迈向女性主义的国家理论[M].曲广娣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3.
[124][美]琼·迪迪安.妇女运动.于晓丹译.柏棣主编.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0-61.
[125]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194.
[126]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61.
[127]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07.
[1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129]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7:1.
[1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