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阶级和资本主义要比性别和父权制更重要、更根本。而国外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则不同意把性别问题放在次要的地位。海蒂·哈特曼批判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的结合是“不幸的婚姻”,她指出,“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为历史发展规律做了本质性的深入分析,尤其是有关资本的那部分,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却无视性别。只有在一种女权主义的专门分析中,才能揭示男女关系的系统特征。然而这种女权主义分析本身是不全面的,因为它无视历史,且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如果我们想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妇女的困境,就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尤其是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法,以及女权主义的分析,特别是把父权制定义为一种社会和历史的结构。”[31]哈特曼说,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是,它对于为什么女性因为身为是女性而受到压迫这个问题无法做出解答,无论这个女性属于哪一个阶级。“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关注资本主义制度下男人与女人的经历存在着差异……女人作为女性如何受压迫,为什么会受压迫。因此,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在女人持续的屈从中,男人成了既得利益者。”[32]
凯瑟琳·麦金农对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之间的互评给予了总结:“马克思主义者曾经批判女权主义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资产阶级的,意思是说女权主义的工作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他们认为若依据性别来分析社会,就会忽视阶级的首要性,并会掩盖女性之间的阶级划分,因为女性中有些应分属于无产阶级。据称,女权主义者们的要求在资本主义的体制内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女权主义指责马克思主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被界定为男性的,意思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男性的利益和世界观的范围内活动的。女权主义认为,单纯从阶级的角度分析社会,就忽略(社会中)两性不同的社会经验,遮蔽了女性的整体性。据称,在不改变女性与男性的不平等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者的要求,也可以(某种程度上是已经)获得满足。”[33]“女权主义是第一个对人们所关心的事务加以肯定的角度出现的理论,其研究方法是把它所寻求捕捉的现实概括为理论。如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一样,女权主义的研究方法是意识觉醒,即把女性社会经验的意义加以集体地和批判地重构,如同女性经历了一样……在此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和女权主义就思想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某种程度上,在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基础上,它假定并提出了一个思想之外的实在。它认为有一个客体存在—也就是,一个非社会性的,观察的内容。相比之下,意识觉醒探究固有的社会状况,探究思想和物质性(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包括社会性别)的混合。”[34]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对待女性解放的问题上,一直以来的分析和探讨并不充分,具有着性别上的盲点。上世纪70年代,朱丽叶·米切尔将缺少性别研究的现象称之为理论“沉默的一角”。社会性别,英文是gender,用于区别只从生物学角度界定和研究的自然性别(sex),指的是男女两性在社会要求下男女扮演的不同的社会角色(gender role)。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最突出或独特的价值。[35]女性主义建立社会性别这一不同的审视纬度,不仅是视角和立场的不同,也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转换。凯瑟琳·麦金农指出,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劳动一样,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核心概念是性别。从区分男女生理差异的自然性别到翻译男女社会差异的社会性别,他们赋予性别以学术的内涵使其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深入探讨劳动的性别分工问题和女性的无酬家务劳动问题,把这两个问题纳入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的探讨中,考虑社会性别的另一种经验与体验成为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使社会性别和阶级、种族一样,成为研究人类社会问题的基本分析范畴。虽然社会性别与以经济为基础的阶级不同,也与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时一直以来重视的文化、历史、宗教等因素不同,但仍不失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有益的创造性的补充。
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典型地反映在联合国1997年把性别观点纳入主流决策的战略中,也就是社会性别主流化。这种分析方法可以把性别平等置于社会组织机构及其制度化、规范化的运作当中,从而补充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宏观性和抽象性。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对更强调分析人多重身份的社会性别理论所关注的对象进行整合,关注女性、种族、同性恋等一些边缘和弱势群体。这种不同关注点的整合能够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分析思想更加具体丰富,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关系界定,使得女权主义的理论核心——性别关系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阶级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能够在理论上得到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从其特有的社会性别研究视角和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经典的思想、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和诠释。不管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性别平等策略在社会现实中能否实现,至少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思路。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独一无二的诠释,导致了以“社会性别”话语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构建。在社会性别的视域下,无论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都根据新的社会情况、社会观念进行丰富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