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达斡尔族的民俗节庆

达斡尔族的民俗节庆

时间:2023-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达斡尔族主要生活在嫩江流域,吉林省内分布不多,但其民族文化却很有特色。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恪守氏族外婚制度原则。离婚被达斡尔族人认为是不吉利和不光彩的事情。敬老是达斡尔族礼节的核心。
达斡尔族的民俗节庆_吉林省民俗节庆

达斡尔族,是本民族的自称,因译字不同,曾有不同的写法,如达呼尔、达胡尔、达古尔等,解放后统称达斡尔族。达斡尔族主要生活在嫩江流域,吉林省内分布不多,但其民族文化却很有特色。

一、达斡尔族的民俗

1.婚俗

民间传说很早的时候达斡尔人不是女子出嫁,而是男子嫁到妻方居住。后来由于男子不愿居住在妻家,经常逃回母家才改为女子出嫁,并开始给新娘陪嫁。据说起初女子也想逃回娘家,但又舍不得丢弃她的衣柜等物,久而久之,女子出嫁便成为一种制度。这或许是对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由从妻居向从夫居婚过渡的历史变革的一种朦胧记忆。

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恪守氏族外婚制度原则。旧时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婚姻以入赘婚较普遍。婚礼一般在春暖花开时举行,结婚过程大体分三步:一为订婚:由男方父母委托媒人说媒,若女方父母同意,则接受媒人斟酒磕头礼;二为送礼: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两次礼即食礼和物礼;三为结婚:达斡尔族的婚礼隆重而热烈。婚期商定后,女婿按期前往岳父家迎亲,新娘由男女傧相各三至四人陪同携带嫁妆前往婆家。新郎的父母在家门外敬酒迎接送亲的队伍。婚宴上男方陪客首先致辞欢迎送亲的贵宾,女方傧相手拿弓和翎箭为新婚夫妇祝福。最后新娘由妯娌陪同给公婆和男方长辈敬酒磕头,给同辈兄弟姐妹敬烟相识。

达斡尔族婚礼

从清末起少数富有者因原配不生育而纳妾,但为妾者在家庭中处于无权地位。离婚被达斡尔族人认为是不吉利和不光彩的事情。经调解无效后,离婚者要请无子女的人在野外缮写离婚书,以立凭据。族内有俗语称:“写离婚书的地方,三年不长草木。”无子女的年轻寡妇在为亡夫服孝三年后可以改嫁,无寡妇内嫁之俗。至19世纪末,达斡尔族中普遍存在着父系大家庭。一个典型的达斡尔族家庭一般有三代或四代人。每个家庭的家长由男性长辈担任。他是家庭生活的主管者,也是生产活动的指挥者,被称为“贝功达”。只要他在世,家庭和睦,很少纠纷。“贝功达”去世后,再按股分成若干家庭,而每一股又将是几世同堂的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繁琐的订婚、结婚仪式在达斡尔族地区已不多见,现代文明的婚姻家庭观念已被广泛接受,婚姻自由、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已成为现实。

2.丧葬

敬老的传统和灵魂不死的信念,使达斡尔人对死者的安葬和悼念活动日益隆重和繁杂,尤其对老年长辈的葬礼更是如此。达斡尔人的丧葬以土葬为主。只有萨满的安葬根据其意愿实行风葬或火葬,孕妇实行火葬,死于天花病的儿童实行风葬,一般正常死亡者均为土葬。原来达斡尔族的每个莫昆都有其公共墓地,称为“达·蒙干”或“达·夸然”,选择有山有水、地面开阔的阳坡为墓地。在墓地内按辈分安葬死者,夫左妻右,世代相接。

从葬事开始之日起,死者的直系晚辈开始服孝。死者的妻子、亲子、亲侄儿等穿孝袍,长子外套白布马褂,服孝期为一百天,脱孝服后还要穿素服三年。死者的亲弟和侄儿服孝两个月,以宽约三寸,折叠三层白布条为孝带,斜挎用系于腰,有一端与长袍下摆齐。五代以内的其他晚辈服孝一个月。不同期限的服孝者的脱孝日,正是为死者举行周日、二周日、百日祭奠之日,而且在死者的一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忌日和春节,都要举行祭奠仪式,上坟添土烧纸,达斡尔人认为,三年以后死者的灵魂便会离开族众和故土远去,一切祭奠活动到此结束。

3.礼仪

达斡尔族重礼仪,讲究辈分,集中体现在婚礼、葬礼、节庆、族谱祭等活动中。敬老是达斡尔族礼节的核心。日常生活中以年长者为尊,向他们请安、敬烟、让座、让路。过去一般人们相见,都要行请安礼,姿势因本人的性别和对方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向老人请安施重礼。达斡尔族热情好客,客人到家以烟、酒、奶制品相待,即使生活拮据,也乐于设法款待。达斡尔族的装烟礼颇具特色,客人到家即使已经叼着烟袋,也要请客人拿下来,他们要亲自给装上自己家种植、晒制的朵烟,点燃后敬给客人。

达斡尔人相见都要行请安礼。请安礼的姿势因本人的性别和对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男子请安的姿势是左腿向前迈半步,两腿向下弯曲,其深度因礼的轻重而别,向老年人请安弯度要深,向平辈和年龄相仿者请安时,对方也要以同样的姿势答礼。女子请安时两腿并拢向下稍微弯曲,双手平放膝上,稍微低头。在达斡尔人的礼仪中,娘亲是最引人注目的,按照他们的传统,如果有人触犯习惯法受到氏族处罚时,其父母无能为力,只有做舅父的才有资格以当事人的认罪悔过为条件赎回外甥;在葬礼上,唯长辈娘亲的意志是从,如有安排不当或礼节不周之处,一经舅父指责,只有办丧的最长者出面道歉才能了结。

4.服饰

达斡尔人的服装是由布匹、狍皮和羊皮等多种原料制作的。早先,男子的服装以狍皮为主,只有夏装和内衣为布料。他们的狍皮服装分为冬装和春秋装两种。用于晚秋、冬季、初春的狍皮制作的皮袍称为“德力”,绒毛厚、防寒能力强、轻便保暖,为便于骑马,皮袍的前后摆开衩;用于晚春、夏季和初秋季节的狍皮制作的皮袍称为“哈日米”,因为长绒已脱落,毛薄,宜于春秋穿用,是猎人和入山伐木者理想的外衣。达斡尔人称之“其卡米”的皮靴,是用狍子的下腿皮毛朝外拼缝成靴靿,狍脖皮为底。人们脚穿毡袜,再套“其卡米”,保暖轻便,适于林海雪原中行走,是猎人必备的防寒靴。

达斡尔族服饰

从前,达斡尔猎人还戴一种用狍子或狼、狐狸的头皮做的帽子,取兽头的整张皮为帽盔,兽耳向上挺立,还嵌入两只眼睛,猎人戴这种帽子便于接近野兽,起伪装作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布匹成为达斡尔人的主要衣料,男子开始普遍穿单袍和棉袍,狍皮衣服逐渐减少,与此同时,羊皮成为达斡尔人冬季防寒服装的材料之一,尤其以牧为主的海拉尔达斡尔中,羊皮是他们冬季防寒服的主要材料,达斡尔人的羊皮冬装,除厚绒羊皮袍外,还有罩布面的羊羔皮长袍、皮袄、坎肩等。

自清初以来,不少达斡尔人任文武官员,上自将军、都统,下至佐领、骁骑佼,官场上的礼服随之在达斡尔族中普及开来,除官员外,富有者也备缎子面料的长袍、马褂等礼服,以备参加婚丧等典礼时穿用。参加各种典礼、聚会的男子,必须系腰带,而且腰带上佩挂烟荷包和火镰,否则会被人们耻笑不重礼节。

女装以棉布为主,习惯穿旗袍,冬季穿棉旗袍或单旗袍,外罩棉袄,除日常的服装外,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还置备绸缎面料的旗袍、上衣、罩衣或皮里的对襟坎肩,供年节或参加各种典礼时穿用。绸缎服装的花色因年龄不同而有别,老年人长袍发蓝、灰色为多,外罩黑缎上衣或过膝的外罩。中青年女子的绸缎服装颜色鲜艳,并配以不同颜色的花边,与绸缎服装相配套,脚穿绣花鞋。

达斡尔族女子素来注重装饰打扮,除上述艳丽服装外,头插金属簪筓和绸缎花朵,出嫁的女子还要梳两半头,佩戴各种首饰,戴金银或玉制耳环、耳坠、戒指,在右侧衣襟上佩挂绣花烟荷包和手帕,以备给长辈敬烟之用。是否会做各种针线活,尤其是绣花技艺的高低,曾经是评证青年女子的标准之一。女孩过了10岁就学缝衣绣花,当出嫁时不仅要带自己做的绣花鞋若干双,烟荷包和绣花枕头,还要给婆婆和小姑子们带去亲手绣制的花鞋,以显示其针线技艺。

5.交通

达斡尔族传统的陆上交通工具为马匹和大轮车,20世纪初出现自制的大铁车,少数富户开始使用从市场购置的钢轴车。传说在黑龙江北岸生活时曾使用过既可赶路又可追踪猎物,类似滑雪板的交通工具“肯古冷”。传统的水上交通工具主要是独木舟和小木筏。

6.住宅

达斡尔族从事农、牧、猎、渔、林等多种经营的经济生活特点,影响他们对居住地的选择。一般来讲,屯落的北面为山林,东、西、南三面是开阔的草甸子,屯落位于山的阳坡或岗地,靠近江河。达斡尔族一般以同姓聚居一屯为主,因为从全屯整体出发,统一规划,所以房舍院落园田排列井然有序,“介”字型草房一律朝南,一般一户为两间、三间或五间房。达斡尔族住房素重采光,西屋南面三扇窗,西面两扇窗,东屋南、东面各两扇窗,房门两侧各一扇窗。为使窗户结实、透明,用盐水豆油搅匀喷在窗纸上。屋内南、北、西三铺炕连接在一起,构成“弯子炕”,家庭成员及其客人的铺位都有相对规定的位置。

二、达斡尔族节日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小年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1.春节

在达斡尔人的节日中,以春节最为隆重。春节,达斡尔人称为“阿涅”,是一岁之首。除夕,他们称为“布通”,是迎春最为忙碌的一天,从清晨起妇女清扫室内,张贴年画和对联,男子清扫庭院,除夕晚餐以手把肉为主,并备各种野味配制的酒菜。傍晚,长者亲手点燃烟火,把大块熟肉、水饺、糕点抛进火堆中,以求在新的一年时人畜安康、五谷丰民。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的烟火使整个屯落笼罩在暮霭中,充满象征和睦吉祥的节日气氛。他们认为烟火愈旺,点燃时间愈长,愈是象征着迎来的是兴旺之年。在除夕的傍晚,还要给天神、地神、北斗星和各家祭的诸神点香磕头,供祭各种糕点和酒,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保佑他们吉祥安康。大年初一,是春节的高峰,人们争先早起早餐。天刚亮,拜年的男子开始出动,同一莫昆或家族的人以长辈为首,按辈分和年龄高低的顺序到各家进行团拜,男孩们尾随团拜队伍,以抢吃各家赏给的糖果为乐。初二、初三,是妇女拜年和到外屯走访娘亲和姻亲的日子。

春节时正是达翰尔人农猎牧业生产的闲季,也是人们举行各种文艺体育活动的难得机会。男子举行曲棍球赛,颈力赛和赛马等体育活动。到了傍晚,中青年女子聚在一起跳“鲁日格勒”舞。春节期间,是民间艺人最忙碌的时候,应邀到各家说唱“乌春”或讲故事是他们不容推辞的义务,届时从几岁的儿童到满头白发的老人都围坐在一起,欣赏本民族传统的说唱艺术。

这种节日活动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元宵节,达斡尔人称为“卡钦”,是仅次于春节的又一节日,十四日晚餐和十五日早餐之丰盛,仅次于春节除夕。过了正月十五,新的忙碌的一年又开始了,远出行猎和放木排者陆续进山,农民也要开始他们的备耕工作。

2.敖包会

起源:过去达斡尔族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通过敖包祭,祈求上天保佑人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时间的演进,达斡尔族在经过不同的历史过程中,对敖包祭赋予了新的内涵,人们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不再通过祭敖包来祈求上天的保佑。目前,达斡尔族已将过去的祭敖包转化为一个民族节日——敖包会。

达斡尔族祭敖包

敖包会,一般都在每年的8月中、下旬举行,时间不确定,但大多在瓜果飘香,庄稼长势已经确定,丰收在望的时候举行。敖包会的规模不尽一样,多以村、镇为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达斡尔人民族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商贸发展的需求,以县、区为主的“敖包会”也经常举行。远离家乡在外的游子,也都在各自生活的城市,由民族联谊会操办敖包会。在民族地区举办的敖包会,都是传统形式与现代文体活动、经贸洽谈结合在一起的。先是进行祭敖包,人们驱车或骑马来到敖包山上,在敖包前摆上供品,有的还要杀羊祭祀,由达斡尔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或由当地政府官员主持仪式,人们向敖包敬酒后,围着敖包转上3圈,念叨着祈祷的词句。随后人们就要回到敖包会的主会场。会场布置的与开庆祝会或运动会一样,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前来参加。敖包会还要邀请外地的同胞参加。

敖包会开幕式上,由主办者向来宾及达斡尔族群众介绍举办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后,进行各种文体活动。体育活动有赛马、“博依阔”、“摔马跤”、“摔跤”、劲力、打布鲁、拔河等。还要进行达斡尔族哈肯麦舞的表演或比赛。晚上燃放焰火和举办篝火晚会。客人和达斡尔族同胞载歌载舞,一起参加文体活动。

3.黑灰日

据史料记载和传说,契丹王朝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出世时神光乍现、异香满屋,其家人预感这个婴儿有王者之相,而当时契丹各部落之间正直纷争战乱,为了掩人耳目,耶律阿保机的祖母便想出用锅底灰抹之,躲过灾祸。这样日久年多,逐渐成为契丹后裔达斡尔人的风俗。正月十六为“黑灰日”,达语“霍乌度如”。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特别是青年人之间要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男女老幼黎明即起,双手沾满油和锅底灰,你追我逐争着往对方脸上涂抹。视为快乐的节日,虽抹得满脸黝黑,却分外高兴。老年人不参加追逐,在额头抹一点黑灰以示吉利。早晨长辈们在熟睡孩子们的额头上涂抹锅底灰示祝福无病无灾。祝朋友们、同胞们霍乌度如吉祥,这一天你可以被黑,愿你黑的吉祥!幸福!健康!好运。

达斡尔族的民俗文化与蒙古族、锡伯族的民俗文化有许多相近的内容,这是历史上相似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结果。回族为后迁入吉林省的民族,非吉林省本土民族,因此其分化较之其他民族具有更明显的区别。因此,民俗文化是民族历史、地缘环境、民族交融等诸多因素共同缔造的,吉林省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智慧塑造的。

【注释】

[1]丁一波.回族风情.

[2]回族风情.

[3]饮食篇下//天方典礼.卷十七.

[4]马利昆.云南回族心理素质探析.回族研究,1996(1).

[5]民族心理素质是民族具有普遍性的特征//理论研究文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7.

[6]马红艳.回族禁忌的社会功能探析.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