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消费”的历史和文化思考
“三公消费”能够在中国大行其道,不是那么简单。对“三公消费”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思考,有助于对它进行整顿和治理。
“三公消费”的实质就是官场特权。出国、用车、接待都是官场活动,老百姓是不参与的。它具有衙门特征,能够显示官场的作风和气派,突显其与平民百姓的不同。翻开历史看,很少有官员不摆架子的,民间称作“官架子”。为官而没有架子,往往被人看不起。于是摆架子成为正常的、必需的,没有架子反而显得另类、让人看不起。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都是高居于百姓之上的,他们摆官架子振振有词,还搞出了许多名堂。官架子的历史依据就是封建特权,属于封建余孽,如同清朝男人头上盘着的辫子,是应该被新时代革除和抛弃的。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官场接待也是一种礼仪文化。流传千年的官场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古代帝王的礼仪庄严、隆重,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为了某个盛典,甚至划拨专项经费,修建专用场所,花费不计其数。除了对客人的尊重、周到的礼节、展示的文化值得肯定外,片面追求排场、奢侈、浪费,就都属于糟粕。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礼仪接待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减少繁文缛节,抛弃铺张奢华,力求做到庄严、隆重、热烈、节俭,这受到民众的欢迎和支持。现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还保存着皇家繁琐的宫廷接待礼仪,多数国家接待国宾都力求简洁、务实,体现出平民化的倾向。
“三公消费”是改革开放后开始引起民众关注的。它来势汹汹,传导效应极快,各地各部门争相效仿,把“三公消费”不断推高,形成了畸形的消费观。打着改革的旗号,挥霍浪费社会资财,严重破坏了政府同民众的关系,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它和政府清正廉洁的主张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和民众的愿望也是相违背的,它是封建官场的做派,是封建特权的表现。不断推高的“三公消费”,既消磨了政府官员的革命锐气,增长了政府官员的“骄、娇”二气,又严重脱离群众,这是改革时代腐朽文化泛起的一种表现,属于历史倒退现象。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崇尚节俭。铺张浪费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是遭否定和批判的,只有少数当权者热衷于它。改革开放时代不该保留它的位置,应该坚决把奢靡的“三公消费”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8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