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净性修身
【无言之教】
“推直于人,引曲向己;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是弘一法师一向严守的警训。虽然德业日进,声望日隆,而退抑愈甚,自责愈严,绝不轻易议论他人是非。他以此律己,也以此勉人。
弘一法师61岁时,从永春蓬山出来,到水云洞小住。水云洞在南安一小山上。那时是抗战期间,僧人在山上冬耕麦田,实行出家人自食其力的农禅生活。法师觉得那样做很好。山上有个小僧,曾在泉州开元慈儿院念书,听过法师的说法,一向对法师很崇拜;难得老法师来山上小住,他乐得像小孩子一样,欢欣雀跃,自愿作法师的随侍。
法师日常生活都是“戒律化”的,每日的时间都有一定的安排、一定的规则,从无一点差越。一天,小僧忘记为法师冲开水,过了个把钟头想起来,赶快跑去冲,老人早已按时喝了冷水了。小僧很难过,法师却完全没有一点儿怪他。但这无言之教,却使小僧从此再也不敢不准时做自己所应做的事了。
一日,法师在寺后田陌上散步回来,从厨房附近的小水沟里捡起了几个小白萝卜,像捡到很好的东西似的,高兴地对小僧说,生萝卜吃下是很补气的。小僧告诉他田里还有很好的,可以去拿几个来给法师吃。他坚持不要,并说小的也好,一样可以吃的。说完就用水把它冲洗干净,放了些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法师这种惜物的精神,小僧人看了无限感动。那小萝卜是他抛在水沟里的啊,老人虽然没有说他什么,但他记取了这种无言之教,终生不敢再作孽,随便糟蹋食物了。
【无争无价】
游方和尚问曹山禅师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曹山禅师抬眼远望,只见树的枝丫上悬挂着一团黑色的尸体,于是说死猫的脑袋最珍贵!
和尚圆睁双眼不解地问道为什么,为什么世人认为一钱不值的东西,禅师竟认为是人世间最珍贵的。曹山禅师笑着说道,樗树根大枝弯,世人因为看它无用,它便得以生存;栎树虽然一表树才,但是做船船沉,做棺腐朽,造器具即折毁,当屋柱生蛀虫,完全没有用处,唯一有用的就是可以用来乘凉。正是因为它们无用所以才珍贵!死猫的头最贵,因为没有人出价争夺,也没有人出得起性命价钱!
世人贪名逐利,你欺我骗,斤斤计较成败得失。一串珍贵珠宝,勾得多少人争夺;一方官印,引起多少干戈。把生命都耗费在名利上,到头来只能是一场空;世俗无价值的清明自在是生命的至宝,使我们不会感觉到空虚,人要不受世俗伤害,看到生命的本源,找到人生的快乐。
生命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争、无价、安宁、幸福。与人相和、心境平和,是人生至高境界,人固有各种需求,可对于内心的需求如何协调却是人生的一大学问,佛家参禅悟道,对于人世之物有着自己的观点,而对俗世之人更是有着很多启迪。
2. 淡泊名利
【介子推不言禄】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刻,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喝过肉汤后,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19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带老母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介子推为人清廉,刚正不阿,是以其不屈气节为历代所传颂。
【采菊东篱】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道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于是他马上写了一封辞官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除诗之外,他还给后人留下不少精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诗并记》等。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在那里没有动乱,没有朝代变更,没有国家君臣,没有徭役赋税,百姓过着丰足、与世无争的美好生活。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使这篇作品产生了永久的魅力,以至后世人们一直把这种空想的社会称做“桃花源”。
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也是淡泊平和的代表。人心之和,贵于平淡,平淡二字确须用心为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