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男性人物仙诞

男性人物仙诞

时间:2023-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后,政府部门因势利导,把郑仙诞和重阳节合而为一,使重阳登高健身成为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八个月后,五祖遴选嗣法人,命各弟子各作一偈。因为六祖在宝林寺传经说法长达三十六年,所以六祖诞又称为“南华诞”。每年春秋两诞,佛门均有盛大庆典,分别在六祖故乡新兴及韶关两地进行。
男性人物仙诞_岭南古代诞会习俗

四、男性人物仙诞

郑仙诞

广州白云诞俗称“郑仙诞”,其诞期为农历七月二十四日,主要是纪念在白云山一带行医济世的秦朝方士郑安期。郑安期是山东琅玡人,一向在东海边上行医卖药,广州人尊称其为安期生。传说秦始皇东游途中得病,请他来诊治,见他医道精深,跟他谈了三天三夜,希望他留在自己身边,为自己找长生不死之药,还赐给他许多金银财宝。可是郑安期什么都不要,只留下一句“千年以后到蓬莱山下见我吧”的话就走了。此后他就来到了广州白云山。

郑安期经常背着一个葫芦,在白云山周围村庄行医卖药,为贫苦百姓解除疾苦。有一次,为了解救一个热毒攻心的垂危病人,他设法找到九菖蒲这种稀有药材。一般菖蒲只有两三节,九节实为罕有,故被视为仙药。据药书上记载,这种药只有在罗浮山朱明洞、白云山蒲涧出产,其中以生长在悬崖绝壁上不沾沙土、一茎九节、开紫色花者为佳,药书上称这种灵药为九菖蒲。郑安期历尽艰辛,终于在白云山蒲涧廉泉旁的绝壁上找到这种药,救活了垂危的病人。

此事被秦始皇知道后,强迫他采来进贡。郑安期迫于无奈,只好又到蒲涧采药。九菖蒲只在夜间开花,花开时芳香无比。郑安期趁着夜色,攀上悬崖,到处寻找。不料脚下一滑,从悬崖上掉了下去。传说此时飞来一只仙鹤把他托起,带他到天国去了,那天就是七月二十四日。李调元在《粤东笔记》的“蒲涧廉泉”条目下这样记述这件事:“郑安期生,以七月二十四日,于上飞升。”此事《广东新语》、《广州府志》亦有记载。后来,人们就在白云山上建郑仙祠以纪念这位先贤,“蒲涧廉泉”也被定为古代羊城八景之一。据说每年这天,郑仙都会出现在这里,声称要普度五百人成仙。因此在郑仙诞那天,不少人登山致祭,并在涧中沐浴,希望能发现一株九菖蒲,或者飞来一只仙鹤来度自己。

建国前,每年的七月二十四日前后都会有许多人来游白云山。有人准备几天的食物,到郑仙祠附近的山头上露宿,欣赏那蒲涧飞泉的美景,倾听那满耳松涛的轰鸣。

改革开放后,政府部门因势利导,把郑仙诞和重阳节合而为一,使重阳登高健身成为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自此郑仙诞相当火爆,每届都有十几万人登山露宿,2008年重阳到白云山登高的人数甚至达到28万之众。登高转运的传统正与避邪趋安的信仰相吻合,人们也就渐渐淡忘了郑仙诞原来的意义。但郑安期这位先贤,还是不可忘怀的。

六祖诞

六祖惠能本姓卢,原籍范阳(今北京西南房山一带),是我国佛教南宗教派的创始者,禅宗第六代继承人。其父卢行瑫,原为京官,唐高祖武德三年(620)被贬至新州(现广东新兴县),与塱村女子李氏结婚,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生下惠能。

关于六祖的降生,民间亦有许多神奇的传说。相传其母分娩时天色已黑,产房里却满室红光,芳香异常。天刚亮便有两个和尚上门化斋,一个和尚对卢行瑫说:“施主,你家贵子非平凡之辈,我们是专程来给你送名的。”卢行瑫道:“敢问师傅要给小儿取何贱名?”和尚说:“惠能。”卢行瑫一听像个出家人的名字,便追问究竟。和尚解释道:“你家贵子本是佛爷再世,日后必有可为。惠者,施惠万民,普度众生也;能者,法力无边,超凡出众也。”言毕飘然而去。卢行瑫谨记和尚贵言,把儿子叫做能儿。能儿一出世便不食母乳,但不饥不渴,因为天神喂他以甘露。

不久父亲辞世,惠能跟随母亲卖柴度日。他从小喜欢听经,决心学佛。舅父不忍他离家远去,想断绝他出家的念头,便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要他拜开村头的巨石方许出家。惠能拜了七七四十九天,巨石裂成两半,至今仍耸立在塱村路口,人称“别母石”。得到乡人资助后,惠能拜别母亲和舅舅后,千里迢迢来到湖北黄梅东禅寺拜五祖弘忍为师。起初五祖不肯收留他,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甚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另别?”他所言正合五祖心意,于是得以留下,被差往碓房舂米破柴。八个月后,五祖遴选嗣法人,命各弟子各作一偈。当时十大弟子之首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云:“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惠能一偈则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心中暗喜,佯说:“亦未见本性。”次日,五祖潜至碓房,见惠能挂着坠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又问曰:“米熟也未?”惠能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五祖以杖击碓三下,示意惠能三更入室,秘受禅法,传以衣钵,并嘱咐曰:“衣为争端,止汝勿传。”令其迅速南逃,“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得传衣钵后,惠能遵命回到广东,在怀集、四会的深山里隐匿了十六年。随后适逢高僧印宗法师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开讲《涅槃经》,惠能混在众僧中听讲。是时风吹幡动,众僧引颈而望,便引发了“风动”还是“幡动”的辩论。惠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一高论博得印宗的赏识。惠能因此出示衣钵,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削发剃度,正式成为禅宗六祖;随后他北上韶关,扩建宝林寺(今南华寺)。从此,他洗髓易筋,成为一代宗师。因为六祖在宝林寺传经说法长达三十六年,所以六祖诞又称为“南华诞”。直至圆寂前一年,他才回到故乡新兴,坐化于龙山藏佛坑一颗巨石之上。这些故事出自其门人法海为他辑集的《六祖坛经》中,在民间后世广为流传。当中许多故事还与地方风物相附会,寄情于永恒山石之中,如别母石、化身岩、藏佛坑、香灯岗、风幡阁、坠腰石等。而其作为佛门圣迹,亦为民俗学界所关注。这便是六祖诞永恒之所在。

六祖诞辰为农历二月初八,忌日为八月初六。每年春秋两诞,佛门均有盛大庆典,分别在六祖故乡新兴及韶关两地进行。其时,各地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祭祀他们的祖师及诸天菩萨。佛事从三更开始,禅院钟鼓齐鸣。信徒闻鸡而起,到六祖殿、大雄宝殿聚集,虔诚跪地,静候法师到来。供桌上的各种祭品,或似金山银山,或如宝塔古鼎,五彩缤纷,精美绝伦。祭品都由信徒们巧手制作,从各地带来敬奉诸天菩萨,一般为24碗,这是佛门的规矩。然后由法师带领众徒“拜愿”,诵读经文,五体投地向祖师参拜行礼。从方丈、首座至众僧,无一例外。功课完毕,天色已亮,信徒们自由参观圣迹,相互结缘,到斋堂去“饮斋”等,午后方才离去。千百年来,年年如此,诚心可鉴。

六祖诞在民间的长久流传,与他传奇的经历分不开。这位只字不识的农家子弟,凭着心性的开悟与坚韧的毅力,成为禅宗六祖,颇能催人发奋。六祖倡导顿悟法门,主张“见性成佛”。他的言行圣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对广府文化和整个岭南地区以及全国的佛教文化都有深远影响。

关帝诞

关公,名羽,字云长,为三国时蜀国大将,刘备的结拜兄弟。他死后被尊为“武圣”,是正义和忠烈的化身。关公的封号历代甚多,民间称之为“关帝”、“关圣帝”。经过历代朝廷褒封,关公拥有多重身份,包括武神、守护神、侠义之神、生意兴隆之神和财神等,因而受到各方人士崇拜,在各地都有很多庙宇供奉关帝。关帝为我国道、佛二教的重要神祇,在广东民间被尊为“武圣人”和“武财神”而受人供奉。广东各地有不少关帝庙,关帝信徒颇众。长期以来,澳门、顺德、番禺等地的关帝诞活动也异常活跃。

古时民间的关帝诞有三个之多,即农历的正月十三、五月十三、九月九,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习俗。据考证,其中的五月十三实是关公长子关平的诞辰,他年少时随关公任事,临阵不离左右,后与关公一同被斩于临沮,到明代被封为关圣帝君。因此,民间便出现了不同日期的关帝诞。在关帝诞这一天,广东各地都有纪念关公的相关活动。众信徒都到关帝庙向关圣帝君进香祀奉、顶礼膜拜。人们迎关帝是为了表达对忠义之士的崇敬,拜关帝则是为了求得一份喜庆祥和。

每年九月九的关帝诞,顺德均安都会举行盛大的“关帝出游”仪式,数千村民以銮舆、锦旗、罗伞、锣鼓柜请出关帝,抬着关帝神像游遍大小村落。关帝出游历时十数天,出游前两个月,各村长者选出出游理事,准备出游所需的锦旗、罗伞、銮舆、锣鼓柜和青龙偃月大刀等道具。巡游从早上十一点开始,举村上下都参与其中。按照传统,在队伍的前面必须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香火引路,同时队伍之前还须有一名“头锣”,也是由村中身体健壮的年长者担任。“头锣”敲响后,巡游正式开始,老者高声喊出“平安大吉”。“头锣”所到之处,村民纷纷热情请老者进屋敲响铜锣,以祈求家宅平安。关帝安坐在金饰的銮舆中,由四名大汉抬着,后面有数千人的巡游队伍跟随。参加巡游的男女,头上皆插黄皮树叶;出嫁的妇人身穿红色长裙;小孩子则百无禁忌,随意跟在队伍里看热闹。游完一遍,就把銮舆传到下一个村。巡游队伍经过时,村民都在家门口焚香恭迎;沿途所经村道旁的农户都会在门前摆上五色供品,大户人家还会摆出整只烧猪。有些人家还会摆上茶水、饮料和新鲜的水果,供巡游的乡亲免费享用。

关帝信仰在澳门十分盛行。澳门信奉关帝的信徒众多,几乎每家商号都在店堂中央供奉一尊关帝像镇店;澳门有多座关帝庙,如三街会馆处的关帝庙、凼仔卓家村关帝庙等;关帝诞诞期亦有两个,除农历五月十三日外,还有六月二十四日。在诞期之日,澳门的信徒都会在家中的关帝像前献花烧烛,置放各类供品。澳门体育会及其他社团和商店则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舞狮、舞龙、宴会、体育比赛等,其中以商家最为注重。商家慷慨出资,活动自然办得热热闹闹。

黄大仙诞

目前,广府地区著名的黄大仙庙有三处。一间在南海西樵,名“赤松黄大仙庙”,于1915年迁往香港。另一间在广州芳村,是三间中规模最大的一间。庙深三进,大殿神位中间供奉黄大仙,左为吕洞宾,右为魏徵。20世纪20年代改为孤儿院,后于长林公园内建了一座新庙,建国后废弃。再一间在新会叱石,今尚存。

传说黄大仙本姓黄名初平,一说姓江名夏,晋代丹溪人。少时家贫,8岁牧羊,15岁时被著名炼丹家葛洪收为门徒,跟随葛洪在罗浮山一带采药炼丹、种茶、行医。后来葛洪和他妻子鲍姑都升仙了,留下黄初平独自居住在一个山洞里。他浑身长毛,骑一头哑虎,所以大家都戏称他为黄野人。据说葛洪升仙时他巡山未归,回来不见师傅,便知道师傅一定是服用丹砂后飞升了。于是,他在炼丹炉旁寻找,拣到一颗丹砂,服后发觉永不饥渴,行走如飞;但因分量不足,上不了天,只能成为地行仙,于是在罗浮山中安居。他常为乡民治病、做好事。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见一个弯腰驼背的人,便叫那人为他拾取一块石头。谁知那人拾起石头时,腰背竟挺直如常人。还有个樵夫脚上生疮,黄野人削了一片树皮,给樵夫敷上,一眨眼就好了。他还送了一头牛给一位老农,那牛生下的牛仔代代茁壮,从无病疫。穿牛鼻那根绳,是用龙公竹篾绞成的,永不腐朽。黄野人的事迹越来越多,越传越神。后来他离开罗浮山,云游东洋大海去了。人们怀念他,就给他立了庙,尊他为黄大仙。

另有一说是东莞企石亦有一个黄大仙,俗名黄润福,乃清末东莞企石镇江边村人,因生前乐善好施,死后村民尊之为黄大仙,为他立庙致祭。

原西樵山普庆祖坛黄大仙庙,1915年迁至香港浅水湾,1921年又于狮子山阳竹园树吉地开山劈石、筑室构园奉祀。现寺内的“九龙壁”三字为中国佛教协会原主席赵朴初题书,并附诗云:“昔日叱起山头石,今日欣看石作龙;万古海天添胜迹,九龙翔舞九龙中。”此庙平时香火鼎盛,适遇诞会,场面就更为热闹。每年的黄大仙诞会活动已成为香港一大人文景观。诞会期间有舞狮、祭拜、慈善捐赠等活动。在此基础上组建的啬色园(香港慈善组织)以“普济劝善、匡世济民”为宗旨,在省港享有盛誉。

广州民间以四月十八日为黄大仙诞。如今每逢诞期,善男信女都到庙中上香致祭,还到传说中黄初平叱石成羊的地方领略一番,更多的是求签问卜。故后来解签看相逐步成行成市,不少相士以此为业,群集于黄大仙庙周围,平日亦有信众前来问卜。1999年,广州芳村黄大仙庙修复开光,接待游人,为广州增添了一处新的人文景观。

康公诞

康公名保裔,是北宋保国有功的名将。他在一次抗辽战役中失利,被辽兵追至均安豸浦村一带。因走的是泥泞小路,路上就留下马蹄印,幸亏有一群鸭子经过将马蹄印踏去,令敌兵无从寻找,康公才得以逃脱。为感念鸭群的救命之恩,康公便告诫后人不得吃鸭。直到如今,顺德均安豸浦村人仍保留着不吃鸭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七、七月初七的“康公诞”巡游活动,是自豸浦村开村以来就延续至今的一个传统民间活动,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巡游进行时,一支打着金黄色的罗伞帅旗,集合锣鼓柜、飘色和舞狮等精彩表演的巡游队伍,浩浩荡荡地经过村民居所。传说康公能保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幸福。

七月初七是康公正诞。2006年的闰七月初七当天,均安鹤峰社区豸浦村的村民在康公庙前举行康公诞巡游,其中还有多项文艺表演、醒狮以及敬老盆菜宴等活动。巡游一开始,豸浦村的男女老幼或登上高处,或站在骄阳下翘首等待巡游队伍的到来,路边的人家早已在门口摆上烧猪、水果等祭品。随着红色罗伞飘来,鞭炮声四处响起,香烟缭绕,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沿着村道缓缓而行。金黄色的罗伞帅旗,震天响的锣鼓柜,再加上村民的热情,将整个康公诞巡游的气氛推向高潮。当地有一个习俗,人们跟着巡游队伍踊跃欢呼,并上前去触摸转动的罗伞和康公神位,可求平安幸福。巡游队伍中除了有许多手执香线的当地善男信女之外,还有众多特意从港澳赶来参加康公诞活动的同胞。

中山康公诞这天,康公庙均设有醮坛,供人们拜祭。当地传说古时有位叫康公之人,他是修炼道教的苦行僧。当道果将修成时,他便匆匆返回天宫朝圣。途中遇上一位养鸭的人,见到“呷呷”欢叫的鸭子,他十分喜欢,便与牧鸭人一同在鸭寮、池塘边看鸭子嬉戏,一时忘记了上天朝圣之事。不觉临近天黑,他才想起朝圣,急忙赶到天宫。但康公身上满是鸭腥味,又迟到了,结果他被认为是嗜好宰杀鸭子之人。康公百般辩解,都无法使圣上明鉴。此时,有一位道术很高之人从后拍了一拍康公的肩膀。不料,康公的口中竟吐出数只鸭子来。这下可不妙了,圣上立即下旨,令康公再下凡间修道十年。因此,康公再度下凡苦练,十年之后始得正果,得道成仙。从此,人们把康公修道成仙之日当作他的诞日,并设坛拜祀。康公成仙那天刚好是七月七,因此中山当地的道徒就把七月七当作是“康公真君”诞。缘于康公因爱鸭而被罚苦修之故,康公诞当日是不能吃鸭的。

康公诞也是肇庆砚洲岛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摆上酒席和祭品,糕、粉、鲜果、香烛、纸钱等,应有尽有。砚洲岛居民过康公诞不仅仅是为了祈福,更多的是为了会见亲朋好友,增进交流。诞会上有满桌的美酒佳肴招待八方亲朋,让大家都能感受到浓厚的过节气氛,场面比过春节还热闹。

康公诞在澳门是参与人数最多的宗教节日之一。康公庙供奉南宋王为神,即神话中的“泥马渡康王”中的康王。传说在几百年前,这一带是濒海之地,当时有一个木头康王神像漂流至此地,滞留在海边,后来被附近居民拾起,并在附近建祠奉祀。至清朝咸丰年间,由一位木业商人发起,并和坊众合资在原地建庙,即现在的康公庙。在康公诞那天,信徒也不许吃鸭子。大家将康公的神像抬在街上游行,神像在锣声和鞭炮声中前进,场面热闹异常。

张公诞

张元勋,浙江太平人,字世臣,嗣世职为海门卫新百户,官至都督、荫锦衣。现位于广东郁南连滩镇的张公庙供奉的正是张元勋,至今已有420多年历史。张公庙坐西南向东北,建筑面积520平方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庙内壁上刻有各种彩画及诗词,雕有工艺绝伦、玲珑别致的植物、动物图案。该庙主要建筑原有头门、正殿、拜亭、配殿、回廊、东西辕门;前后院有戏台、六角亭、花圃等附属建筑。现存头门、正殿、配殿、拜亭。主体建筑平面呈方形,歇山顶。前殿、拜亭、头门均为花岗岩石柱,柱础为石质花篮形。正殿设有六根格木圆柱,柱础为石质鼓形。配殿均为砖柱,砌成花篮形柱础。正殿二开间前后三进,飞檐龙脊,石柱楹联,雕刻精美。墙壁上还有花草、雀鸟等彩绘图案及诗词,体现了明清时代粤西的民俗文化与风情。

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倭寇常在广东、福建等地纠合土匪乱贼对民众烧杀抢掠。张元勋奉命执掌广东兵权,曾在戚继光麾下于沿海剿灭倭寇有功,后又征剿粤西,平定“三罗”(今罗定、郁南、云浮),开州建功,在粤西民间流传有很多奇闻。如张元勋曾经率部在连滩一带平定内乱,与百姓同仇敌忾,把倭寇土匪乱贼杀得落花流水。明万历六年(1578),当地人民为缅怀他的功绩建造了张公庙,万历二十七年(1599)该庙重修,清代又经多次修葺、扩建。从张公祠建成那年起,西宁县城多次为明清两军反复占领,战事频仍,形势混乱。而地处罗定、东安、西宁三县城的中心处连滩却未直接受到军事冲突的影响。

连滩当地民间传言,余马邑侯恩金荣在清同治五年(1866)冬下乡催科,巡至连滩喜泉书院。一日晚膳后,他步行院外,路上遇到一位白衣老人对他说:“西匪侵犯县城,你还在这儿逡巡?”邑侯听了大吃一惊,急忙问他姓名。老人说:“张氏!”邑侯再问时,老人已向张公庙方向飘忽而去。邑侯见情更觉惊异,急回县城,立即加强戒备,组织四乡团练准备抵御。西匪来时,看见城外红灯四布,兵马环绕,知早有戒备而不敢贸然侵犯,乃窜退而去。邑侯不费一兵一将就平息了西匪来犯。事后,邑侯感激张公爷显灵御灾救百姓之恩,便亲书“御灾捍患”四字匾额,让人挂于张公庙殿堂上,并写楹联一副以记此事。此联为:“外寇不敢内侵,灯火光中,遥见金甲神兵扬威驱逐;土匪竟成狼贼,泷江道上,幸遇白衣父老传语提防。”此事传开后,张公庙香火更盛。

咸丰、同治年间,连滩迭经匪乱,唯当地皆幸安然。此地似兵家必争,却反而成为乱世中的太平地,当地人就把这种现象归因为张元勋的庇佑,把张元勋逐渐神化。因此,郁南当地民众极为尊崇张公的为人,张公庙也香火鼎盛。人们常常到此祈福许愿,走鸿运桥,以添好运气。

每年正月二十和八月初六为庙诞,当地惯例是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每逢诞日,连滩张公庙前的广场都要举行大型的祈福、巡游、禾楼舞、西江婚俗表演等民俗表演,热闹异常。当地人认为逢甲年的八月初六也属张公诞辰,便于那天请来道士喃斋三天三夜。其间,广场四周演戏,几十台山歌唱酬,歌声鼓声不绝于耳。三天之后,再恭请菩萨出游。巡行队伍的行走路线是连滩—西坝—东坝—连滩,即在南江河岸走一圈,时间长达十二天。

牛仔王诞

相传很久以前,珠海前山镇南沙湾村有个看牛仔,家里很穷。他每天给地主放牛,骑在牛背上吹箫。箫声悠悠扬扬,连树上的小鸟都飞来围着他,听得入迷。有时候,他放的牛走远了,只要他把萧一吹,牛就会循声走回来。这一带的看牛仔都很佩服他,尊他为牛仔王。有一天,一个江湖道士路过此地,听到他优美的箫声后,便要收他为徒,教他飞天遁地的法术。

南沙湾一带风景旖旎,但经常受台风和咸潮侵袭,生产年年歉收。道士告诉他,只要他修炼成功,把三乡的大山移到西南边去,堵住缺口,便可挡住灾害。从此,看牛仔日日练功,恨不得马上就把大山搬去,为民除害。一日,他试着向一座大山猛击一掌,但因功力未够,只在山上留下一个掌痕,后人称此山为五指山。道士又告诉牛仔王,要他继续修炼,以后不但可以将大山搬走,还可以当皇帝。谁知这件事很快传到皇帝耳里,于是皇帝下令捉拿牛仔王。牛仔王钻进深山,官兵捉拿不着。后来有奸人告密,说是要打一根丈二长的铜钉,钉入山里,就能置牛仔王于死地。官兵依计而行,把牛仔王钉死了。村民们敬重牛仔王的公德,在村里建了一间牛仔王庙,长年香火不断。据说牛仔王的生日为正月十五,人们便把这一天定为牛仔王诞。当天,南沙湾附近一带的水乡民众都到那里贺诞,俗称过“牛仔王诞”。

诞会期间,人们敲锣打鼓,舞狮拜神,庙里摆着烧猪和各种祭品。拜祭完毕,主事者把牛仔王的神像用红布系在花炮上,点燃花炮,让其升空再降落。乡民们争先恐后,抢夺神像,接回家中供奉。据说这样就能得到牛仔王的保佑,人财两旺。至来年牛仔王诞,接祭者又把神像装饰一新,抬着烧猪、香油等祭品到庙里还愿。主事者再把神像系在花炮上,重复抢炮活动,年复一年,习以成俗。此俗传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方才废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