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水乡聚落的分化

水乡聚落的分化

时间:2023-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乡地势略高于西部,因距海近而河流感潮性强,对潮汐依赖性大,灌溉与排水均有一定的困难,与这种水环境相适应,在宋元以后棉花与杂粮的种植比例上升。本章主要研究高乡、低乡聚落在形态上如何适应地理环境和生存资源的变动,以变化最为明显的明清时期为主要研究时段。有时村落名称因宗族主体的变化而更名,但自然环境信息则相对得以保留,因此乡村聚落地名在与其他文献相互参照的情况下,可作为追溯聚落发生史的较可靠资料。
水乡聚落的分化_水乡聚落:太湖以东家园生态史研究

汉晋以后太湖以东的三角洲平原形成了以冈身为界的地理界线,冈身内外在地势、地貌、水土环境与种植结构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差异[1]。地理环境的制约性势必在聚落构建机制和形态方面有所体现,古代苏松地区的文献资料中常有“低乡”、“高乡”的称谓,正是这种东西差异在区域名称上的反映。古代文献所谓之“低乡”,主要指苏、嘉、湖平原腹地的低洼积水平原,以水稻种植和塘浦圩田系统为特征;具体到本书所研究的太湖以东平原,则主要指青浦、松江、金山西部靠近湖泖的低洼地带。“高乡”则指唐代以后华亭、娄县、嘉定、上海境内冈身附近及其以东的平原。清代宝山、南汇、川沙设县后,其境内的滨海平原因地势较高,通常也被认为是高乡地区,但早期聚落发生的滨海特征也比较显著。高乡地势略高于西部,因距海近而河流感潮性强,对潮汐依赖性大,灌溉与排水均有一定的困难,与这种水环境相适应,在宋元以后棉花与杂粮的种植比例上升。

本章主要研究高乡、低乡聚落在形态上如何适应地理环境和生存资源的变动,以变化最为明显的明清时期为主要研究时段。因各种历史文献中对这类问题的细节性记载相当稀少,笔者尝试对遗存较为丰富的明清乡村聚落地名和民国地方志中常见的区域地形图加以充分利用,对早期聚落的情况进行某些学理性的推断。这种研究方法的依据是:古代乡村聚落地名往往包含聚落缘起时的地理环境信息,由于乡村聚落地名属于自然形成的低层级地名,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微小,很少像政区地名那样反复经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再加工,所以能够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稳定地延续。有时村落名称因宗族主体的变化而更名,但自然环境信息则相对得以保留,因此乡村聚落地名在与其他文献相互参照的情况下,可作为追溯聚落发生史的较可靠资料。另外,清代、民国时期江南地区有大量乡镇志的修撰,其中包含一部分珍贵的大比例尺乡镇地形图,从中可以看到村庄与河道的详细布局与空间形态,而这些尚未受到城市化影响的村庄在名称和形态上具有比较稳定的历史延续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