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诞生地是北京东城区。2004年,北京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始于东城区创建的“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网格管理法”,当时主要是为迎接奥运,解决城市管理问题而创新基层城市管理的一种模式。但也有人认为上海才是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诞生地,“2003年,上海市委书记在调研企业的时候正式提出了‘网格化管理’的概念”。[68]“2004年上海市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改革创新举措。”[69]2005年6—7月间,建设部下发文件,在全国27个城市推广北京市东城区的做法。至2005年底,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市级平台和八个区级平台建成使用。[70]浙江省舟山市借鉴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管理经验,于2007年提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71]2010年7月,北京市召开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确定在东城、朝阳、顺义开展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试点,西城等其他区县也开始了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探索。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来推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这样网格化管理就进一步走向基层、走向全国。“从地级行政区划单位看,(网格化管理)目前其已在160个地级行政单位中得到推行,即出现了一种‘创新扩散’的现象。”[72]
根据建设部《关于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以及上海市市政府《关于在中心城区进一步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指导意见》的要求,浦东新区于2006年2月制订发布了《浦东新区城市网格化管理推进工作方案》,至今已完成了三期项目的建设,其中一期项目系初步建设阶段,建成了区级平台和陆家嘴等6个功能区域平台,二期、三期项目系完善和拓展阶段。2007年原南浦东新区所有街镇都推行了网格化管理基础建设。随着原南汇区的并入,新区城市网格化管理的6个功能区域平台调整为陆家嘴、三林、金桥、川沙、惠南和港城6个分中心,各街镇建立了网格化管理平台,形成了新区三级平台的总体架构。通过对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和专业条线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建设,逐步完善网格化管理的体系,实现“三级平台、四级派单”的机制,在中心城区基本实现了管理区域、管理时间、管理领域等方面的全覆盖。近年来,浦东新区逐步推进了网格化城市管理和网格化综合治理的“两网合一”工作。根据浦东新区浦委办发2012年11号文《关于贯彻〈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要求“充分依托各街镇现有的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公安信息指挥平台、‘两个实有’信息库、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和综治工作中心等载体,积极构建‘信息共享、勤务联动、责任共担’的综合管理体系。由各街道办事处或镇政府牵头,以社区管理网格为基础,以公安、城管为基本力量,协调房管、工商、安监等区级机关职能部门、单位派出机构开展联合执勤、协调执法,确保社区范围内市容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和安全等方面工作有效、高效开展。”
2014年,按照《上海市城市网格化管理办法》(2013年市政府令第4号)和《关于深化拓展城市网格化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城市综合管理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14〕27号)文件精神,浦东新区及时转变工作理念,明确工作目标,抓好工作重点,落实工作保障,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和“58606677”环境热线相融合,与新区综治办大联勤大联动工作相对接,推进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新发展。2015年始,以市委和区委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一号课题”成果转化为契机,新区政府印发《浦东新区深化拓展城市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实施意见》(浦府〔2015〕10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3大工作目标、5个主要任务及3项保障措施,完成了顶层设计,在管理体系、运行机制、规范标准和技术平台等方面为浦东新区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工作指明了航向,进一步推进了浦东新区网格化事业依法依规建设。
浦东新区构建“社区网格—街区网格—居民区网格”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由于浦东普遍存在大街、大镇、大社区体制现状,不利于真正快捷方便地解决问题,因此还需要将社区网格进一步细分。处在社区和居民区之间的是街区。按照合理的范围和人口来划分街区网格大小,实现街区网格化管理。一般的社区可以划分5—10个街区,当然面积和人口小的社区可以少一点,面积和人口特别多的也可以超过10个。为了更加精确,街区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居民区网格,这样就可以使得网格化管理更加细化、更加有效。网格化管理的特色和优势:规划实施的统一化、管理流程的规范化、管理责任的清晰化、管理效率的高效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化、管理效益的综合化等。[73]浦东三级网格化治理基本模式有利于更加精细化的社区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