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信息
中文名称:塞梅斯基人的文化空间与口头文化
英文名称:The Cultural Space and Oral Culture of the Semeiskie
遗产地址:俄罗斯联邦特兰斯贝卡地区
遗产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时间:2001年
评定标准:《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
遗产评价:塞梅斯基人顽强地坚守着自己淡泊但却自认是高尚的生活方式,坚守着对耶稣基督的虔诚和挚爱。其价值观、生活模式和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依然保持着历史传统,再现了16、17世纪俄罗斯民族的生活情景。他们唱的长调歌曲堪称复调歌曲的独特典范。
遗产特色
俄罗斯塞梅斯基人的生活方式极为独特,他们至今远离现代生活,活生生再现了16、17世纪俄罗斯民族的生活情景。
塞梅斯基人居住在俄罗斯偏远的特兰斯贝卡地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要素和群体意识,是一个由宗教信仰结合起来的古老的信徒社会群体。塞梅斯基意为“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的人”,忠实信奉17世纪前的“东正教”。他们的历史充满了压迫、迫害和流亡。17世纪东正教分裂后,他们先后受到了正统教会和苏联政权的冲击。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他们被安置到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因而得以保存原地域的文化和旧俄罗斯的生活方式。他们使用混合着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布里亚特语的俄罗斯南方方言。生活上遵守家庭崇拜、严格的道德规范,着传统服装,住所和装饰别具一格。每逢家庭庆祝和民间节日,他们组织起来的合唱队就开始演唱源自中世纪俄罗斯的礼拜音乐的歌曲,这些歌曲的“拉长音”,堪为复调歌曲的独特典范。
塞梅斯基人的价值观、生活模式和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至今保持着历史传统,相同的生活习俗使他们彼此之间存在很强的认同感,从而形成一个当今社会独特的社会群体。
塞梅斯基人生活的贝加尔湖
遗产保护
17世纪后半期,俄国沙皇阿列克塞·米海洛维奇命令牧首尼康制订宗教改革方案,旨在号令天下、维护君主统治,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按照希腊文的译文对《圣经》进行了校正和解释。遭到一部分民众和神职人员的强烈反对,他们执意维护原有的东正教。改革派称他们为分裂派(旧礼仪派),对他们采取了流放、火刑等严惩措施。旧礼仪派中的一些上层人物如莫罗佐娃公爵夫人和阿瓦库姆督主教也都被流放到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偏远地方,一部分旧教徒则逃亡到当时的波兰地区。
18世纪中期,这些逃亡者分23批被陆续押解回国,安置在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其中有9批被安置在贝加尔湖一带,获得了塞梅斯基人这个专门的称呼。
旧礼仪派在沙皇统治的历史环境中,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始终被歧视的群体,但他们仍顽强地保持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文化特征。哪怕在无神论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苏联时期,塞梅斯基人仍保持内心那份自豪感和优越感,顽强地坚守着淡泊而自认为高尚的生活方式。他们坚守着对耶稣基督的那份虔诚和挚爱,坚信自己是最忠诚于上帝的人。
自19世纪中期以来,他们把自己的房舍油漆成华丽鲜亮的五颜六色。男人留长胡子,女人着色彩丰富的衣饰,保留着一百年以前生活的模样。
塞梅斯基人汕漆成五颜六色的房子
他们敬畏上帝,喜爱干净整洁,认为与上帝同在就必须使自己的居住环境保持高度的整洁;他们对外界别无所求,自给自足;他们坚守宗教规条,不吸烟,不喝酒,每逢周日上教堂做礼拜。
保护模式
1.塞梅斯基多声部合唱乐队
独特的合唱乐队是塞梅斯基文化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乐队演奏的都是产生于17世纪的古老的俄罗斯教会音乐的曲子。从1935年至今,熟练掌握这种音乐的很多支乡村唱诗班的演出经久不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城市和乡村均受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影响。塞梅斯基多声部合唱队的表演也反映了这种变化。这种表演脱离了原有的生活场景,使本来是群体生活有机组成部分的、带有若干仪式性质的艺术活动成为了一种商业性的文化产业活动。但同时,这些合唱无论是曲目、唱词和唱法,仍被塞梅斯基人谨慎地保留着原有的民间口头传统,没被时尚过度浸染,保留了塞梅斯基人的文化传统。
2.制订保护计划
当地政府部门塔尔巴嘎台行政机构为了保护塞梅斯基人的口述文化,根据塞梅斯基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需求,制定了文化保护政策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俄罗斯实施了十年保护计划,包括普查记录塞梅斯基传统文化、召开塞梅斯基文化研讨会、设立一个与遗产相关的节日、为塞梅斯基人口述文化建立一座古老的木结构的建筑博物馆等。
3.建立塞梅斯基文化中心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冲击,掌握技艺、通晓传统习俗的旧教徒不断去世,塞梅斯基文化中的许多成分都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为更好地拯救塞梅斯基这一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建立了塞梅斯基文化中心以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
经验借鉴
1.重视文化的内在驱动力
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虽然被异文化包围,却仍然顽强地坚守着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这样的案例在世界上并不罕见。可以说,内在驱动力是文化传统延续发展的根本关键因素。塞梅斯基人的信仰和价值观,是推进其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在驱动力。他们有对旧礼仪派教义的虔诚信仰,还有相应的仪式和制度作为保障。他们有文化自觉的意识,有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尊重以及坚守传统的愿望,并在日常生活方式当中认真地执行和体现。
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健康发展,必须要有社会群体的有力支撑,其核心动力在于广大社群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实践。过去传统文化中社群民众的习俗与仪式或自娱自乐,或仅仅是公益性的活动,但在市场经济下被人们纳入到经济活动领域中来,其功能和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它往往要听从服务对象的意愿和市场规律的需求。但数百年来,塞梅斯基人一代又一代传承者经历了暴风骤雨般的考验,却始终坚持、延续着自己独特的社群文化,这需要有足够的智慧、毅力和文化自觉精神。
2.承认和尊重共享性
几百年来,塞梅斯基人在原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原逃亡地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现今居住地布里亚特人的若干文化因素,形成了现在的独特文化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非物质文化层面,呈现出它的共享性,而这种共享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它使不同社群和民族相互借鉴和启发,成为推动整个人类文化进步的积极因素。
不同群体和民族在非物质文化的共享性特点下在许多场合中获得了共同语言,也使得他们有了和谐共处的基础。共享性使人类文化发展史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多样性。承认和尊重共享性特点能使不同群体互相促进、彼此和谐,并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