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咖喱在印度是多么重要的存在

咖喱在印度是多么重要的存在

时间:2023-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其说咖喱是印度人的饮食符号,不如说它是印度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莎丽之于印度人象征着雅致、大方与美丽,亦是代表印度的国服。走在印度街头,随处可见穿着莎丽的妇女,而男子也大多会穿着长衫,在和平乡更有男子穿着印度传统的裹裙。印度服饰的诞生与发展更是带着浓郁的印度宗教文化。因此,佛教虽源于印度,却发展于中国。我们在印度所参观的寺庙均是印度教寺庙,这些寺庙不
窥看印度_中国青年眼中的印度

范一凡

在我的印象中,只要提起印度,脑海中就会浮现三个词语:印度人、咖喱和佛教。一直以来,我对于印度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想印度应是个神奇的国度,正如印度的旅游宣传口号“Incredible India”(不可思议的印度)一样,而非网络上形容的:一个开挂的民族。然而现代人,尤其是中国人,对于印度这个国家的印象都是它略有些落后。当我告诉我的家人、朋友我要去印度的时候,他们都以“印度有什么好?去印度做什么?”的理由来劝说我不要去。

关于印度,我听到过各种各样的负面信息:印度这个国家很穷;印度很脏很乱很差;印度菜很难吃,什么都要放咖喱;印度英语很难懂,印度人讲英语很别扭;印度交通很乱,印度没有所谓的高速公路;印度男生很不尊重女生,女生去很危险……种种这些,都没有阻止我前往印度的脚步,于我,一个接受人类学知识的学生来说,一种文化的存在必然是有存在的意义,而社会也必定是认同、接受这些文化的。

我们前往印度的时间在2015年1月份,此时也恰属印度中北部地区的冬天,所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炎热。就印度北方平均气温15℃的温度来讲,1月份是最佳旅行时间。不过,我们前往印度之前,昆明的气温并不高,我们也被提醒印度的气温低、温差大等等,这意味着我们将前往的和平乡与新德里也很冷。但当我们到达加尔各答机场时发觉,其实并没有很冷。印度中北部属于大陆性气候,早晚冷一些,而我们所熟知的印度是炎热的,对于印度人来说,温度低于10℃那便可以称上为“严寒”了。虽然早晚的气温会偏低,但中午必是艳阳高照,像极了云南的冬天。1月份的印度天气干燥,我们到访的10天里每日都晴空万里。也许是紫外线太过强烈,印度人多皮肤黝黑,头发浓密。炎热的天气使印度人习惯于赤脚,尽管在冬天,我所观察到的印度人也多是上穿棉衣、下穿拖鞋或者凉鞋。

炎热的天气更深刻的表现在印度人的饮食习惯上。此次印度之行,我切身感受到咖喱在印度是多么重要的存在。印度人每日三餐,顿顿咖喱上桌,这与我之前所了解的印度文化并无二致。印度炎热的天气会让人的食欲大减,而黄灿灿的咖喱则会刺激人的食欲,让人顿时觉得胃口大增。咖喱源自于印度,连咖喱的英文Curry一词也是源于印度语的谐音。我们一直以为咖喱是某种香料研磨的粉,而实际上咖喱指的是“将各种香料混合烹调”。在印度,每家每户都会自己制作咖喱,以便在制作料理时加入,而每户人家制作出的咖喱味道则不尽相同,久而久之便也形成了自家的味道。制作咖喱需要准备的香料非常多,如丁香、肉桂、孜然、芥末、胡椒粉、辣椒、姜黄粉等等。这些香料的作用也就在制作后的咖喱中体现出来,各味香料混合以后便呈现出辛辣浓郁的咖喱味道,印度人无论是制作肉类、蔬菜还是海鲜,都会以咖喱作为基调。即便是开在印度的中餐馆,菜肴也多以咖喱味为主。在印度10天,我们品尝的所有食物没有一种是不具有咖喱味的,这更让我深信咖喱是印度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钦佩于一个民族执着于一种食物的味道长达几千年,或许因为印度地处终年炎热、潮湿闷热的南亚地区,需要辛辣的食物来刺激味觉;或许因为印度人对于烹调之术的掌握比不上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舌尖文化;或许因为一些印度人信奉的宗教,不允许吃牛肉,羊肉便成了生活饮食中主要的肉类,而羊肉的臊膻味则需要咖喱去除。与其说咖喱是印度人的饮食符号,不如说它是印度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同样,印度人对于传统服饰的钟情不亚于咖喱,在如今飞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下,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穿着传统服装的国家并不多见,而印度则恰恰是这少数国家之一。泰戈尔曾对莎丽有这样的形容:“长发飘柔的妇人,把莎丽从屋顶栏杆上挂下来……”莎丽之于印度人象征着雅致、大方与美丽,亦是代表印度的国服。

走在印度街头,随处可见穿着莎丽的妇女,而男子也大多会穿着长衫,在和平乡更有男子穿着印度传统的裹裙。印度妇女穿着鲜艳的莎丽走在街头,光彩照人,随风飘动的头巾、纱裙与路旁典型的伊斯兰教白色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身处异国的游客,心中不禁浮现:“这就是印度。”对色彩鲜艳的莎丽泰戈尔也如是描述:“畅饮了翡翠似的绿荫和金子般的阳光酿造的余暇的醇醪,畅饮了田野上挥舞雾纱的迷醉雨天的甘美。”莎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印度妇女不论贫穷富贵都一样穿着莎丽,质地也从普通棉布到高档丝绸应有尽有。从服装上不仅能够看出社会地位与家庭财富,更能了解到其是否婚嫁。一般来讲,未婚女子会把莎丽卷到腰部,而已婚妇女则会将莎丽从头披到脚。

印度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并延续了自身的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中,莎丽并未成为历史,依旧是印度女人最为平常的衣饰。莎丽根深蒂固地生长于印度与其独特的宗教文化密不可分。印度人与众多的宗教文化长期共存,认为一个人若没有一种宗教信仰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印度服饰的诞生与发展更是带着浓郁的印度宗教文化。莎丽从款式到结构也无不体现着宗教特征,一袭薄薄的纱衣紧贴身体,隐约中构成一种含蓄的美感,象征着在肉体塑造中倾注了沉思冥想的精神宁静。

国人对于印度宗教的了解几乎都阈限于佛教,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佛教起源于印度,而中国众所周知的《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地方——天竺国,就是印度的古称。虽说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印度本国信仰佛教的居民却寥寥无几,仅有0.8%的居民信奉佛教。在印度,印度教是信众最多的宗教,印度居民中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寺庙在印度更是比比皆是、随处可见。我所认识的一些印度朋友,他们全部都是印度教的信众,这也使我对印度教有了更深的了解。

印度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其前身是婆罗门教,自身综合了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教义。印度教的基本教义是“法”和“业力轮回”,强调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认为今生行善作恶,来生必有善恶报应。公元9世纪以后,印度教成为在全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由于印度教的兴起和八世纪起伊斯兰教的传入,到13世纪,印度境内的佛教几乎毁灭殆尽,尽管19世纪后半期以后,佛教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与发展,但当今佛教教徒在印度却不足一千万人。因此,佛教虽源于印度,却发展于中国。

我们在印度所参观的寺庙均是印度教寺庙,这些寺庙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寺庙,寺庙内供养的诸神多不是雕像,而是画像,又或是壁画。有些寺庙会在节日时候制作神像,节日过后则将神像落到水里,因为神像是不能轻易弄破的,这样做的寓意是请神回家。印度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拜神,只要自己想或者节日需要,都会去拜神。这也是印度教崇拜多神的原因,有什么事要求,就有什么样的神,印度教神的数量多到数不清,而其中主神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位。印度教的信众相信,恒河里有多少粒沙子,印度教就有多少位神灵。印度教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其所谓的“种姓制度”,印度教将人分为四个等级,且与生俱来。这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除此四个等级,印度还分有“贱民”阶层,地位十分低下,属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人民。尽管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政府下令废除“贱民”制度,但印度种姓制度依旧根深蒂固,歧视现象时有发生。直到如今,印度街头乞讨的老人、小孩也并未减少,街头乞讨人数之多,也让我为之震撼。我们在印度也切身体会到小孩乞讨的执着。向我们乞讨的是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小女孩,一直跟在我们身边,对每一个人都用很可怜又可爱的声音说:“妈妈咪呀!行行好吧!”有同学不忍心就给了钱,她觉得不够,便一直跟随。这个女孩一直跟着我们走了两条街。

此次印度之行,印度带给我的文化震撼并不仅限于以上的文化现象,最震撼实属印度的交通。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印度没有交通。”印度的司机基本上属于能抢就抢、能钻就钻,闯红灯就更不在话下。白天的加尔各答,无论是哪个时段,没有一刻不在拥堵。人力车、三轮摩托车、轿车、大巴车、货车、行人全部在街上抢道,司机们都在不耐烦地按喇叭,鸣笛声不绝于耳。印象最深刻的是从加尔各答乘车去和平乡的路程,在印度式不平坦、颠簸的高速公路上,我们乘坐的大巴一路上几乎没有踩过刹车,不到前面有车正面挡住,车是不会停下的。我坐在车上不禁为司机师傅的车技感到叹服,因为不论道路有多狭窄多颠簸,我们的车都能紧贴着汽车或墙壁通过。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行车,我在印度所见的汽车多多少少都有刮痕,车身的坑坑洼洼也属于“家常便饭”了。印度街头的私家车品牌几乎都为日产或印度本国产,偶有一些其他国家的车,高端品牌的车不多见,但却侧面透露了汽车在印度仅仅是交通工具而非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印度,公交车是没有门的,即使有门,也是敞着不关的。人们上下车的时候,公交车也是不停的。公交车也是属于招手即停,基本没有固定的站牌。公交车外常常“挂”了很多人,最具印度特色的是车顶上也坐满了人,这在印度不过是寻常之事。印度街头最引人注目、生意最火爆的便是人力计程车。人力车夫多瘦骨嶙峋,也常会见到年纪大的车夫。人力车夫的收入并不高,一段10分钟的路程一般要50卢比(大约5元人民币),在和平乡乘坐人力车的过程中我询问过车夫,人力车夫一个月大约会赚到2000~3000卢比(大约200~300元人民币)不等。较之于印度的收入水平,属中等偏下的收入,完全靠体力赚钱。也许当你看到瘦到皮包骨的车夫会觉得不忍心,但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你不乘坐他的车,他的生活要怎么办呢?他们因为穷,没有机会上学,大多数人也顺应了“天意”不想上学,体力劳动便成了他们生活的唯一技能。

印度,一个神秘又充满矛盾的国度,在那里所见所闻对我来说都是难忘的,记得在印度的时候,每当看见令我瞠目结舌的景象,我都会说一句:“因为这里是印度啊!”印度文明的古老不亚于中华文明,我所能见到的只是浅显的一部分,它神秘古老的文化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印度如同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民族,而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语言也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同,以至于印度并没有确切唯一的官方语言。但一个受过教育的印度人最少会说四五种语言,如英语、印地语、孟加拉语、中文等,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几乎可以说是官方语言,这也是曾经的英国殖民留给印度的、极具现实意义的优势。正因为印度的语言多达3000多种,印度钱币上竟印有十四种不是官方语言的代表性语言,这让我感到很诧异。

虽然在印度仅仅游历了短暂的10天,但我还是从这次特殊的印度之旅中感受到了许多。也许印度并不是一个很贫穷的国家,但却是一个有很多穷人的国家。印度人很信命,也很认命,他们认为“彼此天差地别的差异是天意”,穷人想要改变这样的身份很难,当然也不能说绝对没有。我认为之所以说印度是矛盾的,大概就是当你真的身处在印度社会,听到看到印度的文化后,回答别人“印度是怎样的?”时,会说:“或许这就是印度,也或许不是,因为我看到了很多种可能,得到了很多种回答。好像很冲突,又好像很融合。”印度神秘在无论经过多少年,都会有某些事物一成不变,永远存在;印度神奇在经过了数十年的动荡年代,同样也会有激烈的变革部分。我想,这就是印度,你永远无法预见也无法论断的古老神秘的国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