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时间:2023-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日方统计表明,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日贸易占中国对外总贸易额的10.4%,日本居欧盟、美国之后,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从此以后,中韩两国间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在两国政府及民间团体的积极推动和不断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韩国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_东亚共同体通论

一、中日韩经济贸易关系状况[14]

1.中日经济贸易关系

从中日两国建立经贸关系以来,贸易额从1978年的接近5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667.8亿美元(见表5.4.1),增长了52.4倍。根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国对日本出口1161.34亿美元,同比增长13.80%;中国从日本进口1506.51亿美元,同比增长12.50%。中国是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日方统计表明,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日贸易占中国对外总贸易额的10.4%,日本居欧盟、美国之后,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日本是中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表5.4.1 2001—2008年中日贸易的发展变化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数据整理得到。

除了贸易外,日本对华投资也是双方经济关系的重要内容。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投资中国的比例在2004年增至19%,2007年比2006年又增长了1.9%。2008年,投资项目达1438个,实际投资金额达36.52亿美元(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外资司)。对于日本来说,中国依然是亚洲第一重要的对外直接投资选择,根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近年来进行的调查,日本企业最看好的投资市场和最理想的投资回报中,中国都居于首位。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与中国发展全方位的、更紧密的经济联系是缓解日本国内经济困难的有效途径,因此越来越多的日本各界人士认识到与中国经济联系的重要性。

2.中韩贸易关系

1992年,中国与韩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将两国尚处于消极状态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推上了一个新的时期。从此以后,中韩两国间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在两国政府及民间团体的积极推动和不断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中韩双边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从1992年的50亿美元迅速攀升至2008年的1860亿美元,增加了36倍。韩国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表5.4.2 2001—2008年中国对韩国贸易情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数据整理得到。

在中韩贸易关系迅速发展的同时,中韩之间投资增长快速而且投资规模也不断扩大。商务部的《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对韩投资共将达9.66亿美元。2008年,韩国对华投资项目为2226个,实际直接投资为31.35亿美元。

3.日韩贸易关系

日韩两国虽然在整体经济实力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在贸易、资本、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日韩贸易总体规模比不上中韩、中日规模,甚至有些年份还有缩小的趋势,这主要是受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这并没有影响日韩经济关系的发展。2002年以后两国贸易又显著地增加,而且2002年以后日本一直保持着韩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而韩国自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着日本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2007年,日本对韩国出口增长到了541.99亿美元,约占日本出口总额的7.6%。

表5.4.3 2001—2007年韩国对日本的贸易状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日本贸易振兴机构。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日本一直是韩国最主要的投资来源国,韩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中有约一半来自日本。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对韩国的投资仍处于增长趋势,且从绝对数来看增长较快。2003年1月《日韩投资协定》的生效促进了两国间的投资自由化,为相互投资合作做出了更积极的努力。2000—2007年,日本对韩国累计投资121.03亿美元,占日本对外投资的9.1%。

随着三国经贸联系的加深,近年来,中国、日本、韩国开始重视并积极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三国相互间贸易比重不断上升,三国之间的贸易投资日益相互依存,促进了彼此的经济增长。但是,同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区域贸易集团相比,三国间的区域内贸易比重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显示了三国合作发展的潜力巨大。

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分析

1.中日韩三国经济的互补性分析

(1)生产要素的互补性。中国地大物博,农业资源和矿物资源十分丰富。

表5.4.4 中国自然资源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

日本一向被称作资源贫乏的国家,除鱼类、森林资源较丰富以外,只有少量的矿物资源,如石灰石、铅、铜矿、煤、硅石、铬铁矿、锌、金砂和锰等。作为一个岛国,日本的土地资源不够丰富,农业用地即耕地资源更显得比较贫乏。日本共有耕地49896.7平方千米,加上多年生作物用地5861.4平方千米,一共也只有55758.1平方千米。韩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北、朝鲜半岛的南半部,三面分别被黄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所环抱。面积9.96万平方千米,半岛海岸线全长约17000千米,多是丘陵和平原,全国约70%是山区。韩国的矿产资源较少,已发现的矿物有280多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只有50多种,有开采利用价值的矿物有铁、无烟煤、铅、锌、钨等,但储藏量不大,主要工业原料均依赖进口。相对于日本和韩国自然资源的短缺而言,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所以三国在自然资源上能够互补。还有就是三国间劳动力资源的互补。中国有大量富裕的劳动力,且成本较低;而日本和韩国虽然人口密度较大,但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此生产量和出口量很大,而且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不足,劳动力成本高。

(2)产业结构的互补性。日本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并正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韩国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有一定发展,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减少。中国是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日本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也是高新技术的主要来源;韩国既是日本资本和高新技术的“吸收器”,又充当了向中国提供部分资金、中等技术和部分中间产品供应者的角色;中国则一方面大力吸收日本、韩国的资金和技术,另一方面向它们提供大量的天然资源和初级产品。这种互补性可以从中日韩三国在各类产品上的贸易竞争指数上看出,如表5.4.5所示。

表5.4.5 中日韩三国贸易竞争指数

资料来源:ITC International Statistics。转引自王素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可行性条件及制约因素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7月。

中日韩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给各国之间带来了很大的相互需求,容易在产业部门之间形成国际分工。产业结构的互补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垂直分工的因素,但各国的优势比较明显,自由贸易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而且也将带动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移。

2.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福利分析

中日韩三边经贸关系的发展非常迅速,相互间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但三国贸易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三国间将形成统一的内部市场,原先三国间存在的贸易壁垒将被扫除,阻碍商品自由流动的因素将会逐渐消除,从而获得参与区域贸易安排所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一方面,通过签订贸易投资协定,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贸易投资的便利化和自由化,降低复杂谈判磋商引发的交易费用,以及由于贸易保护引发的交易费用。从表5.4.6可以看出,中日韩三国取消关税后,区域内整体国民福利将增加1407.89亿美元,中国、日本、韩国各自国民福利的增加额分别为470.19亿美元、673.74亿美元和263.96亿美元。显而易见,在三国缔结自由贸易区协议以后,日本将享有最大的贸易增加效应,但是三国中没有一个国家的出口贸易额会减少,说明三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会形成一个共赢的局面。

表5.4.6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对三国经济的福利影响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多方案计量分析》(2003.11)

签订贸易投资协定,可以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争端的有效程序。健全的监督执行和纠纷磋商机制,以及高效透明的纠纷审判程序,有助于化解矛盾,防止纠纷升级,避免损失扩大,从而降低由贸易摩擦引发的交易费用。

3.中日韩在地缘、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渊源

中日韩三国在地缘、历史、文化的关系上紧密相连,这是三国之间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就地理而言,中日韩三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三国都在积极寻求适应本地区特点的多种合作途径。一是环海经济合作区,如“环日本海经济圈”和“环黄渤海经济圈”;二是沿海国际经济开发区;三是城市间的合作,三国已有了许多“姐妹城市”,开展了多领域和多形式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三国的经济学者也越来越关注中日韩FTA的研究,并经常就建立经济合作体制举行研讨会。三国的地缘优势是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也将更有利于三国之间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与发展。中日韩三国自古是友好邻邦,文化、传统就非常接近,人文交流十分频繁,能彼此交融,在价值观上差异不大。这为三国间的合作减少了因文化、价值观差异所带来的障碍,在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理解等方面能更顺利地得到沟通。

4.具有合作的共同体制和机制基础

日本和韩国都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是较早加入WTO的国家。中国虽然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但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初步完善。2001年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为世界和中日韩三国的经贸合作创造了无限的商机并且为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合作领域。中国已经按照WTO的规则要求积极调整有关经济法规政策,即原来的贸易政策和法规向国际接轨,使外商投资与贸易及其生产经营更有利于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中国做出的市场开放承诺使市场准入程度有大幅度扩大,拓宽了投资与贸易领域;关税壁垒及非关税壁垒的大幅度取消降低了外商投资成本和贸易成本,而这一切有利于离中国最近的日本和韩国对中国的投资与贸易。通过对近几年中日韩经贸关系的实践分析表明,中国加入WTO后,受实惠最多的应该是离中国最近的日本和韩国。由于三国都是市场经济国家和WTO成员国,有利于经贸合作更高层次的发展,也便于解决可能产生的贸易纠纷。

5.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来抵御外部冲击

一方面,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环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新进展,但总体说来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东亚经济合作离不开中日韩三国的积极参与,这是由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实力及其在东亚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区域市场的融合与统一,而且还会带动整个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东亚经济圈的形成。可以说,中日韩三国间的制度性合作不仅有利于三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也有利于整个东亚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三国之间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必将使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迈上的新台阶。另一方面,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应对区域一体化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在WTO作用越来越强、全球的自由贸易越发重要之际,区域经济合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从欧洲共同体到北美自由贸易区,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区域性经济集团越来越多地取代国家经济成为国际经济中的主体。组织内各成员国之间彼此相互联系,协调发展。贸易自由化极大地促进了欧盟和北美贸易额占世界市场的比重。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南下”、欧盟的“东扩”、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等,还可以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抵御其他区域经济集团的冲击,应对地区主义趋势。

三、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主要障碍

1.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中日韩相差悬殊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阻碍着东亚经济合作,因为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国家之间采取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政策往往会对有关国家的产业产生较大的冲击,因而各国必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抱有非常谨慎的态度。中国虽然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经济发展水平阶段与日韩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日本曾是排名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经济大国,2008年其GDP总额约为48018亿美元,人均34510美元排在世界第5位。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经过20世纪60至90年代前半期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2008年其GDP总额为9920亿美元,人均19624美元排在世界第34位。中国则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经济总量虽位列世界第三、亚洲第二,但人均水平较低,仅为2460美元,远远落后于日韩,排在世界第104位。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一体化实践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可以是加强区域合作的动力来源,但巨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给三国间的政策协调带来一定的难度,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导致市场容量、市场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差异。这种经济水平的差异会成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立的障碍。

2.贸易保护问题

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78年开始中国对日贸易除去少数年度之外基本均为逆差。2002—2007年,贸易逆差达1130.4亿美元。但由于统计方法的不同,根据日本振兴贸易机构的统计,2002—2007年,日本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1329.2亿美元。而且日本以贸易逆差为借口,对我国的农产品、毛巾等产品的进口设限;韩方为保护国内市场,也采取了多种关税、非关税的限制措施,使中国对韩国贸易连年严重逆差,并有逐年增加之势。2000年,中韩贸易逆差达119.2亿美元,超过当年中国对韩国出口总额(112.9亿美元);2008年,中韩贸易逆差更是高达382.11亿美元。一般来讲,在双边贸易中出现一时不平衡在所难免,但逆差持续激增,又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则不利于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

3.政治因素

政治体制差异。中日韩各国政治制度、意识形态迥异,国情相差悬殊,日本和韩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的推动下建立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体制,中国是“一国两制”。在各国政治体制各不相同而且缺乏认同和兼容性的情况下,中日韩的区域经济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国际经济合作,必然有赖于组织成员间的制度设计和权威规则的确立,需要各成员从根本上确保这种合作在其领土范围内有效和切实的实施。从法系来看,中日韩国家中既有完全的英美法系,又有典型的大陆法系,还有中华法系等其他法系。从法律实践情况来看,既有日本和韩国等法律比较健全和完善的国家,也有立法正在不断规范和完善的中国。法律制度的较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进程。

4.历史遗留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是影响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另一约束条件。中日韩三国地理相邻,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冷战结束后三国关系得以进一步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影响三国建立政治互信的因素仍然存在,有的甚至还有发展的趋势。一是领土领海主权问题,包括中日钓鱼岛问题和日韩独岛问题。因为关系到国家主权,所以在中日韩贸易合作问题上这将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政治因素。二是历史态度问题。二战后以来日本朝野一些人并未能正确对待历史,时常出现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史翻案的言论和行为,这不仅伤害了中韩人民的民族感情,也增加了对日本的不信任感。三是美国的态度问题。美国虽然是个美洲国家,但其强大的实力,使其对世界上的任何事务都想插手。由于美国在亚洲有重大的经济利益和安全战略利益存在,对在亚太地区建立任何把美国排除在外的组织都是很有戒心的。上述问题的存在,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三国的政治互信,最终都将制约日本与中韩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提升,进而对经济合作造成阻碍。“政冷”如若持续,“经热”终将难以为继。

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政策建议

1.从总体上克服障碍来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以中日韩三国为主的东北亚地区经济规模占据了东亚整体经济规模的90%左右,东北亚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正使其逐步成为继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经济力量。但是,中日韩三国间还没有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中日韩有必要建立一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结,有利于三国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项目,同时可以使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强有力的一极。中日韩三国不仅地理上是近邻,语言文化相近,经济上还有很强的互补性。日本经济经受了长时期衰退和低迷的考验,正逐步回升,如今日本仍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尖端技术和制造业地位,拥有资金、技术等优势;韩国已经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复苏,并通过政府主导的经济结构调整,有效恢复经济增长,是新兴的工业国家,也具有一定的资金及技术优势。而中国与日韩相比是一个资源大国,拥有劳动力和市场的巨大优势,而且中国长时间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增长,正在逐步地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这种经济结构使三国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依赖关系。若中日韩建成自由贸易区,将是一个拥有近15亿消费者、10万亿美元左右GDP,及由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建立起来的自由贸易区。这一地区就可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随着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实现,将会给三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同时也将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繁荣与稳定做出较大贡献。2006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金融危机迅速向全球蔓延,并且已经影响到了实体经济。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加深,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消费市场更是十分低迷。中日韩三国都是外贸依存度相当高的国家,这次金融危机对三国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而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抛出的振兴经济的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必将影响到三国的出口。中日韩三国的区域合作对开辟市场、转移危机、安全渡过金融危机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三国间建立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促进区域内多国的经济发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三国之间应该有效地利用这一优势,积极扩大双边或三边合作,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过程中形成一种友好的协作共进的关系。目前中日韩三方之间的贸易额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虽然三方主要是彼此间的双边贸易,但同时也为以后的三边经济贸易合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总之,无论是从地缘政治,还是从地缘经济来说,中日韩三国都有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推动三国经济合作的必要性越来越大。中日韩三国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将为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起到示范作用。三国有了凝聚的核心,必将有力地推动亚洲国家在更大范围的经济协调与合作。因此,中日韩要克服各种障碍,尽快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

2.从局部协作来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这是总体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无进展下的选择。鉴于中日韩三国在产业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要使所有产业都进行合作,开展自由贸易,那是不现实的。如果先开展局部产业的合作,再以此推进中日韩在经贸、投资和产业等诸多领域的全面合作,提高合作层次,形成更加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合作格局,那就会取得突破。从产业结构上讲,顺应世界产业转移的趋势,使各方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从经济上讲,有利于产生产业集群优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成本优势。由于集群内企业布局集中形成了一个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从而使得企业的成本优势明显。第二,创新优势。由于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存在,产业集群能够使得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第三,市场优势。产业集群的市场优势在于它的产业规模,以及在产业规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业市场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整体竞争力。第四,扩张优势。产业集群作为地区经济的增长极,其自身的规模扩张优势远优于单个企业。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规模,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从对建立FTA的利弊上讲,一般情况下,如果各方的经济发展状况相似,建立自由贸易区就会比较容易展开,不存在一方强迫另一方接受自己意志的现象,各方的谈判也就会变得容易,有利于中日韩FTA谈判迅速取得突破。由于东亚区域各经济体之间存在垂直分工基础,互补性较强,所以“水平-竞争”分工是三国值得考虑的产业结构合作方案。

通过产业内贸易逐步改变三国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垂直-互补”分工。在一些高附加值产品和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产业内,三国间可在产业链的不同生产环节和差异化的产品间开展分工合作。如日韩应在机械电子等方面积极推进产业内贸易,在这些领域上日韩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开发,并将其生产地点转移到中国来。日韩在这些领域需要向中国的制造业部门转让技术,本身则集中投资于尖端技术研究与共同开拓区域外的市场,提高本区域产品的竞争力。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和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培育高技术人力资本以及加大科技兴贸力度,促进自身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真正加强自己的内在动力。对政府而言,可以利用非均衡协调手段促成和强化产业聚合力量,重点扶植主导产业部门以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重点扶植瓶颈产业和薄弱产业以缓解结构性约束;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加强在合作基础上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加快技术改造。就企业而言,应该提高产品的资本技术含量,大力优化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增加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使产品资本技术密集度的提升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相辅相成。而在如钢铁、石油化工三方都有优势的产业领域中,可以先行达成进行试点的自由贸易协定。例如,欧盟先通过煤钢联营,然后不断扩大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最终实现经济一体化。我们希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为东亚共同体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路径可供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