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州中学初中毕业合影(最后排右一为陈
克,第二排左三为班主任方锦玲老师)
1951年,陈克刚六周岁,政府工作队就来他家动员母亲送他去上小学,是免费保送的。在学校陈克看到有些同学拿零钱买糖吃,有天中午回家母亲正在烧饭,他就向母亲讨要一百元(旧币,等于现在的一分钱)。母亲说没有,他就缠着不肯放手。母亲被他缠烦了,伸出两个曲着的手指,朝他头顶扣了一下,并烦躁地说给你两百元(其实并没给钱)。他痛得哭了,抱着头,饭也没吃就回学校去上学了,从此再也没敢讨零花钱。每天中午放学回家,陈克自己到灶间取下饭箩,盛碗冷饭,拌点辣椒炒臭豆腐干或霉干菜,这是他最爱吃的菜。有时什么菜也没有,只好挑点猪油,倒点酱油,用开水冲一下饭就下肚了。那时候尽管艰苦,吃得还特别香,人也胖乎乎招人喜爱。
1957年,陈克就读严州中学第48届初一(4)班。他在班里年纪最小,个子也较矮。班主任方锦玲老师对他十分照顾。方老师教化学,使得陈克对化学也很感兴趣,课余经常参加化学兴趣活动。陈克在实验室照老师教过的知识,取一点柠檬酸和小苏打,加糖冲入凉开水自制汽水。他喝着自己做的汽水,别提多开心了!
在初中时,陈克开始用毛笔和水彩绘画。他喜欢画些《西游记》、《水浒传》以及民间故事里的人物,如武松打虎、哪吒闹海、嫦娥奔月等。
1960年,陈克初中毕业了,虽然已15岁,但对中考择校浑然不知,便由班主任方锦玲老师帮他拿主意的,把他引荐给严州师范考点的寿崇德老师。经过一番考试后,想不到他真被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录取了,从此开始了四年的美术修业。
严州中学旧照
陈克与方锦玲老师合影(2012年摄于台州)
穿花衣的少女像(陈克中专习作)
浙江美院附中毕业照(陈克为第三排右二)
中国美院旧照
2009年中国美院附中80周年校庆
(前排左一为马玉如老师、左二为郑朝老师)
羊皮袄的陕北老人像
(陈克中专习作)
开学时,陈克坐车到了杭州车站,方老师来接他,并把他带到浙江美院,介绍给丈夫的同学郑朝老师(浙江美院附中文化课的班主任)。
在进浙江美院附中之前,陈克都是用粉笔头在地上涂画,或是在纸上用铅笔线描些民间故事人物。在美院观摩到许许多多素描、水彩、版画、油画、国画作品,让他大开眼界,他真切感受到确确实实走进了一座艺术的殿堂。在陈克的记忆中,他所在的60(4)班里,来自浙江、上海、山东、安徽的同学特别优秀:池长尧的水彩画、邵瑞刚的素描、褚葛栋的速写、王运卿的月份牌年画、罗希贤的漫画、胡道言的国画、刘维亚的石膏像素描、蒋遵义的水粉,都让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浙江美院附中学习时,马玉如老师的色彩课最吸引陈克,那种水色交融相互渗透、流动的色彩及枯润变化的技巧,让他着了迷。他如今还清楚记得在写生穿花衣的少女时,马老师的画脸三块法:先把额鼻、面颊、唇颚用基本肤色,分偏黄、偏红、偏青三块颜色铺底,然后用稍暗的颜色涂眼窝、鼻孔、下巴及嘴唇,乘湿时色彩接匀,接着刻画五官细节就不会出现孤立,非常和谐自然。绘制穿羊皮袄的陕北老人像时,马老师教他先涂好基色及明暗调子,然后待颜料将干未干时(湿画法),用深褐色枯笔扫出羊毛的结构和质感。这两张习作他特别满意,可惜被室友扫地出门,如今只留下当年拍的黑白照片。陈克不曾想到这些技艺会影响他后半辈子的创新思路,成为他取之不尽的文化、精神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