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在中国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一代刺绣艺术宗师沈寿学术研讨会”上发言,陈克执笔/林霞发表)
沈寿,初名云芝,字雪君,晚号雪宦;同治十三年(1874年)农历八月十三诞生于江苏吴县,1921年5月3日逝于江苏南通。她一生创建的沈绣成为中国苏绣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沈寿从小身处“闺阁家家架绣绷,女子人人习针巧”的姑苏绣城;其家又在苏绣最繁华,绣庄集中之闾门;母亲宋氏也是苏州木渎的刺绣能手,她从小就在母亲、姐姐沈立绣绷前玩绣。加上性格文静,心灵手巧,常见些父亲沈椿收藏的古董、名人字画,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喜欢模仿,好玩(绣),于是长进胜过常人。
沈寿十二岁竟脱手绣成一对鹦鹉。一生47年,刺绣勤奋,施针不断,书中曰: “针夜分而犹勿停兮” ,故一生作品较多。
沈大师成名作《八仙上寿图》,成功得益于三:丈夫余冰臣获悉清农工部单束笙传信息,“慈禧太后很喜欢刺绣,明年举办七十寿辰”;老画家颜元画中八位祝寿神仙衣着各异,面带笑容,各人手中都持有献寿的珍贵礼物。人物动态自然活泼,色彩丰富,充满喜气吉祥,其寓意效果特佳;由于是一件大屏风,时间紧,一双手根本来不及刺绣,很快沈寿、沈立、沈英以及徐志勤、金静芬、朱心柏几位女伴组成了一帮高水平的刺绣班子。该作品很快获慈禧“福”、“寿”二字嘉奖。1904年开始,“针神”沈寿名扬京城。
1904年,慈禧又下新谕旨“命农工部设立女子绣工科,令沈寿来京教绣,让皇家贵族女子跟她学习刺绣技艺”,沈寿始得1905年东渡日本考察参观日本女子学校和刺绣工场,见识了日本美术绣运用西方绘画作品、摄影作品作绣稿,绣面上的形象色彩丰富,逼真立体,栩栩如生。沈寿大师决心用新的绣法自立于世。
1906年,沈寿任教于北京皇家绣工科始,花了三年时间,亲绣的《意大利王后爱丽娜像》在南洋劝业会上荣誉为“绝绣”,称赞它“精绝为世所未有”,售价达24000银圆,获一等奖。
从绣中国画人物的八仙图,到绣西画法的爱丽娜像,沈寿成功地突破传统中国画构线填彩的工笔画局限,吸收了海外的立体透视、光影色变的美术绣法,而且绣工胜过海外:“绣像针刺特别精细,绣面上不见针迹,人物形象逼真俨如真人,其面目更是生动传神,面部肤色不假赭墨,有七色之分”,身上衣裙佩饰也非常逼真,尤其是王后爱丽娜的那件天鹅绒围巾,看上去如真的一样柔和,伸手可触摸感觉到它的温暖。这标志着沈寿创立的“仿真绣”技法已被世界艺术界所接受。在形、色、质、针技方面,她已登上世界艺坛顶峰,名扬海内外。
1911年,该绣像送意大利参加都灵万国博览会期间,中国政府为表示中意两国友好,将这幅获世界之大荣誉最高级之卓绝奖作品,作为国礼赠给意大利。
在张謇的诚邀和资助下,沈寿1914年移师南通,在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内开设南通女工传习所,其间绣制著名油画家颜文梁画的《耶稣像》。沈寿根据绣稿人物肌肤纹理运针,创造性地运用旋针方法,绣成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色彩过渡变化微妙。采用拼色,一针之孔同时穿上几种色线,作品用色线111种之多。1915年,该作品参加巴拿马博览会展出,标价1.3万元美金。展会期间,沈寿作品荣获金奖,传习所的绣品也连中三元,博得满堂彩,吸引了许多女子来学绣。传习所在城南扩建,1918年建成三幢两层楼房,每幢有14个房间。绣科五年制学生20人,一年制速成班新生30人,编织科一年制学生20人,花边班学生60人,加上加工场绣工,全所有200人以上。沈寿乘势开设销售业务,附设加工场,收入可抵交学费。她教出的学生遍及江、浙、赣、皖,使苏绣影响全国。
1919年,沈寿病中完成《倍克像》,其绣工精细,连胸前的项链和佩物都绣得很逼真。在美国第五街南通织绣局纽约分局一经展出,便引起人们关注,一时各报争相报道,倍克本人也赶到纽约参观想以3000美元购买。
刺绣《倍克像》的技法虽然是中国传统针法,但“以新意运旧法”绣成的物件具有阴阳明暗立体效果,俨如真人,故人们称之为“仿真绣”。
综观上述,沈寿大师“八仙献寿”成名之后,没有固步,借势创作,以三件人像艺术刺绣最为著名的创新。其可贵之处在于:
1)皆出自著名画家的手稿,绣名人,借名人之势。好的绣稿本身就具备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会勾起刺绣者的再创作冲动,为之昼夜不停地操针及表现欲望。好的绣稿是成功作品的良好基础,对苏绣来说,绣女因画施针,选线配色,针工粗细决定最后成品的生命。而对于台州绣衣来说,好的绣稿更是决定了作品的生命,因为绣稿不仅画出要绣的图案,还要定好各种线色的配置、工针、走势及面料质色和后续工艺要求;绣花人不能绣错、绣漏、绣走形,因为它的改动会影响整批货的一致性和线量、工时等成本,弄不好会造成批货不合格。由此可见台州刺绣的设计师在作品中的地位,是他们决定作品的艺术生命。
2)沈寿大师率先吸纳西洋审美观,引进海外美术绣。在清代之前的绣稿大多以中国画多点透视、线条、宣染色墨的风格呈现,而沈寿率先吸纳立体透视、明暗五调,将色彩随光影变化而变化的西画风格,因此能在国内标新立异,在国外广受欢迎。我觉得,今天向沈寿大师学习,就要学她那种:只要美的形式,无论东、西方,都敢为我所用的精神。如今艺术流派纷呈,我觉得无论创新或承古,无论线材或工艺,只要能刺绣就可一试,只要产生“美”就可不择手段。
3)沈寿大师敢以古为新用,以新意运旧法,成就一代“仿真绣”。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文化要求也在多元化。中国画也曾经历过有章到无章、有骨到没骨画法的磨砺。现在,指画、泼墨、拓彩等技法也都被认可了。刺绣也在与时俱进。刺绣的大师们为了更好地表达心中的愿景,发明了乱针绣、点滴绣、织锦绣、填充绣,有的劈线成绒绣之,有的多根色线拼股绣之。他们不再满足“仿真”,而追求高清、超写实; 不再满足二维平面,追求三维空间;不再满足“像”,而追求一种“新意”和“趣味”。他们的尝试留给我们很多启示。
台州刺绣近百年来单色抽拉雕形成习惯,在观赏性绣画方面起步晚,但我们不气馁。我们从蕴古和创新两个方向努力。如林霞创作的《网络天下》和《林霞生活照》两件作品,就是在清华纤维艺术高培班上领悟来的理念所作的大胆尝试。作品《网络天下》,取用台州传统的“绕洞”、“绕喜”、“绕笠帽顶”、“绕蜘蛛网”针法,由于耗工费时,以前很少应用,故很少见到。现在林霞挖出来无限克隆,让人联想到丝纤艺术的大自然大师蚕和蜘蛛,感悟“春蚕吐丝,济世功不绝;蜘蛛吐丝,结网坐天下”,借其针艺抒发自己的抱负。《林霞生活照》中身着印花缎裙与背景的竹、藤编的晒帘,两种粗细质的纤维强烈反差。她用齐针和乱针进行对比应用,衣裙齐针光洁无痕,背景藤帘的乱针随景变化。近粗远细,阳光所照之处的帘竹掺入直齐针,藤条掺入横齐针,进入暗处后渐渐虚之,溶入乱针之中。头发的边缘细发,也用劈丝细线绣之。手和脸部位的齐针也是顺势而走,依体态变化而改变,可见作品施针得体,运用新工艺表现画面形、色、质、空间恰到好处。
台州刺绣双面异彩绣《宝马》和《非常漂亮的鱼》作品都达到了呼之欲出的逼真程度,其绣工不露针迹,形影细节精确入微。尤其是它的凌空装裱法,借画外的灯光形成画内的投影,增强空间立体,颇有三维的味道。或许不久的将来,有人会把刺绣引领到三维世界呢。
为了表现某种特殊效果,同行中有的用不同色线拼股刺绣,有的用三色或五色段染线刺绣,但都不能满足我的追求。我总是想:世界著名印象派画家凡·高,喜欢作画时一笔中饱醮无数跳跃的色彩(颜料),他那种风格,就是我心中的愿景。今天,我们研发了一种在50cm内可以有上百色彩点的绣花线(根据需要其色点可渐变、可跳跃),我们称之为“点点彩的绣花线”,也称之为“凡·高艺术线”,就是为今后实现心中愿景而准备的。目前小试应用于刺绣吉祥云,那种五彩纷呈、既古典又新奇的效果,真的太漂亮了,可以说胜过了古代孔雀翎捻入绣线刺绣的方法。相信台绣一定能把中华古韵传承得更美丽、更灿烂!
沈寿大师是幸运的,一生相识不少高师、知音,并得贵人相助,使得她在事业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如今,社会变化了,各种诱惑干扰很多。特别是创新,虽然理论上赞赏创新,但现实中叶公好龙者不少。加上探索中困难多多,风险多多,别的工作可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创新可能颗粒无收,创新的信念和意志随时都有可能动摇。当然,我们的创新一般兵分三路:一路以突破性的创新,无论理念、产品、材料、工艺方法都在突破范围,与时俱进时尚化;一路立足于传统产品及工艺基础上,对已有工艺缺陷进行改进,力求性能更完美,产品稍作延伸;还有一种是挖掘、传承将消失或已失传的台州刺绣工艺。
大凡刺绣事业的成就都与传习方式有关。中国传统的母女言传身教与中国古代教学私塾方式分不开。自清以后,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传教模式的引入,公学堂的兴起,沈寿大师也在此大潮下率先举办皇家女子绣工科,继而举办女工传习所,在南通女子学堂开设了美工、刺绣、花边、编织、缝纫等班科,为苏绣事业的后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联想当年台绣的兴旺,也是如此:自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40年中,台州绣衣厂每年都要拿出几十万到上百万资金,成立10多人的绣花教师组,奔波全县20多个乡镇,举办绣花培训班,共培育绣花户10万人众,成立10多个辅导站。它为台州绣衣成为国家重点产业区起了重要作用。然而90年代之后,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总厂倒闭,那些辅导站也自生自灭。一些办私人花厂的,他们只顾发花片赚钱,没人愿出资金、花精力再去培训绣花新生力量。结果导致恶性循环,到现在绣花人员枯竭,产业萎缩。应了一句话:国家兴,当教育兴;刺绣兴,也应当传习兴。苏州网上培训方式的兴起也给我们良好的启示。
我觉得一生要做成一件事,必须具备好学进取心、胆量和主见。因为勤奋虚心和博采众长,是进步的阶梯;敢为人先,不怕失败是需要胆量的;“只要给人们带来美,怎么做(绣)总是对的”,不被人云亦云而动摇自己的主见。
沈寿大师1918—1919年口述,由张謇执笔完成《雪宦绣谱》,给世人留下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后人取之不尽的财富。在此纪念沈寿大师139周年之际,让我表达对沈寿和张謇先师的无限崇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