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们之间传递和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活动,人际沟通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点:
1.沟通主体的相制性
相制(interactive)即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也可称为互动。人际沟通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积极的信息交流,人际沟通必须在作为信源的发信方与作为信宿的收信方之间进行。一般来说,参与人际沟通的主体必须在两人或两人以上,沟通双方都应是积极的主体,沟通双方各自不同的背景和经历都介入了人际沟通活动,作为整个人际沟通活动的背景而起作用,这种沟通活动本身便构成了一种交互情景(reciprocalsituation),即参与沟通的每一方都试图影响另一方;每一方都既是信源又是信宿,各自不断发出信息以期引起对方作出某种形式的信息反馈,人际沟通活动就是在这种沟通双方不断发出信息又不断接受信息的互动过程中进行的。
2.沟通行为的动态性
沟通主体的相制(互动)性决定了人际沟通是一种进行着不断变化的活动,作为人际沟通活动的参与者,沟通主体不断地受到来自其他人的信息的影响,因而他们的行为便必然经历着连续的变化。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都免不了要和别人接触和交往,在与别人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我们的行为都不可避免地要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当我们作为人际沟通的主体行进在人生旅途上的时候,我们是作为连接变化的个体……即动态的人……而存在于世的。
3.沟通符号的相通性
人际沟通作用的发挥只有在作为信源的发信方和作为信宿的收信方掌握了统一的编码译码体系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简言之,沟通双方应该运用彼此相通的符号代码系统进行沟通。因为在人际沟通过程中,作为信源的沟通主体和作为信宿的沟通主体常常交换位置(角色),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只有在相通性符号条件下才能实现,如果沟通双方不能使用相通性符号,那么他们之间的人际沟通活动就很难顺利地进行。例如,有的新教师讲课,学生听不懂;有些好卖弄的干部讲话,群众听不懂,就是由于他们所使用的沟通符号相通性不够而导致的。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对孩子们说:“多乎哉?不多也。”人们当然笑他迂腐了(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将在第六章“编码”中详细论述)。
4.沟通活动的不可逆性
人们常说,“覆水难收”,“有钱难买后悔药”。话一旦说出口,并被别人所接受和破译后就再也无法原原本本地追回。尽管我们可以发出其他信息以修正原信息的影响效果,但是我们却很难消除业已实现的效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常常可以看到有人因自己的某些有意或无意的不当言行而追悔莫及的情形吗?当我们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无意识地或无意向地给别人发出信息时,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我们可能给别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或者是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而自己却毫无觉察,以至于在进一步的人际沟通中便可能会对沟通对方的反常言行感到费解,进而会妨碍相互之间信息的有效交流。
5.沟通与环境的不可分性
人际沟通总是在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人际沟通的物质环境包括具体有形的事物,诸如室内陈设、窗帘、地毯、照明器具、噪音强度、音响效果、花草植被状况,是否混乱无序以及有无其他相竞争的信息,等等。物质环境的许多方面都能够影响并且确实在影响着人际沟通过程中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物质环境所具有的象征作用,属于非言语沟通符号的范围,我们将在后面第五章中对其中的某些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人际沟通的社会环境是指作为信源的发信方与作为信宿的收信方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形式,人类社会中的人际沟通不是处于真空之中,而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性活动。无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际沟通有所影响;所用语言的种类、沟通主体之间是否彼此尊重、时间的选择、个人情绪、讲话的主被动关系、说话的方式、沟通主体表现出的不安程度和自信程度等,都是社会环境影响人际沟通的具体表现。
6.沟通噪音产生的可能性
沟通噪音泛指妨碍人际沟通过程中沟通双方彼此之间信息有效传递和交流的所有干扰因素。人际沟通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活动,既然它不可能处在真空状态中进行,那么它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的影响。人类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性和沟通与环境的不可分性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为沟通噪音的产生提供了十分现实的可能性。了解沟通噪音的表现,研究其产生的原因,不断地克服沟通障碍,排除沟通噪音的干扰,对于促进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其更有效地进行沟通活动,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