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源的心理特征

信源的心理特征

时间:2023-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际沟通过程中,信源的主要行为是发出信息并接受对方的反馈。一般来说,在作为信息发送方的信源对沟通对方比较熟悉的情况下,人际沟通活动可以很快地触及实质性的内容。通常,作为信息接收方的信宿对待作为信息发出方的信源所持的态度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人际沟通过程中信宿对信源的信息反馈。
信源的心理特征_人际沟通学

在人际沟通过程中,信源的主要行为是发出信息并接受对方的反馈。与此相联系,作为第一沟通主体的信源必须考虑发出什么样的信息才是适当的以及用哪些符号组织和传递这些信息;对方反馈的信息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读解对方发出的信息符号。作为信源,我们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但是,我们却不能不顾及对方是否愿意听,听了会有什么反应;我们也可以依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习惯和经验来组织信息。但是,我们却不能无视对方是否有能力解读;否则,我们的人际沟通活动可能会毫无效果,或者造成对方的误解,甚至不愉快。“对牛弹琴”是不应该的,而招致对方漠然处之甚至反唇相讥,则更是正常的人际沟通活动所应该尽力避免的结局。为了使读者能对信源的心理特征有所了解,我们在此不妨从信源传递信息的心理与反馈的心理效应这两个方面来简要地描述一下信源的心理特征。

1.传递信息的心理

为了使人际沟通活动顺利地进行,作为第一沟通主体的信源有必要把握住对方的特点,如心理特征、经历、知识水平、职业、兴趣、动机等,针对这些特点来发送信息。两个人初次见面,开始总是保持相当的距离,谨慎地寻找话题并慎重地发表见解。这些话题往往是一些“题外话”,却多少涉及双方的一些社会性特征。接下来才真正是结合双方特点的对话。只有在这时,双方才可能产生一见如故或讳莫如深的感觉。一般来说,在作为信息发送方的信源对沟通对方比较熟悉的情况下,人际沟通活动可以很快地触及实质性的内容。例如,遇到熟人说声“您好”,简单的问候却传递着表示我们关注对方的信息,而且我们相信对方会因我们所发出的信息符号而感到愉快并且会对此作出积极友好的反馈。

通常,人们在实际活动中所运用的是“社会性沟通符号”,这种沟通符号的特点就在于向他人而发,能引起他人的反应。作为第一沟通主体的信源为了使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发出的信息,常常能够用社会性的沟通符号,试图设身处地地为对方将信息符号化。所谓设身处地,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说法,不外乎是扮演对方的角色,也就是说,根据对方的角色特点来传递信息。作为信息发送方的信源希望通过输送恰当的信息使对方理解和接近自己;与此同时,他也通过扮演对方的角色,不知不觉地使自己理解和接近对方。此外,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信源便能够促使自己从对方的立场上审察自己。因此,发送信息的过程,不仅是了解对方的过程,也是信源自我认识的过程。

2.反馈的心理效应

在人际沟通过程中,信源还有一种心理倾向,这就是期望对方表现出罗杰斯[2]所说的无条件的肯定的关心。当然,这是在作为信息接收方的信宿期望与作为信息发送方的信源建立友好关系的情况下存在的心理倾向。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信息接收方的信宿往往会摒弃自己狭隘的成见,采取宽容的态度,无条件地接受信源的全部表现,使信源产生全面信赖信宿的感觉,从而无拘束地自由地表达自己,发出信息。人们总是愿意同胸襟开阔、为人大度的人形成交往关系,而不大愿意同刻薄、褊狭的人打交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第一沟通主体的信源,其心理状态受对方的影响颇深。

通常,作为信息接收方的信宿对待作为信息发出方的信源所持的态度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人际沟通过程中信宿对信源的信息反馈。如果信宿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经常发出否定性的信息,那么信源就会觉得信宿否定了自己的见解和经验,从而其进行人际沟通的动机就会被削弱。同样,当作为第一沟通主体的信源如果感到对方对自己所发出的信息采取消极的漠然态度,不及时作出明确的反应,使自己不知道对方怎样看待自己所表示的一切,那么他就会产生困惑或厌倦,从而导致其人际沟通动机的减弱,妨碍人际沟通活动的有效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