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类学方法对苗族进行的研究始于20世纪。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在1902年考察了我国西南各省,实地调查了苗族生活,并出版《苗族调查报告》。在1920—1950年代进行的少数民族调查中,对苗族也展开了较全面的调查。由于苗族主要集中在贵州,许多调查都是集中在贵州苗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吴泽霖、陈国钧等人的工作。凌纯声、芮逸夫等人则于1933年对湘西苗族进行了调查,并于1939年写成了他们的调查成果——《湘西苗族调查报告》。
1.源流
苗的名称,在秦汉以前的典籍中就已出现。《尚书·益稷》中有“苗顽弗即工,帝其念哉”[1]的记载,指的是苗自恃强大,带头不合作禹的治水工程。当时涉及苗的名称多种多样,有三苗、苗、苗民等。如《尚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分北三苗”[2],《国语·楚语》:“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3]《战国策·魏策》:“昔三苗之居,左洞庭而右彭蠡。”由于其地理位置与今日苗族所居之地相近,又都称为苗,因此有人认为今之苗族即古代三苗的后裔。但在秦汉至宋元的这段时间并不见对苗的记载。明清以来,一般都把古代典籍中的苗当做今日的苗族。章炳麟早期也持这种观点,认为“自黄帝入中国,与土著君长蚩尤战于阪泉,夷其宗……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不修德义,外内相间,下挠其民,民无所附,夏禹伐之,三苗以亡。自是俚繇诸族,分保荆粤至今”。但在其《检论序种》上篇中已改正其说,“自神农已营长沙,而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夷其宗。世谓蚩尤为今苗人,非也。涿鹿者,今宣化保安州地,极北,不得有苗,今之苗,古之髳也。又亦与三苗异……”自章炳麟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反驳了古代三苗即为今日苗族的说法,并列举出较有说服力的证据。经过此番考据,民族史界基本接受了三苗为国名,而不是民族称谓的说法。“苗”显然不是现在所称的苗族。
民族历史学家对苗的名称的另一种提法则认为元代之前的“苗”应是对少数民族的泛称,元以后“蛮”、“苗”才逐渐固定作为专称。对于苗族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较为优势,其一认为苗原本生息于黄河流域,经汉族驱赶逼迫才移居南方;其二则认为今日的苗族为原始南方土著。关于苗族的源流在苗族研究中争议很大。除以上两种优势说法外,凌纯声则循章炳麟之说,认为今苗族祖先应是古代的“髦人”。
2.地理分布
苗族的地理分布,据《续文献通考》载:“苗,古三苗之裔也。自长沙、沅辰以南尽夜郎之境多有之。”[4]现在的苗族散处于中国西南各省,分布的地域非常广阔。以贵州的苗族为最多,可以说是苗族聚居的中心区域。此外,湖南、广西、四川、云南都是苗族的分布区域。在越南、缅甸也有苗族居住。
3.人口
中国苗族的人口,据四次人口普查分别为1953年251万人,1964年278万人,1982年503万人,1990年739万人。到2000年,全国苗族总人口有894万人,其中贵州430万人,占总人口的48%;湖南192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1%。
4.语言
1956年,据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将全国苗语划分为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三个方言区[5]。湘西方言以湘西自治州和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构成一个大方言区。我所调查的凤凰苗语即属这一方言区。苗语的特征是声母复杂、韵母简单;中国语言学家将其与瑶语归为汉藏语系汉语分支,但西方学者却认为苗瑶语与Tai-Kadai及南岛语族有类缘关系,他们推论因长期与汉语接触借入声调系统,苗瑶语与Tai-Kadai才表现高度发展的声调系统与单音节的语音形态。
5.婚俗
以往文献对苗族婚俗的描述,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和婚姻都较自由。明郭子章在《黔记》卷59这样描述贵州地区少数民族谈恋爱的自由:“仲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老人并马箕踞,未婚男女吹芦笙以和歌,淫词谑浪,谓之跳月。”《苗蛮图册》[6]图文结合记载道:“西溪苗在天柱县,女子短裙不过膝,以青布缠腰。未婚男子携笙,女子携饚,相聚戏谑歌舞,随而奔之,苟合生子后,以牛过聘焉;八寨黑苗……女子于旷野之处,起屋名曰马郎房,未婚男女相聚欢者,以牛酒致聘,出嫁三日即归,周年后舅氏向婿索其头钱;高坡苗……婚姻苟合,自行择配。”
这些对苗族婚俗的传统描述,往往加有汉族中心观点的评价。我们忽略其中的评价语,倒是可以作为苗族婚俗记载的珍贵文献,其中似乎依稀可辨“双喜婚”的身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