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教学着重于帮助学生开拓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大学的授课方式具有其特殊性。首先,大学课堂的授课内容多,进度快。教材上的内容老师只是提纲挈领地讲授,重点内容重点讲授,不重要的内容就让学生自学,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和不连贯性。在讲授的过程中,老师往往只讲授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其他的内容要靠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进行系统的梳理,整理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其次,不是每一门课都有教材,有的课程完全是教师讲授自己的研究成果。即使有完备的教材,老师所有讲授的一些个人的研究成果或学术界流行的观点,也同样需要学生们花上大量的时间,阅读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帮助进行消化和吸收。再次,大学教师特别注重讲授学习和运用某一门学科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也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但他们不太注重课堂秩序的管理,对学生课后时间的支配也不做统一安排,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大学学习的特殊性昭示我们,课堂学习之外,学生们需要运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为此,同学们首先必须管理好自己的课外阅读,制订详细的阅读计划,并且按照计划实施。有的同学不仅制订一年的阅读计划,还制订一个月的阅读计划,甚至细化到每一天的阅读量,或者是阅读时间。有的同学每天阅读一小时。这些细化的目标更容易实施。
一、管理阅读的宽度
全面学习观认为,大学学习必须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以达到广博基础上的精深的学习模式。但事实是,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大学教育是专才教育,有的人甚至说:读大学就是读专业,不一定要读好大学,但必须读一个好专业,只有好的专业有利于将来的就业。这是对我们这个以学生就业为第一考量的时代的大学教育的一种理性的误读。从本质上讲,大学教育是地地道道的通才教育,绝不是专才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尽量淡化专业的界限,由自己的学习兴趣出发,喜欢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不仅不能受专业的束缚,而且要有意识地超越自己所学专业的范围,阅读非专业的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一个受高等教育的人应当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特别提醒: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前提下,尽量扩大自己阅读的范围。知识的数量是质量的前提,没有一定知识的量的积累,质的提升便缺乏依据和条件。阅读范围的扩大,是拥有更多知识数量的前提。有意识的突破专业的限制,做到博览群书。现代知识背景下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只有本专业的知识阅读是不够的,必须扩宽自己的阅读范围,特别是自己的专业相关学科的知识,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二、管理阅读的厚度
阅读的厚度,也可以称之为阅读的深度。提升阅读深度的最佳内容选择,应当是阅读经典;提升阅读深度的最佳方式,应当是慢速阅读,或者是超慢速阅读,经常读、反复读。
(一)阅读经典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列举了十四条经典的标准。他对“经典”的经典表述是:“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美国作家莫提默·艾德勒、查理·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指出:“人间有许多问题是没有解决方案的。一些人与人之间,或人与非人世界之间的关系,谁也不能下定论。这不光在科学和哲学的领域中是如此,因为关于自然与其定律,存在与演变,谁都还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最终的理解,就是在一些我们熟悉的日常事务,诸如男人和女人,父母与孩子,或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都如此。此事你不能想太多,也想不好。伟大的经典就是在帮助你把这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比一般人思想更深刻的人。”
互联网的出现对人们阅读经典的影响是巨大的。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针对互联网对人们阅读的影响时说:“现在,我们的文化变得支离破碎,在这种狭隘的文化里,几十年前再确定无疑的东西也开始遭到质疑,满社会的年轻人从不读书,尽管受了多年教育,除了懂得一些例如电脑之类的专业知识,对周围世界却是一无所知。”人们对电脑带来的阅读方式的转变和思考方式的变化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互联网出现后的屏幕阅读方式,为人们阅读广度的增加,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人们借助于互联网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这是传统的阅读方式不可能做到的。但它对阅读深度(或者是厚度)的影响却是负面的,人们已经很难达到传统阅读方式的深度。许多人的阅读已经远离和遗忘了经典。
人们的阅读方式可以分成浅阅读和深阅读两种方式。浅阅读是指浏览式的、泛泛的阅读。阅读者不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浅尝辄止。深阅读是指进入阅读内容的情景,进行深入思考的阅读。浅阅读有利于扩大阅读的范围,但有可能使阅读的内容碎片化,使阅读成为一项娱乐化的游戏。深阅读有利于增强阅读内容的厚度,有利于提升知识的思想深度。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应当是以深阅读为主,以浅阅读为辅。对文化快餐进行浅阅读,对经典进行深阅读,尤其是要进行非功利性的经典深阅读。所谓非功利性的深阅读,就是指不是为了考试或者写论文的现实目的需要,而进行的阅读活动,是极大地有利于长远的提升阅读者的思维能力和修养心智的阅读。坚持非功利性阅读经典著,对于启发同学们的思维深度,调动思想资源进行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思考,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功用的,有利于提升同学们的精神高度和智慧层次。
(二)增强阅读厚度的方法
可以书中所解决的问题作引导,推动阅读的步步深入。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阅读的渐进性和整体性。既要对一个一个的问题寻根问底、探索其根源,同时又要弄清问题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交叉关系和对立关系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书的精髓,对重点问题有重点的思考,点面结合,这是一种十分节约时间的方法。可以针对日常的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找有关的书籍进行阅读,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进行阅读。著名作家夏衍先生告诉人们,他解放以后由于工作较忙,没有很多时间用于阅读,只有采取这种“挈题索知”的方法增加信息量和积累新知识。据有关资料记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也经常采用这种阅读方法。发现问题深入探究,发挥聚焦效益。采用这种方法阅读,可以凭借聚焦效应呈现出自己的创造性灵感。
三、提高阅读的速度
许多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人们只要明白了自己的脑和眼在阅读中的运动规律,经过认真的训练,就不难成倍的提高阅读速度。一般人都认为眼睛在看书时是顺着字行在纸上流动的,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假象。其实,人在阅读时眼睛是以一种“蛙跳”式的推进方法在书上运动的。只要我们每个学生都认真训练,就能训练出自己眼睛的灵活性,加强阅读的节奏感,达到一目十行的快速效果。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阅读中认真训练自己,达到快速阅读的效果。
读目录,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得到一本必须阅读的书籍之后,不必按照传统的方法,从第一页看起,一直看到最后一页。而是只阅读书的章、节、目,多读几遍,分析每个标题应当包含的内容以及标题之间的相通关系。在此基础上选择那些陌生或重要标题下的内容去阅读,以免浪费时间。社会上一些机关干部看报纸大多数采用的是这种方法,因为工作较忙,没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只能看大标题。对有兴趣的标题看一看内容,对没有兴趣的内容一晃而过。当然,也有的机关干部采取这种阅读方法并不是因为忙,没有时间去看报纸的具体内容,而是因为时间太多,闲得无聊,提不起精神。他们是用读报纸的大标题打发无聊的时间。使用了目录阅读法的大多数同学都觉得非常实用,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节约大量的时间。
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从书中某个感兴趣的章节直接插入,然后逐渐拓展阅读。阅读的过程始终以解决某一问题为目的,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了,书也就读完了。这种阅读是高层次的阅读。老师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大多采用这种阅读方法。他们是带着问题去有目的的阅读,阅读的内容围绕问题逐步展开。大学高年级的同学可以采用这种阅读方法,尤其是在写毕业论文或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围绕着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阅读,事半功倍,收获显著。有选择的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每一本书都是由筋骨和血肉组成的。每一本书的实质性观点和材料,浓缩起来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同学们在阅读一些大部头的学术著作的时候,可以采取“挑读”的方法。阅读主要观点和实质性的材料,对那些非实质性的套语和烦琐的举例,以及一些无关紧要的血肉部分可以剔除。对自己已经掌握的部分(比如老师已经讲过的)则完全可以避开,重点阅读自己所需要的书的骨架部分,吸取精髓。由于时间有限、阅读量太大,同学们可以不顾及原书的章节顺序,从众多处随意交叉进行阅读,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比较,从“混乱”中理出头绪,重新结构,创造性地进行加工、再造,将书中的知识与思想据为己有。这种做法与人们普遍反感的抄袭和剽窃不是一件事情。这是将他人著作中的思想、观点、方法以及材料重新结构。创造性地吸收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使之成为自己知识结构中的组成因素,在整个结构中起着细胞的作用。这是经过了自己创造性的劳动过程的,加工和筛选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这种阅读方法在一般人看来有点像小鸡吃米,随便啄,其实不然,它灵活实用,对大学生获取知识极为实用。
阅读是大学生的基本功,也是每一天都必须做的事情,每一位同学都必须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同学们在掌握了快速阅读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后,还要特别注意阅读的外界环境的选择。行为科学认为,恶劣的物质环境,如高温、低温、昏暗、高压、缺氧、噪声、强振以及严重污染等,不仅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使人的注意力分散,思维僵滞,动作笨拙,心情烦躁,心理疲劳,造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会出现逃避,拒绝学习的消极适应方式。同学们在营造阅读的外界环境时要致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温度:气温对大脑的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研究表明,气温在18℃时,大脑思考问题最为敏捷,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最强。而气温超过35℃,则大脑的消耗明显增加,易造成大脑的疲劳。低温虽可使人头脑清醒但学习效率并不高,低于10℃的气温,还会使人萎靡不振。光线:在阅读时,周围的光线太强,会给脑细胞带来劣性刺激,使人感到烦躁,妨碍正常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光线太弱,容易造成视觉的疲劳。视力减退。长时间的阅读之后,还要注意劳逸结合,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阅读不仅是专业学习的需要,也是个体的精神成长的需要。我国学者大力提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朱永新指出:“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完整发育。”通过阅读,人们不一定能够改变长相,但可以改变品相和气质,不一定能够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垫高生命的厚度。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他的自传体著作《在角斗场上》一书中说:“阅读是我人生的最大嗜好。”资料显示,尼克松从上小学时,就在母亲的引导下逐步学会了阅读,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学时,他被称为博学的小百科。广泛的阅读使尼克松增长了知识和才干,形成了良好的意志力和自我约束力,为事业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尼克松的阅读案例,应当是朱永新教授观点的最好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