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量不再大幅提高,供求格局长期紧平衡

产量不再大幅提高,供求格局长期紧平衡

时间:2023-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一直非常巨大,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大饥饿状况将留下长期的历史记忆,世纪之交的粮食大减产让粮食安全之弦再度绷紧。发生面积广的特大旱灾一旦出现,粮食产量就会下降。研究也表明,油料作物和植物油的供求缺口仍将扩大,2035年油料作物净进口量在6300万吨到1亿吨之间。
产量不再大幅提高,供求格局长期紧平衡_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文明一度处于领先地位。正是由于具有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基础,华夏文明才得以造就和传承。而粮食供给这个最为基本的问题,一直是我国历史上的头等大事。历代王朝兴替和整个历史变迁,与粮食生产和供给的情况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一直非常巨大,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大饥饿状况将留下长期的历史记忆,世纪之交的粮食大减产让粮食安全之弦再度绷紧。2004年以来,地方抓粮食生产工作和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粮食生产和供求形势得到了根本扭转。

但要看到,在现有科技水平、基础生产条件下,再实现大幅增产的难度明显加大。2004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产3877.4万吨,到2014年增产量已经下降为516.2万吨。2004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9.0%,到2014年增长幅度下降为0.86%。尽管2015年增产量达到1433.6万吨,但增产部分主要为玉米,播种面积增量主要为边际土地,这种增产很难持续(表1-6)。2012年以来,粮食增产量和增产幅度已经连续出现下降的形势。总体来看,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粮食生产潜力已经挖掘得差不多了。粮食产量将在较长时期稳定在6亿吨左右,这是粮食生产进入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也是维持粮食供求紧平衡的现实选择。

表1-6 2004~2014年粮食增产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六十五周年》、近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农业部提供数据整理

粮食不再大幅度增产还受以下三个重要因素的影响:(1)效益。目前,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粮食增产潜力很大,在石油价格下降、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较大、粮食市场开放程度很高、贸易管制效果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对我国粮食价格形成国际粮价“天花板”。因此,国内粮价在较长时期内很难再有大幅度提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价格仍处于较快上涨的阶段,农民工月均收入2015年已经达到3002元,加上农机价格、灌溉费用、种子价格、社会化服务费用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单位面积种粮效益提高的空间极小,甚至会出现明显下降,这对粮食增产将产生主要影响。(2)退耕。我国过度垦荒、过度用地的后遗症正在显现,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要求也明显提高,今后至少有2000万亩以上的耕地将会转为林地、湿地、水源涵养地或改种其他作物,耕地面积将明显减少。(3)自然灾害。近十几年来,我国并未发生对粮食生产具有致命影响的特大旱灾,这是我国粮食生产能实现长期增产的自然因素。但从气候变化规律来看,这一现象不可能长期维持。我国一半以上的耕地属于旱地,很容易受到旱灾的打击。发生面积广的特大旱灾一旦出现,粮食产量就会下降。

在需求仍然刚性增长的前提下,我国中长期粮食供求缺口呈扩大之势。预测表明,到2035年我国谷物供求缺口为0.74~2.61亿吨之间,这一缺口基本来自玉米或其替代品,预计其净进口为0.94~2.25亿吨。当然,由于酒糟、木薯、木薯淀粉等产品的进口可能在较大程度上替代谷物进口,但食物原料进口数量巨大,这是无疑的。研究也表明,油料作物和植物油的供求缺口仍将扩大,2035年油料作物净进口量在6300万吨到1亿吨之间。植物油的净进口在860~1100万吨之间。按照我国粮油单产水平估算,我国需要利用境外的粮食播种面积约在10亿亩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