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水土资源极度紧缺、生态压力沉重的国家,每年粮食产后损失浪费约为800亿公斤,相当于我们15%的粮食总产。在这样的情况下,将产后损失控制到合理水平,不仅是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减少资金投入、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1.提倡食用全谷物食品
目前,“全谷物”的概念在国际上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充分利用谷物籽实营养成分是粮食产业科学发展的要求。要加强粮食营养健康基础性研究,增强理论支撑。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健康观,逐步改变口粮消费过细的观念。
2.减少粮食储存和保管环节的损失
目前,农户储粮损失率一般在8%以上,国家和企业收购粮食损失率超过5%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要支持农户建设良好储粮设施,消除“趴地粮”现象。充分发挥粮食购销和加工企业的资金和设施优势,鼓励面向农户开展粮食代储代销、代加工和兑换粮食业务。加强国有粮库设施建设和仓房维修改造,改善储粮条件。加强物流系统建设,实现不同地区物流系统对接。积极发展新型粮食运输装备,大力推广“四散”(散装、散运、散卸、散储)技术。加强新型粮仓和储粮技术、加工关键技术、先进运输技术和装备、粮油综合利用及高效转化、质量及安全检测、粮食清理等技术的研发。
3.减少消费浪费
目前,我国商业餐饮、公共食堂浪费食物的现象非常严重。据推算,仅各类学校、单位规模以上集体食堂每年至少倒掉了可养活3000万人一年的食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要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全社会共同反对浪费的氛围。推行餐饮服务标准和文明用餐规范,鼓励发展营养配餐服务。利用“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世界粮食日”“放心粮油宣传日”“粮食科技活动周”等时机,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和饮食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1.Alessandro Tarozzi.2005.The Indian Public Distribution System as provider of food security:Evidence from child nutrition in Andhra Pradesh.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9(5):1305-330.
2.Angus D,Jean D.2009.Food and Nutrition in India:Facts and Interpretations.Economic&Political weekly,(7):42-65.
3.Brown,L1994.Who will feed China?Worldwatch,7(5):10-19.
4.Carlo del Ninno,Paul A.Dorosh,Kalanidhi Subbarao.2007.Food aid,domestic policy and food security:Contrasting experiences from South Asia and sub-Saharan Africa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Food Policy,32(4):413-435.
5.Chistine Kaufman,Caroline Ehlert.2009.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Trade Regulations to Secure the Food Supply.Deakin Law Review,14(2):233-256.
6.Donald L.Kgathi,K.B.Mfundisi,G.Mmopelwa,K.Mosepele.2012.Potential impacts of biofuel development on food security in Botswana:A contribution to energy policy.Energy Policy,(43):70-79.
7.Drew L.Kershen.2010.Trade and commerce in improved crops and food:an essay on food security.New Biotechnology,27(5):623-627.
8.Droogers P.2004.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to enhance food security and preserve environmental quality:example for southern Sri Lanka.Agric Water Manage,66:15-33.
9.Edward R.Carr.2006.Postmodern conceptualizations,modernist applications:Rethinking the role of society in food security.Food Policy,31(1):14-29.
10.Fernando P.Carvalho.2006.Agriculture,pesticides,food security and food safety.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9(7-8):685-692.
11.Fred Powledge.2010.Food,Hunger,and Insecurity.BioSdence,60(4):260-265.
12.Frederick Kaufman.2011.The Second Green Revolution.Popular Science,(2):62-70.
13.Gleick,P.H.2003.Global freshwater resources:soft-path solutions for the21st century.Science302(28):1524-1528.
14.Hendrik J.Bruins,Fengxian Bu.2006.Food Security in China and Contingency Planning:the Significance of Grain Reserves.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14(3):114-124.
15.Hongyun,H.,Liange,Z.,2007.Chinese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problems and challenges.Water Policy,9(S1):11-28.
16.HR Melgar-Quinonez,M Nord,R Perez-Escamilla,AM Segall-Correa.2008.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a modified US-household food security survey module in Campinas,Brazil.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62):665-673.
17.Huang,J.,Rozelle,S.,Rosegrant,M.W.1999.China's food economy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supply,demand,and trade.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47(4):737-766.
18.J.L.Buttriss.2013.Food security through the lens of nutrition.Nutrition Bulletin,38:254-261.
19.Jeremy Allouche.2011.The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global water and food systems:Polit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security,resource scarcity,political systems and global trade.Food Policy,36(1):53-58.
20.Jing Zhu.2004.Public investment and China's long-term food security under WTO.Food Policy,29(1):99-111.
21.Jintian Wang.2010.Food Security,Food Prices and Climate Change in China:a Dynamic Panel Data Analysis.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cedia,(1):321-324.
22.Kate Barclay.2013.Securing Fish for the Nation:Food Security and Governmentality in Japan.Asian Studies Review,37(2):215-233.
23.Khan,S.,Hanjra,M.A.,2008.Sustainable land and water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practices:a pathway to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large irrigation systems.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19(3):469-487.
24.Lawrence D.Smith.1997.Price stabilization,liberalization and food security:conflicts and resolutions?Food Policy,22(5):379-392.
25.M.C.Tirado,M.J.Cohen,N.Aberman,J.Meerman,B.Thompson.2010.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biofuel production for food and nutrition security.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43(7):1729-1744.
26.M.S.Swaminathan.2010.Achieving food security in times of crisis.New Biotechnology,27(5):453-460.
27.Mahfuzuddin Ahmed,Mylene H.Lorica.2002.Improving developing country food security through aquaculture development—lessons from Asia.Food Policy,27(2):125-141.
28.Marcus Vinicius Alves Finco,Werner Doppler.2010.Bio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dilemma of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e Brazilian savannah.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4(3):194-199.
29.Matías E.Margulis.2013.The Reginrie Connplex for Food Security:Implications for the Global Hunger Challenge.Global Governance,(19):53-67.
30.Molden,D.,Oweis,T.,Steduto,P.,Bindraban,P.,Hanjra,M.A.,Kijne,J.,2010.Improving agricultural water productivity:between optimism and caution.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Water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e,97(4):528-535.
31.Moraka T Makhura.1998.The development of food security policy for South Africa (SAFSP):a consultative process.Food Policy,23(6):571-585.
32.Munir A.Hanjra,M.Ejaz Qureshi.2011.Global water crisis and future food security in an era of climate change.Food Policy,35(5):365-377.
33.Nie Fengying,Bi Jieying,Zhang Xuebiao.2010.Study on China's Food Security Status.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cedia,(1):301-310.
34.OECD.2012.Policy coherence and Food Security:The effects of OECD countries' agricultural policies,Paper prepared for OECD Global Forum on Agriculture,26 November,Paris.
35.OECD.2012.Agricultural Policies for Poverty Reduction,OECD Publishing,Paris.
36.OECD.2013.Global Food Security:Challenges for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System,OECD Publishing,Paris.
37.Patrick H.Mooney,Scott A.Hunt.2009.Food Security:The Elaboration of Contested Claims to a Consensus Frame.Rural Sociology,74(4):469-497.
38.Per Pinstrup-Andersen,Rajul Pandya-Lorch.1998.Food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a2020 Vision.Ecological Economics,26(1):1-10.
39.Polly J.Ericksen,John S.I.Ingram,Diana M.Liverman.2009.Food security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emerging challenges.Environmental Science&Policy,12 (4):373-377.
40.Popkin,B.M.,2006.Technology,transport,globalization and the nutrition transition food policy.Food policy,31(6):554-569.
41.Shiva S Makki,Luther G Tweeten,Mario J Miranda.2001.Storage-trade interactions under uncertainty:Implications for food security.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3(2):127-140.
42.Suresh Babu,Per Pinstrup-Andersen.2000.Achieving food security in Central Asia—current challenges and policy research needs.Food Policy,25(6):629-635.
43.Suresh Chandra Babu,Alisher Tashmatov.1999.Attaining food security in Central Asia—emerging issues and challenges for policy research.Food Policy,24(4):357 -362.
44.Thomas A.,2008.Agricultural irrigation demand under present and future climate scenarios in China,Globe Planet Change,(60):306-26.
45.Wright,B.D.2012.International grain reserves and other instruments to address volatility in grain markets.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27(2):222-260.
46.Yinhong Kang,Shahbaz Khan,Xiaoyi Ma.2009.Climate changeimpacts on crop yield,crop water productivity and food security—A review Review Article.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19(12):1665-1674.
47.Yoffe,S.B.,Fiske,G.,Giordano,M.,Giordano,et al..2004.Ge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water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data sets and applications.Water Resources Research,40(5):1-12.
48.Yun Li,Wen Yu.2010.Households Food Security in Poverty-Stricken Regions:Evidence from Western Rural China.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cedia,(1):386-395.
49.Yun Li,Wen Yu.2010.Households Food Security in Poverty-stricken Regions:Evidence from Western Rural China.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cedia,(1):386-395
50.Zhong F N,Xiang J,Zhu J.2012.Impact of Demographic Dynamics on Food Consumption:A Case Study of Energy Intake in China.China Economics Review,(23):1011-1019.
51.操信春、吴普特、王玉宝等,《中国灌溉水粮食生产率及其时空变异》,《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第3期。
52.曹宝明,《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12月。
53.曾衍德,《以坚定的信心有力的措施实施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农村工作通讯》,2014年第19期。
54.陈百明、周小萍《,中国粮食自给率与耕地资源安全底线的探讨》,《经济地理》,2005年第2期。
55.陈雷,《沿着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求是》,2011年第6期。
56.陈锡文,《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1期。
57.陈锡文,《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刻不容缓》《,农村经营管理》,2013年第12期。
58.陈锡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59.陈锡文、赵阳、罗丹,《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60.陈锡文,《粮食安全面临三大挑战》,《中国经济报告》,2014年第2期。
61.陈秧分、李先德《,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第20期。
62.陈永福、吴蓓蓓、王晶晶,《基于多变量经验概率模型的中国粮食产量模拟预测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11期。
63.程国强,《全球农业战略:基于全球视野的中国粮食安全框架》,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年。
64.程国强,《中国粮食调控:目标、机制与政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年。
65.丁声俊,《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必要措施——让“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落地开花结硕果》,《粮食问题研究》,2015年第2期。
66.杜志雄,《对农产品价格长期走势的看法》,《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年第23期。
67.高鸣、宋洪远,《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收敛及功能区差异——兼论技术扩散的空间涟漪效应》,《管理世界》,2014年第7期。
68.顾国达、尹靖华,《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食缺口的影响》,《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12期。
69.郭军、郭庭双、聂伟,《耕地赤字6000万公顷——中国的粮食危机及应对》,《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第17期。
70.国家粮食局课题组,《粮食支持政策与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研究》,2009年。
71.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课题组,《我国粮食供求及“十三五”时期趋势预测》,《调研世界》,2015年第3期。
72.韩俊,《加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国经济报告》,2013年第8期。
73.韩俊,《加快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农村工作通讯》,2015年第7期。
74.韩俊,《新常态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第1期。
75.韩俊主编,《14亿人的粮食安全战略》,学习出版社,2012年11月。
76.韩俊主编,《中国食物生产能力与供求平衡战略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
77.韩昕儒、陈永福、钱小平,《中国目前饲料粮需求量究竟有多少》,《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8期。
78.韩一军、刘岩,《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农业展望》,2012年第1期。
79.韩长赋,《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农村工作通讯》,2013年第2期。
80.韩长赋,《玉米论略》,《农机科技推广》,2012年第6期。
81.何蒲明、娄方舟,《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析——基于劳动投入与种粮收益的视角》,《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4期。
82.胡小平、郭晓慧,《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结构分析及预测:基于营养标准的视角》,《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6期。
83.黄勇、朱信凯,《基于指数分解法的中国粮食增量贡献要素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6期。
84.姜长云,《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景》,《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40期。
85.柯炳生,《用土地补贴取代现有的农业补贴》,《农村经营管理》,2015年第4期。
86.李竣、杨旭,《跨国粮商冲击下的粮食收储参与主体决策分析》,《世界农业》,2015年第1期。
87.李天祥、朱晶,《近十年来中国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对水土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9期。
88.李祥妹、周龙春,《基于要素成本核算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2期。
89.李志强,《中国粮食消费变化特征及未来需求预测》,《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年第3期。
90.刘宝勤,《我国粮食虚拟水流动空间格局及其调控政策》,《水利发展研究》,2010年第2期。
91.刘东、封志明、杨艳昭、游珍,《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特征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第7期。
92.刘江、杜鹰主编,《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
93.刘宽斌、聂凤英,《中国玉米生产率研究——基于17个省农户面板数据》,《农业展望》,2015年第6期。
94.刘忠、黄峰、李保国,《2003~2011年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因素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第29期。
95.陆文聪、祁慧博、李元龙,《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96.罗其友、米健、高明杰,《中国粮食中长期消费需求预测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年第5期。
97.吕捷、余中华、赵阳,《中国粮食需求总量与需求结构演变》,《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5期。
98.马晓河,《走好高成本时代农业的路》,《农村工作通讯》,2014年第24期。
99.马晓河、蓝海涛,《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100.起晓星、刘黎明、刘亚彬、王莉,《基于故障树分析的区域粮食安全风险因子识别和分类》,《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第12期。
101.任正晓,《进一步推进主食产业化全面提升口粮供应保障水平》,《黑龙江粮食》,2013年第8期。
102.任正晓,《深刻认识新常态准确把握新形势扎实做好粮食流通工作》,《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第9期。
103.孙宏岭、张大利,《基于资源整合的粮食现代物流与粮食加工业》,《粮食与饲料工业》,2010年第7期。
104.唐华俊,《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2期。
105.田维明、高颖、张宁宁,《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11期。
106.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农史》,2008年第1期。
107.吴普特、赵西宁,《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用水和粮食生产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第2期。
108.吴绍洪、黄季焜、刘燕华等,《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利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期。
109.席利卿、彭可茂、彭开丽,《中国务农人口老龄化对粮食增产的影响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110.向晶、钟甫宁,《人口结构变动对未来粮食需求的影响:2010~2050》,《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6期。
111.谢俊奇、蔡玉梅、郑振源、林培,《基于改进的农业生态区法的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评价》,《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4期。
112.姚成胜、滕毅、黄琳,《中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第4期。
113.叶兴庆,《马铃薯主粮化需过“三关”》,《农村工作通讯》,2015年第2期。
114.叶兴庆,《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必须守住两条底线、把住两个着力点》,《农村经营管理》,2013年第5期。
115.叶兴庆,《准确把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四个新变化》,《中国发展观察》,2014年第1期。
116.叶贞琴,《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粮食发展新增长势——关于我国粮食“九连增”后的若干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5期。
117.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1月。
118.尹成杰,《新型城镇化与国家粮食安全》,《农村工作通讯》,2013年第18期。
119.尹成杰,《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工作通讯》,2012年第4期。
120.尹靖华、顾国达,《我国粮食中长期供需趋势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121.翟虎渠,《中国粮食安全国家战略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10月。
122.战金艳、余瑞、石庆玲,《基于农业生态地带模型的中国粮食产能动态评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10期。
123.张红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选择》,《农村工作通讯》,2013年第16期。
124.张红宇,《着眼于粮食可持续增长和农业竞争力提升积极推进农业组织化和规模经营》,《农村经营管理》,2012年第2期。
125.张璟、倪国华、郑风田,《2030年世界粮食发展及其对中美两国国家战略选择的影响》,《世界农业》,2014年第3期。
126.张晓山,《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中国合作经济》,2012年第6期。
127.张玉梅、李志强、李哲敏、许世卫,《基于CEMM模型的中国粮食及其主要品种的需求预测》,《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年第2期。
128.张忠明、钱文荣,《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关系实证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10年第8期。
129.朱晶、李天祥、林大燕,《“九连增”后的思考: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的贡献及未来潜力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11期。
130.邹杰,《财政农业科技支出与粮食单产量动态关联》,《经济问题》,2015年第5期。
【注释】
[1]作者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罗丹博士、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陈洁研究员。
[2]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南方和北方,我国大陆的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内蒙古、新疆、河北、甘肃、宁夏、山西、陕西、青海、西藏、山东、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南方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上海、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江西、福建、广东、海南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3]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概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发〔1994〕32号)明确了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广东和海南等6省市为粮食主销区。此后,由于浙江粮食产量和库存大幅度下降,由粮食调出省变为粮食调入省,2001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将该省划入主销区。在明确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同时,山西、广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1个省区市被确定为产销平衡区,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3个省(区)被确定为粮食主产区。
[4]按照省份的地理位置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4个省。
[5]综合程国强(1993)估算的1982~1990年中国农业支持总量水平(包括谷物、食用植物油、猪肉、牛肉、禽蛋、棉花和食糖等主要农产品)大概在-256亿元到-1781亿元之间波动,由此可初步判断,1993年以前,中国农业基本处于“负保护”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