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资生产体系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资生产体系

时间:2023-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药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超过8家,以农药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达18家。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资生产体系_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1.化肥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肥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化肥产量和施用量快速增加,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化肥生产和消费国。化肥产量从1982年的1240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6923万吨,施用量从1982年的1513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5839万吨。根据国际肥料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肥料产量占世界化肥总产量的29.7%,氮肥、磷肥、钾肥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33.0%、37.3%、9.2%。

表7-5 主要年份化肥生产量(折纯)(万吨)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

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化肥生产体系。按照《申银万国行业分类标准》,目前在国内外上市的中国化肥公司共28家,其中在内地上市的25家,在香港上市的3家。

表7-6 中国肥料上市公司

氮肥形成了六大生产企业方阵。我国氮肥产量(折纯)从1982年的986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4710万吨。氮肥的生产比较集中,形成了六大企业方阵:一是以晋煤、阳煤为代表的优质无烟块煤资源整合国内传统中、小氮肥企业集群,目前总产能约1500万吨,位列第一方阵,其“上下游一体”的优势突出且“体量”大,企业多分布于传统农业区和粮食大省,如山东、河南、安徽、湖北等。二是以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为代表的三大石油巨头,产能合计约1000万吨,位列第二方阵。三家企业所有的装置几乎都是大氮肥装置,有原料保障优势,竞争力较强。三是以云天化、川化(含川化股份、泸天化、天华)、建峰化工、华锦、赤天化、沧州大化、中原大化(已并入河南煤化集团)为代表的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传统大氮肥企业,合计产能约1000万吨,位列第三方阵。这些企业部分已启动原料路线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已实现原料由天然气向煤的改变。四是以华鲁恒升、柳化、江苏灵谷、渭河化工为代表的以煤为原料的大氮肥企业,合计产能约500万吨,位列第四方阵。这些企业的原料煤是价格相对较低的烟煤,生产成本比传统以无烟煤为原料并采用固定层间歇气化工艺的中小氮肥企业明显要低。五是以湖北宜化、河南心连心、鲁西化工、山西天泽为代表的曾经的“小氮肥”但如今尿素产能均已突破百万吨的一批企业集群,合计产能约1500万吨,位列第五方阵。这些企业在实施加压粉煤气化改造扩能项目,是目前国内最有活力的氮肥企业。六是由地方煤炭集团并购的传统中小氮肥企业,如河南煤化集团旗下的安化公司和三星化工,陕西煤化集团旗下的华山化工,兖矿集团旗下的鲁南化肥、峄山化肥,云南煤化集团旗下云维股份,解化集团等位列第六方阵。这些企业一般以母公司的煤炭、资金为依托,尿素产能将不会有太大变化,产品多元化的趋势比较明显。

磷肥形成了三大“矿肥一体化”企业巨头和湖北磷肥企业集群。磷肥的原料是磷矿。我国磷矿资源丰富,磷肥产量从1982年的251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1656万吨。高品位磷矿主要分布于云南安宁、贵州开阳和瓮安,直接造就了云天化国际、开磷与瓮福三大“矿肥一体化基地”企业巨头。目前中国高浓度磷肥特别是磷酸二铵产能相对集中,国内约有1800万吨产能。三大巨头占到了国内高浓度磷肥(主要是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产能的“半壁江山”。三家企业磷酸二铵的总产能为900万吨,而且由于磷矿品位较高,生产的均为优质(64%总养分含量)产品。业界俗称的“836”是单系列年产60万吨磷酸二铵(DAP)项目,代表了国内目前磷铵装置的最高水平,项目配置为年产80万吨硫酸、30万吨磷酸、60万吨磷铵。目前国内正在运行的12套“836”装置全部来自三大企业,云天化国际、开磷、瓮福分别拥有5套、4套和3套。除了三大巨头,还有宜化、六国、新洋丰、祥云和兴发五家磷肥企业有较强的竞争力。

钾肥形成了“两强争霸”的市场格局。我国钾肥产量从1982年的3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557万吨。与国内两大钾盐矿青海察尔汗盐湖与新疆罗布泊相对应,国内钾肥几乎就是“盐湖股份+国投罗钾”的代名词。盐湖股份在不毛之地的察尔汗盐湖开发出了我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反浮选—冷结晶”钾肥生产专利技术,实现了我国钾肥工业质的跨越,开创了我国钾肥工业的崭新局面。盐湖股份和国投罗钾两大企业所产钾肥占到国内钾肥的80%以上。目前盐湖股份的氯化钾产能为250万吨,正在实施100万吨扩产项目,未来几年内盐湖股份的钾肥产能将维持在350万吨左右,国投罗钾的钾肥产能将维持在300万吨左右。两大钾肥企业产能相当,产品各有侧重,盐湖股份的产品几乎全为氯化钾,而国投罗钾的产品则以硫酸钾及钾镁肥为主。中国每年的钾肥需求量为1150万吨(实物量),两大企业650万吨产能加上中信国安、滨地钾肥及青海地方小厂合计200万吨产能并考虑开工率的因素,每年将会向市场提供800万吨左右的钾肥产品,不足的350万吨仍需通过钾肥进口来补充,钾肥的对外依存度将由目前的50%左右降至30%左右。

2.农药工业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包括农药研发、原药生产、制剂加工、原材料及中间体配套的较为完整的农药工业体系,农药的生产能力与产量已处于世界前列,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品种不断增加,为农业丰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农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1世纪以来,我国农药企业数量与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0年,我国农药生产企业1800多家(规模以上的企业959家),其中原药生产企业500多家,全行业从业人员19.2万人。农药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超过8家,以农药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达18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2013年,我国化学农药产量由69.6万吨增至319万吨,年增长率为13.53%。农药行业销售额从275.4亿元增至2363.4亿元,年均增长21.58%(表7-7)。

表7-7 2001~2013年中国化学农药产量(万吨、%)

数据来源:2001~2012年数据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年鉴》2011~2013年整理。2013年数据根据中国石油化工网报道整理

农药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我国常年生产260多个原药品种,3000多个制剂品种。从三大类农药品种结构来看,杀虫剂比重不断下降,已从2001年的59.1%降低到2013年的19.2%,除草剂和杀菌剂比重分别由2001年的20% 和9.7%调整为2013年的56.43%和5.3%。高毒农药削减计划实施顺利,2007年停止生产甲胺磷、久效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品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比重降至5%。生物农药发展步伐加快。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掌握了许多生物农药的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制的技术路线,人工扩繁赤眼蜂技术、虫生真菌的工业化生产与应用技术、捕食螨商品化、植物线虫的生防制剂、植物免疫生物诱抗药物研制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农药出口竞争力明显增强。近年来,我国农药行业不断加快企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升级与换代,积极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产品性能逐渐提高,部分还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为我国农药出口持续增长奠定了重要基础。一批在原料配套、资源、劳动力成本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具有较强综合优势的企业纷纷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逐渐与国外知名农药企业展开合作,进而成为跨国农药企业原药供应商。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农药出口国之一,产品出口遍及100个国家以上,品种达300余种。国家海关总署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农药出口量和出口金额较2000年均增长3倍以上。

图7-1 2000~2013年我国化学农药产品结构变动情况

表7-8 2002~2012年中国农药进出口总量和总额[亿美元、万吨(折纯)]

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

3.种子产业体系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农作物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我国种子产业已经进入以科技、规模和质量为核心的现代种业时代。

建立了完整的国家种子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是种子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省和地市级农业科研、育种单位为主体,其他科研、育种力量为补充的种子技术创新体系。我国现有涉农科研机构1266家,科研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从国家到省、市、县有一大批专门从事育种的科研机构和人员。

种子产业体系不断升级。我国常年用种量125亿公斤左右,目前种子总经营量为70亿公斤以上,种子商品率约为60%。《种子法》实施以来,种子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增长。种业主体呈现多元化,有改制的股份制种子公司,有新兴的民营种子公司,有科研院所开设的种子公司,还有一批享受优惠条件“下海”学人兴办的种子公司,其中一些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继合肥丰乐种业成为“中国种业第一股”之后,紧接着隆平、亚华、秦丰、敦煌、登海、华冠等种业成功地进入资本市场,北京奥瑞金种业公司首例成为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的成员。随着种业市场的重新洗牌,一批具有战略眼光、资金优势、拥有产权品种和品牌、具有市场运作技巧的种业公司快速成长壮大,以玉米、水稻种子为主的行业聚集度不断提高。2013年,56家骨干企业的总资产、净资产均占所有企业的25%以上,种子销售额占所有企业的30%以上,利润总额占所有企业的40%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