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成本上涨较快,种粮收益不稳

生产成本上涨较快,种粮收益不稳

时间:2023-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农资成本高涨。对安徽规模种粮户的调研表明,种一亩水稻的成本约600元,地租200元,而产出的稻谷1000斤折价不到900元,纯收益不足100元,如果加上国家补贴,收益也不过250元。在安徽的调研表明,1000亩以上、100~1000亩的规模种粮户的农机使用费分别是93元/亩、80元/亩;30~70亩组的农户普遍使用自有小型拖拉机,农机使用费最低,而20~30亩组和20亩以下组则主要依靠农机服务,农机使用费较高,分别为44元/亩和62元/亩。
生产成本上涨较快,种粮收益不稳_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一是人工费用增加。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规模种粮户自身不能完成栽插、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收割等生产环节的劳动,雇工费用大幅度提高,其中100~499亩组的雇工费用占到生产成本的35%。规模种粮户翻地整地的人工花费最多,占到雇工费用的26%,其次是插秧,占到13%,再次为喷药,占到11%,收割的雇工花费则占到9%。

二是农资成本高涨。2005~2009年,河南省的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以10%的速度增加。近两年来,重庆市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年均涨幅普遍在13%以上,2008年复合肥等肥料的涨幅近25%,人工费涨幅达35%以上,种粮成本亩均增加110~150元,严重影响了种粮的直接经济效益。在四川省,除农膜价格下降以外,其余农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2009年杂交水稻种子均价为25.5元/公斤,比2008年上涨12.7%;杂交玉米种子均价为17.8元/公斤,比2008年上涨17.1%;化肥价格普遍上涨10%左右。在现有的粮食价格、生产投入、租金不变的情况下,很多大户只能依靠国家补贴来苦苦支撑。如果计算用工,则一些大户种粮是亏的。对安徽规模种粮户的调研表明,种一亩水稻的成本约600元,地租200元,而产出的稻谷1000斤折价不到900元(湿稻折干稻要扣除10%),纯收益不足100元,如果加上国家补贴,收益也不过250元。规模种粮户每亩要投入7个左右的工进行各种管理,工价为50元/人,这样实际上农户每亩要亏100元。规模种粮户从事粮食生产算的是经济账,规模种植的现金投入大,因此,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人工价格上涨而粮价偏低的情况下,一些大户只种一季稻谷,也不敢在农田基础设施方面增加投入。生产资料的质量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一些大户反映,化肥质量没保证,农药使用效果不佳,“农药质量不好,打了好几遍,草还是下不去”,以及“农药质量不一,防治有时不彻底”。对335个样本户的调查表明,80.6%希望政府解决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问题。

三是土地经营权流转费用在提高。近年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价格明显提高。335个样本户中,有164户提供了转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格,这部分规模种粮户2009年一共转入12102.2亩土地,流转费用合计3135913元,亩均259.12元。各地的流转价格不一,有的规模种粮户拣地种,或者亲戚朋友邻居免费给他,不需要支付流转费用。有的则需要根据当地市场行情支付较高价格,其中有11户每年需要支付1000元/亩或者以上的价格。

四是农机具购买成本和服务成本大幅度增加。在安徽的调研表明,1000亩以上、100~1000亩的规模种粮户的农机使用费分别是93元/亩、80元/亩;30~70亩组的农户普遍使用自有小型拖拉机,农机使用费最低,而20~30亩组和20亩以下组则主要依靠农机服务,农机使用费较高,分别为44元/亩和62元/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