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畜牧业转型和升级的基础条件
牧草是草食性畜禽的主食,而精料其实只是其日粮的补充,所以业界将精料也称为精料补充料。我国长期对草食性畜禽实施粗放式养殖,大多采取“秸秆+精料”的饲喂模式,导致草食性畜牧业长期生产效率低下,畜禽生长发育较差,发病率较高,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近年来国外大量奶粉的进口、大量高档牛肉的走私进口都很大程度上与国内相关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不高有关,而这些又与优质牧草的饲喂紧密相连。最典型的是奶牛,在奶牛日粮中添加干苜蓿可减少精料、增产鲜奶、提高原奶质量、降低奶牛发病率。在母猪日粮中添加一定苜蓿草粉,对母猪繁殖性能和饲粮消化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一定量苜蓿草粉,仔猪成活率也显著提高。在当前我国生猪生产受制于产仔数少和仔猪成活率不高的大背景下,牧草生产无疑对生猪生产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2.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条件
研究表明,套种牧草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含量(毛吉贤等,2009)。而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更具有根瘤固氮作用。据测算,连续生长三年紫花苜蓿的土壤,每公顷产根系9吨左右,每亩地根瘤菌固氮9~15公斤,且一半分布在0~30厘米的耕作层,使有机质提高0.1%~0.3%。同时,还可以增加团粒结构,改良土壤,提高后茬产量。肥沃土壤栽培紫花苜蓿,其后茬作物可增产30%~50%,贫瘠的土壤可增产2~3倍。当前我国的中低产田约占2/3左右,大多土壤板结、贫瘠,再加上规模化、专业化种植和区域化布局的全面推进以及耕地总量的限制,导致作物轮作倒茬困难,使土壤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适度发展粮草轮作将对土壤改良和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可以增加草食性畜牧业饲料供给
我国广大牧区,草食性畜牧业仍然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部分地区更是唯一来源。当前,我国的天然草地已有9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且每年仍以3000万亩的速度扩张。随着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和草畜平衡措施的全面推进,天然草场已经难以承载不断扩大的畜产品需求,必须因地制宜[6]发展人工种草,依靠大面积高产量的人工种草来弥补牧区饲草的不足,潜力非常大。1亩中等农田,可产700~1000公斤干苜蓿,可替代350~500公斤的精料,而这样的农田种植玉米,其亩产量也基本在350~500公斤,若生产小麦,则产量更低(基本在300公斤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