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四元结构”种植,首先,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牧草地,通过不断提升牧草生产的技术水平和装备基础,从提升单产和改善草质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牧草的有效产量。第二,适度调整现有种植业结构,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从饲料作物(玉米)的面积中“占”一点,从经济作物面积中“让”一点,或从粮食作物面积中“挤”一点,充分利用一定数量的耕地,大力发展高产优质牧草基地,保障市场对优质牧草的快速需求,减轻对国际市场的过分依赖。
1.从饲料作物面积中占一点
按照我国奶牛日粮的现状,以及在其日粮中添加3公斤苜蓿,相应减少精料的方案,每种植1亩苜蓿基本可节省种植1亩玉米。这样,保障750万头产奶牛日粮中3公斤干苜蓿,需要占用耕地750万亩,大致可以节省750万亩玉米(饲料)地。
2.从经济作物面积中让一点
在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当地对草食性畜产品消费量大的特点,以及保障当地居民对肉食和奶食基本消费的重要性,可考虑对这些地区的经济作物(如瓜果等)面积适度调减,既保障了这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稳定收益[8],又增加牧草的种植进而保障了肉食和奶食的供应。
3.从粮食作物面积中挤一点
针对部分地区用小麦作饲料的现实情况,可在北方的小麦产区,适当挤出一部分种植面积用于种植苜蓿,在这些地区,同等条件下种植1亩苜蓿的饲用价值可相当于种植2~4亩小麦的饲用价值[9],所以将那些用于饲喂畜禽的小麦所占土地用于种植苜蓿,产生的经济价值和节粮效果将非常明显。
4.充分利用边际土地种植牧草
我国牧草种植传统的固有阵地——大量的边际土地一定不能放弃。我国在南方有大量的冬闲田,在北方有大量的荒地,在西北地区有大量的退耕还林(草)地,在几大流域有大量的盐碱地、滩涂等,这些都是我国传统的牧草种植固有阵地,这些地区种植的牧草大多是一家一户种草养畜、即割即喂、草畜一体化的最紧密模式,尽管形成的商品草较少,但却是保障国内牧草供应的主要地区之一,继续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生产牧草。
5.提升原有饲草地的生产水平
要向大力提升单产要产量、要效益。我国的牧草种植,从面积保有量看已经占有很大的比例,但产量不高,形成的商品量更低,只有几十万吨。要培育和扩繁适应不同地区气候特点的优良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提升技术水平和改善生产装备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生产水平。
6.合理进行区域布局
新增苜蓿播种面积应主要布局在北方地区,占用一部分原来的玉米种植面积和春小麦面积,如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宁夏、新疆、陕西部分地区,以及河北、山东和山西的部分地区;新增青贮玉米、高丹草等的面积也应与奶牛养殖区域相协调,主要布局在北方和中原地区;充分利用南方冬闲田大力发展以黑麦草为主导的南方牧草,以满足一家一户种草养畜的需求;在内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适当调减一部分经济作物占地,充分利用农牧交错带的资源发展人工种草,以满足养牛和养羊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