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央储/地储
(1)中央政府责任偏大,地方政府责任缺失。2000年,国家组建中储粮,并将央储的管理全部由地方粮食局移交中储粮分公司。2004年起,国家又通过最低保护价和临时收储等政策建立了临储体系。但没有及时建立起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统筹调配机制,没有对央储、地储、临储进行统一协调安排,导致我国粮食的战略应急和供需调节责任基本全部落在中央政府肩上,中央政府责任偏大,地方政府责任缺失。
不论是2007年的南方冰雪灾害还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需要的粮食保障性供给量在省级“产区三个月,销区六个月”的储备范围内完全能够解决,而实际基本都是由中央储备承担主要保障任务。
当前和平年代,地方政府以发展地方经济为主要目标,有了央储和临储保底后,在有些地方政府看来,花费大量财政支出保持粮食的静态储备,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成为了一种对地方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没有统筹安排、不需要承担过多责任的情况下,逐步出现了虚化现象,部分地区地储已经名存实亡,市县一级表现尤为严重。
(2)政策性业务与市场化贸易、加工业务混合经营,造成不公平竞争。
第一,政策性业务与市场化贸易业务的混合经营。部分中央储备粮库点在做政策性储备粮业务的同时,也自主经营部分贸易粮业务。虽然国家规定,两种业务应分别计税,但在实际操作中,混合经营的两种业务的费用、利润等难以分割清楚,使得贸易粮也同样享受央储粮的税收减免政策,降低了成本,对其他贸易商造成不公平竞争。
第二,政策性业务与市场化加工的混合经营。中储粮加工类市场化经营活动主要涉及大米、面粉和油脂加工。央储有4个月的空库期,中储粮通常会在粮食收获前市场粮源紧缺时优先将储备粮油轮出给自己的加工企业进行加工生产,然后利用4个月空库期在新粮上市后对央储进行轮入补充。在市场化加工企业因原料紧张无法正常生产的时候,中储粮加工企业的生产加工因为有央储轮换粮油的支持受到的影响较小。
2013年10月以来,中储粮按照中纪委巡视要求,已经开始着手对其政策性业务和市场化经营性业务进行分离,逐步剥离非主业投资经营项目,回归储备粮管理主业。
(3)进口粮油用于央储轮换,免增值税政策给其他市场主体带来冲击。根据规定,对为实现中央储备粮油年度轮换组织进口的粮油,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实际操作过程中以“先征后返”的方式为主),这个规定造成严重的不公平竞争,给其他市场主体带来冲击。
以豆油为例,其进口没有配额及国营贸易资格要求,中央储备粮油管理企业可自行进口用于央储轮换,只征收9%的关税。市场化企业进口则需要征收9%的关税和13%的增值税,但是二者的销售价格是一样的,这部分进口减免的增值税给中央储备粮油管理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利润空间。
假设进口豆油到岸价为5100元/吨,中央储备粮油管理企业的轮入成本为5559元/吨,而市场化企业的进口成本为6282元/吨,市场化企业进口价格倒挂,而中央储备粮油管理企业则仍有一定利润(表22-6)。在之前国内油价较高时,其利润空间更大。
表22-6 进口储备轮换和市场化进口贸易的成本利润比较
2.临储
近年来,我国粮食市场内外部形势发生变化,国际粮价走势低迷,而国内粮食价格却随着临储收购价和生产成本的提高而逐年上涨,且消费低迷,国内外价格倒挂现象严重,引发一系列问题。
(1)市场化企业经营困难。在玉米、小麦等品种相继成为“政策市”的大背景下,价格倒挂严重,企业市场化经营出现困难,需要靠政策生存。
图22-13 玉米配额内进口价差(元/吨)
注:价差=进口玉米到岸完税价格-广东蛇口港国产玉米价格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图22-14 小麦配额内进口价差(元/吨)
注:价差=进口美国软红冬到岸完税价格-广东蛇口港国产小麦价格
资料来源:Wind资讯
(2)进口压力增加。国内外粮价倒挂给我国造成巨大的进口压力。我国对大米、玉米、小麦三大谷物品种实行严格的配额管理,但是对其他谷物及其制品的进口没有实行配额管理,在国内外价格倒挂的情况下,近年来各品种替代品进口不断增加。例如2014年,国内玉米价格高企,大麦、高粱、木薯和木薯淀粉、DDGS等玉米饲用替代品种进口大幅增加,达到2707万吨。更为严重的是,2014年三季度国内广东港口玉米价格与配额外进口成本已基本持平,如果国家继续提高临时收储价格,配额外玉米进口将有利可图,进口配额的“防火墙”作用将受到挑战。小麦、稻谷等品种也正在向这个趋势发展。
图22-15 大米配额内进口价差(元/吨)
注:价差=进口越南大米到岸完税价格-广东广州大米价格
资料来源:Wind资讯
此外,我国与东南亚边境地区的不合规边贸和走私比较活跃,业内人士称,通过这些方式进入国内市场的大米数量严重时能够达到海关统计进口数量的3~4倍。
(3)国家仓容压力已不堪承受。临储价格提高,农民希望尽快将手中粮食变现而不存粮,企业因为价格倒挂也不敢存粮,托市品种进口压力大,再加上非托市品种进口减少托市品种的消费需求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库存逼进了国家的仓库中。
2013年,棉花国家收储量超过总产量的90%,油菜籽超过总产量的50%(市场数据)。2012~2013年度国家托市收购3083万吨玉米,2013~2014年度又托市收购6919万吨,2014~2015年度托市收购预计将超过8300万吨,接近全国年玉米产量的40%。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国家收储很可能陷入无仓可收的尴尬境地,仓容压力巨大。
(4)财政存在潜在亏损风险。临储因为其顺价销售原则,拍卖价格与收购价格同步逐年提高,但是受消费低迷和进口冲击等因素影响,部分临储品种拍不出去的苗头显现,抛开大豆和棉花不谈(已经开展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当前表现较为明显的品种是稻谷。
国内大米整体消费低迷,国外低价大米又通过合法和非法渠道不断涌入中国市场,加剧了国内“稻强米弱”格局,造成临储稻谷顺价拍卖困难。临储粮拍不出去,一方面国家需要承担巨额保管费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承担粮食陈化带来的损失,财政潜在亏损压力加大。
(5)临储有时不能起到平抑市场的作用。国家要求临储顺价销售,但是在价格关系不顺的情况下,原料与产成品价格倒挂,给顺价销售带来困难。为了实现顺价销售,临储有时不能起到平抑市场的作用。比如,新粮上市前,市场粮源紧张,正是需要临储粮发挥其稳定市场作用的时候,而为了实现顺价销售,临储拍卖节奏可能被人为控制,就不能起到有效平抑市场的作用。
(6)粮食品种退化。临时存储粮收购价格的不断提高和巨大的收储数量共同对农民产生了这样一种激励机制:在粮食品质能够达到临储收购基本标准的前提下,产量越高,收益越大。这种机制在引导农民大量种植高产品种的同时降低了农民种植相对低产但品质较高品种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粮食品种的退化。
(7)临储陷入两难境地。新形势下,临储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继续提价收购,以上问题将更为严重,并进入恶性循环;如果降低临储收购价格,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又将成为新的问题。
上述七方面因价格关系不顺带来的问题,临储政策是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因中储粮是临储业务的“总承包商”,其一家独大,缺乏竞争,至少存在两方面问题:
第一,转委托风险。中储粮自有仓容不足,因此只能转委托社会资源,层层委托后,管理难度加大,基层收储库点特别是社会个体库点问题频发。例如:收购时,以次充好,以陈代新;接到出库通知时,出库难、要回扣等。
第二,权利寻租风险。2013年,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直属库不收购当地农民新粮,用“转圈粮”(库点通过虚假贸易将原地不动的储备陈粮卖与第三方贸易商,再以新粮名义买回转入临储)报托市,粮库省去了出入库费用同时,获得年际间托市价差,爆发“窝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