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元化加工主体新格局已经形成
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发展较快,民营、国有、外商等多元化加工主体格局已经形成。就数量而言,民营企业占到了近90%,创造了70%左右的产值和利润(表23-2)。
表23-2 2012年粮油加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个、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粮油加工业统计资料(2013年)
2.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或集团,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表23-3)。
表23-3 2012年粮油加工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和就业人数
续 表
资料来源:粮油加工业统计资料(2013年),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
分品种来看,稻谷、小麦、玉米、粮食食品、杂粮、食用植物油、饲料数量分别为602个、387个、118个、188个、57个、404个、309个。从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饲料加工类的最多,达到101个,占了近1/4;其次是小麦类,为85个,占20.53%。排在第三的为食用植物油类,为77个,占18.51%;稻谷类排第四,为66个,占15.75%(表23-4)。
表23-4 2012年粮油加工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个)
资料来源: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粮油加工业统计资料(2013年)
稻谷、小麦、玉米、杂粮生产加工能力分别为6427万吨、5872万吨、3821万吨、323万吨。就生产能力而言,由于用于生产豆油、豆粕的进口大豆数量巨大,食用植物油加工能力是最高的,2012年达到了7478万吨。粮食食品、饲料生产能力分别为1252万吨、4489万吨。稻谷、小麦、玉米、粮食食品、杂粮、食用植物油、饲料类的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所占比重分别为29.12%、18.72%、5.71%、9.09%、2.76%、19.55%、14.95%,生产能力分别占到26.05%、25.63%、33.86%、48.89%、40.89%、40.25%、38.49%。就产量而言,稻谷、小麦、玉米、杂粮生产加工量分别为2957万吨、3746万吨、2011万吨、95万吨。食用植物油的产量为1501万吨。粮食食品、饲料的产量分别为505万吨、3789万吨。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稻谷、小麦、玉米、粮食食品、杂粮、食用植物油、饲料类的产量分别占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产量的到27.16%、26.96%、36.38%、47.44%、32.48%、42.11%、38.27%,处于主导地位(表23-5)。
表23-5 2012年粮油加工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万吨)
资料来源: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粮油加工业统计资料(2013年)
虽然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仅占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20%,但产值和利税占了40%以上。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为3626.0亿元、502.7亿元,分别占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41.29%、42.25%;利税为170.9亿元,占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46.26%(表23-6)。
表23-6 2012年粮油加工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增加值、利税情况(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粮油加工业统计资料(2013年)
3.产品结构明显改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对粮食产品的质量要求也逐步提高,粮食加工从传统的成品粮生产向专用成品粮生产转变。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积极开发附加值高的粮食精深加工产品,延伸了产业链,产品结构和档次不断提升。2012年,一级米和优质米产量3239万吨和2757万吨,分别占总产量的36.47%和31.04%。大米的加工结构明显升级,优质一级大米比2008年增加1773万吨,增幅为1.21倍,而一级大米减少了188万吨,减幅为6.02%。米线(米粉)、方便米饭、休闲食品等米制品生产发展迅速,2012年米线产量达到178万吨。小麦特制一等粉、特制二等粉产量分别为4217万吨、2590万吨,分别比2008年增加74.62%、89.19%,占小麦粉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43.87%、26.94%,蒸煮、焙烤、速冻等面制食品和方便面产量增长迅速(表23-7)。各种玉米早餐食品、儿童食品、休闲食品、玉米汁饮料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强玉米粉产量有了较大增加。
表23-7 2008~2012年大米、小麦加工情况(万吨)
资料来源: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粮油加工业统计资料(2013年)
4.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向主产区集中
围绕稻谷、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等粮食主产区,初步形成了黑龙江东部粳稻加工产业带,黄淮海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产业带,东北及内蒙古东部玉米、大豆加工产业带等优势粮食加工产业带,并涌现出一批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粮食加工业密集区,粮食加工业向产区集中布局的趋势更加明显。2010年,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加工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税分别为14465个、16936.3亿元、2345.8亿元、689.7亿元,分别占粮油加工业的74.83%、74.29%、78.68%、77.94%(表23-8)。
表23-8 2012年粮食产销区粮油加工业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粮油加工业统计资料(2013年)
与此同时,粮食加工产业园区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2]。这些园区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围绕主要粮食品种进行专业化生产,不断拓展产业链条,优化了产业布局,推动了技术进步,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粮食加工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