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在长三角城市群、皖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以及成渝城市群五大城市群中,长三角城市群由于人才集聚、高校及科研院所分布较为广泛,已处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技术知识集约化阶段,面临着优先发展服务经济的任务。其他城市群二三产比重差距仍然较大,未来一段时期内二产仍将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区整体上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重点仍然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区域内的异质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江经济带共同发展目标的确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利益诉求各异,合作成本相对较高。
2.长江经济带资源禀赋差异明显
生产要素禀赋的区域差异,加之区域间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程度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使得长江经济支撑带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任务艰巨,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长江上游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市场化程度低,未能将自然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特别是西部的贵州、云南等省是重要的能源输出省份,但在过去能源价格过低的情况下,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而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具有资金、人才、技术优势,但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尤其土地、森林、水等资源尤为紧缺,能源供应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环境承载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3.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
长江经济带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污染累积效应显著,以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下降为标志的环境问题突出,环境污染负荷一直很大。目前,以石化、冶金、建材、能源等大耗水、大运量、同时也是污染密集型的产业在长江沿岸全面铺开,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风险日益增加,保护环境诉求日益强烈。随着区域开发强度不断增加以及气候变化、地震等自然因素变化的累积与叠加影响,导致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加重、地表覆盖改变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流域生态脆弱性和敏感性不断增加、生态退化日趋严重。
4.东西向交通联系不畅阻碍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进程
长江经济带已初步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点线结合、连接城乡、沟通区内外的多层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但总体来说,南北向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密集,较为通畅,而东西向交通干线稀疏,联系不足。区域之间交通差异明显,交通干线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交通干线稀疏。同时,长江水运占区域客运总量的比重极低,其作为贯穿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的交通大动脉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导致长江经济带内部各省市之间交通联系不便。
5.上海与长江经济带经济互动水平不高
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分布相对不均匀,造成流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上海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经济规模等因素的制约,与上海的经济联系不强,障碍多,各地区间尚未形成联动发展格局。
6.长江经济带城市区域协作组织发展缓慢
长江经济带尚缺乏能够有效协调全流域行动的机构,铁路和大型机场、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与建设问题难以解决,长江黄金水道跨区联运与经济发展要求相差甚远,多边联合的大型投资项目较少,城市间产业分工难度大,区域生态合作机制未能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