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居庸关与石门关路

居庸关与石门关路

时间:2023-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石门关路,是辽代由燕京北出燕山之居庸关去往漠北之草原之道。当汉时,这是由幽州北出匈奴的草原之道,故在汉魏一章已考“南口”“北口”“居庸关”“石门关”等,俱为汉晋、隋唐以来重要幽北关险和交通孔要。这条由幽州正北行居庸关、石门关,通向妫州和归化州的辽代草原塞道,是汉魏时由幽州北行上谷郡的古道。这一京北险关,至辽初已是契丹进取中原的交通要路。(三)石门关位居庸关之北,幽州北约90公里。
居庸关与石门关路_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石门关路,是辽代由燕京北出燕山之居庸关去往漠北之草原之道。前引北宋大中祥符元年路振出使契丹,称幽州北出契丹有“四路”,其四即曰“石门关路”。947年胡峤《陷辽记》即由此路北行。这条草原古道,比当时的出“顺州”(今北京顺义)之“望京馆”,东北行的古北口和松亭关去辽中京的二路,均山险阻塞而关隘雄峻,故史事意义尤其突出。当汉时,这是由幽州北出匈奴的草原之道,故在汉魏一章已考“南口”“北口”“居庸关”“石门关”等,俱为汉晋、隋唐以来重要幽北关险和交通孔要。

进入辽、金、元、明以来,这条经独石口出宣化塞的古道仍有较详细的追述。考见于著名的胡峤《陷辽记》,即有“幽州”“居庸关”“石门关”“可汗州”诸地。到了明代《九边图》和《九边图考》仍记载,元明北出北京百里,先至昌平之“南口”,然后过军都山(燕山支脉)之居庸关、北口,翻越蓟州镇之八达岭长城隘口,北行之“岔道城”和“榆林驿”。然后北行河北赤城县之“石亭”。再过边墙以北样田屯、猫峪、半壁店诸堡,出“独石口”之蓟北长城关隘,可达妫州,即今河北省怀来县怀来镇。辽金时为“可汗州”重地。由妫州北行,则先至辽代“归化州”(今河北宣化)。继续北行进入草原,抵达元明之故“上都”(今正蓝旗上都镇东20公里金莲川上)的草原重镇和辽金之“恒州”(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黑城子)故地。出恒州北行,可至辽代祖州木叶山和上京。最北部到达黑龙江上游的辽代乌古、敌烈部所在的“于厥里”。这条由幽州正北行居庸关、石门关,通向妫州和归化州的辽代草原塞道,是汉魏时由幽州北行上谷郡(今怀来大古城子)的古道。

只是至辽代,在这条古道上建立了若干草原州、县城址。本节参证贾敬颜先生所著《胡峤〈陷辽记〉疏证稿》等前人著述和部分实地考察所见,对这条草原之道的主要经地,再比证如下:

(一)幽州

即辽代燕京和南京,前已确知为今北京,不赘述。

(二)居庸关

一称军都关,古今地名不移,即今北京北百余里昌平北军都山的重要雄关。《水经注》“湿余水”条:“其水历山南,迳军都县界,又谓之军都关。”宋《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九昌平县条:“军都山又名居庸山,在昌平县西北十里。”可知居庸关和军都关仍一地,均以山得名,在昌平北十里。其地至少在秦汉时已为幽州北锁钥,代代相沿。这一京北险关,至辽初已是契丹进取中原的交通要路。《辽史·太祖本纪》“神册二年”(917),“三月辛亥,攻幽州。节度使周德威以幽、并、镇、定、魏五州之兵拒(辽)于居庸关之西,合战于新州东,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51]。此战即辽太祖取居庸关路南征,大败南汉于居庸关西的今涿鹿县境之“新州”(辽改奉圣州)。直至辽、金、元、明、清各代,均为京北雄关。

(三)石门关

位居庸关之北,幽州北约90公里。路振《乘轺录》:“石门关在幽州西(北)一百八十里,其险绝悉类虎北口(古北口)。”故地即今长城八达岭一线。出石门关、石门岭,可直赴元上都所在的“金莲川”(闪电河)草原。

(四)妫州

始置于唐,在胡峤《陷辽记》中称为“可汗州”。《辽史·太祖本纪》载,“神册元年”(916),“改唐之妫州为可汗州”。故地在今河北省怀来市(故怀来县),汉魏属上谷郡。

(五)奉圣州

胡峤《陷辽记》称“新武州”。仍以治于今河北宣化的唐代旧“新州”得名。《辽史》卷四十一《地理志》载,奉圣州“本唐新州……东南至南京三百里”。其首县永兴县,“本汉涿鹿县”,地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

(六)归化州

前引《辽史·太祖本纪》,神册元年改武州为归化州。其州境有“桑干河”(永定河),故地在今河北宣化。

(七)黑水与汤泉

此二处在胡峤《陷辽记》中,由归化州(今宣化)北行转辽上京之路,北行约10日,迨近千里之遥。故临近辽上京的“黑水”,必为今查干木伦河,辽代设有“黑水州”。而“汤泉”,据《辽史》卷十四《圣宗本纪》,统和十八年秋七月,“驻跸汤泉,九月驻跸黑河”。可知“汤泉”和“黑河”,都是契丹王“秋捺钵”的佳处。其故地在本章第二节辽帝秋捺钵的上京沿沙里河至查干苏,其他沿查干木伦河(黑水)到庆州和庆陵的草原之道已述及。2010年9月,笔者偕省辽金史学会同行张力等,再次专赴查干木伦河的“黑水”“庆州”和“祖州”至辽上京一段草原之路考察史迹。验当年契丹南北行的古道之“汤泉”,必在被称为“平地松林”的查干木伦河流域,这是由归化州通向辽上京的必经之路。

(八)仪坤州

仪坤州为胡峤《陷辽记》中上京西北的最大州城。过仪坤州后,进入草原,“幽州至此无里候(堠),其所向不知为南北”。据《武经总要》卷十六《北蕃地理》记载:“(恩州)西北至曼头山三十里,山北至宜(仪)坤州五十里。”则恩州北至仪坤州适为八十里。恩州故址,应在今林西镇西南10公里之土城子。以此坐标,则仪坤州应在查干木伦河流域西侧林西县境。仪坤州是辽上京道的重镇。《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记载:“仪坤州,启圣军,节度。本契丹右大部地,应天皇后建州。” 1972年辽宁省阜新知足山娘娘营子曾出土仪坤州“启圣军节度使之印”,今藏于辽宁省博物馆[52]。其故址以“恩州”所在位置,并参考早年调查和《内蒙古文物地图集》推定,应在今林西县西北四方城辽代古城[53]

(九)辽代上京临潢府

辽上京临潢府,古今地理明确,即上节已记今巴林左旗南之波罗城。在胡峤《陷辽记》中称,由潢水石桥以北的祖州木叶山(胡记称扑马山),“又行三日,遂至上京,所谓西楼也”。考察古今由潢水(西拉木伦河)石桥和祖州(今巴林右旗白塔子)至上京的里程、路线,胡峤所记与实地相符。《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七下元胡三省注:“祖州东至上京五十里。上京,西楼也。”今祖州城东北距上京恰近五十里许,古今交通里距相合。

(十)于厥里部

这是由辽上京临潢府,继续北行过洮儿河到达室韦、乌洛侯诸地的最北部边州,在《辽史·地理志》中称为“静边城”之北邻“羽厥(里)”之部。胡峤《陷辽记》中记为“西北至妪厥律”。此“妪厥律”,即辽代西北“于厥里”部。《契丹国志》中言,于厥里镜有“乌古镜内于谐里河”。《契丹国志》中的“乌古”,即辽西北之“乌古敌烈部”;而“于谐里河”,应即“于厥里河”。该水古今有喀尔喀河、海拉尔河、克鲁伦河诸说。其中克鲁伦河,前已考为卢朐河。其他二水,以2004年笔者与李健才等在嫩江一带实地调查,应为“乌古敌烈部”的中心。如以今嫩江上游齐齐哈尔市的“庞葛城”为坐标,于厥里河当是以今海拉尔河为主的嫩江支流。则辽代“于厥里部”,应在今呼伦贝尔草原的“乌古部”旧地。这是辽代东北亚古代交通中,继晋唐以来,深入乌洛侯和室韦诸部的西北之极边草原之路。其再西北已接近中亚贝加尔湖的边域,达到了辽代东北亚古代草原交通的最西北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