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上京经春

从上京经春

时间:2023-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从“命置驿上京,春、泰之间”的春州、泰州的方位来看,这里的上京应是辽上京。走的也是从金上京经“泰州”去“中京”的草原之道。但从已知辽上京、长春州、泰州、临潢府、中京、南京(今北京)的方位和其间的辽、金古代古城和遗址,可以推知这条路线的基本走向。这条路线后段完全继承了辽代的上京、中京至燕京道。
从上京经春_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金太宗天会二年(1124)正月,“始自京师至南京,每五十里置驿”。闰三月,“命置驿上京、春、泰之间”[13]。这里的京师是指辽上京,即今巴林左旗。因为这时金代尚未建立五京,所以这里所说的南京亦指辽代的南京析津府(今北京)。金太祖天辅四年(1120)攻陷辽上京,天辅六年攻陷辽中京、西京、燕京。金在攻陷燕京,即辽代南京析津府的第二年天会二年(1124),便开始修建从金朝的京师到南京即燕京的驿站,以便为进驻中原铺平道路。从辽上京到南京,以及从辽上京到长春州的驿站在辽代就已建立,这次只是修复而不是新建。从金代上京城到长春州、泰州之间的驿站,当是新建的驿道。金太宗时的京城即政治、经济的中心在今阿城白城,而不是辽上京临潢府。因此,这里所说的闰三月“命置驿上京、春、泰之间”的上京,是指辽上京。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始以京师为上京会宁府(今阿城白城)。但在《金史》中,有时对天眷元年以前的京师也称“上京”,撰史者用改易后的名称来称呼改易前的地名,这在《金史》中屡见不鲜。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断定《金史》中所说的天眷元年以前的上京是辽上京,还是金上京,不能一概论定天眷元年以前的上京都是指辽上京。特别是从“命置驿上京,春、泰之间”的春州、泰州的方位来看,这里的上京应是辽上京。春州即长春州的简称,长春州的州治在今吉林省城四家子古城,泰州在今泰来县塔子城古城。金主完颜亮从天德四年(1152)二月到贞元元年(1153)三月,由上京会宁府(今阿城白城)迁都燕京(今北京)时,曾经路过泰州(旧泰州),经临潢、中京到达燕京[14]。走的也是从金上京经“泰州”去“中京”的草原之道。这条路线所经州县城站的名称、方位,由于缺乏详细记载,仅知中间所经重要府州县城镇,如长春州、泰州、临潢府、中京等,其他地方则不确考。但从已知辽上京、长春州、泰州、临潢府、中京、南京(今北京)的方位和其间的辽、金古代古城和遗址,可以推知这条路线的基本走向。其经站主要有如下诸地:

(一)从今阿城白城(金上京会宁府)沿阿什河北行,经哈尔滨市东郊,然后又沿第一松花江北岸西南行,渡嫩江到城四家子古城(长春州)。另一条路线,是从阿城白城出发西南行,然后又沿拉林河西行到第一松花江,渡江到前郭县他虎城(肇州)。从阿城白城到他虎城之间,沿拉林河、松花江有许多辽、金古城遗址,很明显是一条古道。据《大安县文物志》的记载,由他虎城(肇州)西行,依次有大安县联合乡前二龙山屯南80米的古城(周长750米)、大安县两家子乡同兴村金善屯南1.5公里的古城(周长约500米)、大安县新荒乡屯南50米的新荒古城(周长约750米)、大安县古城乡古城屯内的古城等辽、金古城到泰来县塔子城(泰州)。从今他虎城(肇州)到城四家子古城(长春州)之间的辽、金古城的分布情况来看,都是较小型的辽、金古城,周长多0.5公里左右,其间的距离都是在[15]0~25公里(40~50华里)之间,与金太宗天会二年(1124)“每五十里置驿”,以及“命置驿上京、春、泰之间”的记载相符。很明显地可以看出这些小型古城都是具有金代当时建置的交通驿站性质。

(二)由城四家子古城(长春州)西行,经突泉县宝石乡双城子古城,然后又西南行到科右中旗的吐列毛杜古城,由吐列毛杜古城沿现在的公路南行,经扎鲁特旗到巴林左旗林东(上京临潢府),再由临潢府南行,经今赤峰、宁城县大明城(辽中京,金代北京)到河北省平泉县南(辽之路口村)2。据前章沈括之《使虏图抄》和宋绶之《契丹风俗》的记载,由此亦分两路:一路过喜峰口,经遵化、蓟县到北京;一路过古北口,经密云、怀柔到北京。这条路线后段完全继承了辽代的上京、中京至燕京道。因其经站已详见于前章考证,不赘述。今仅将这条路线所经的金代州县和重要古城名称简列如下:

上京会宁府(阿城白城)—长春州(城四家子古城)—二龙山古城—金善屯古城—新荒古城—古城屯古城—泰州(泰来县塔子城)—突泉县双城子—科右中旗吐列毛杜古城—扎鲁特旗—临潢府(巴林左旗辽上京)—赤峰县城子乡城子屯古城(松山州松山县)—中京(宁城县大明城)—宁城县甸子乡黑城屯古城(辽代富峪馆旧址)—平泉县河北省宣化古城(辽金归化州)—燕京(今北京)。

上已指出,当年金代海陵王(完颜亮)由上京会宁府迁都燕京时,就是走的这条路线。其后金正隆、大定年间(1161—1162),窝干领导的起义军进攻临潢府后北上围攻泰州时,也是走这条由金上京去长春州、泰州、肇州的路线,可见这条古代草原交通的历代演变和传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