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的交往,除经李氏朝鲜半岛转达外,主要在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的路线上继续沿行。吉林将军下属的“三姓副都统辖区”“东至东海滨,库页岛海域均在内”[12]。清政府对黑龙江、松花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以及沿海地区和库页岛地区的赫哲族、鄂伦春族、费雅喀、奇勒尔库页等少数民族实行“贡貂和赏乌林”制度。乌林,满语,意为财帛。少数民族向朝廷供奉特产紫貂,由于此地的纺织业落后,政府赏赐他们服装、织物等生活用品。每年五月到八月政府在宁古塔、三姓设置临时衙署,各少数民族带着狩猎的貂皮,换取各种财帛。这一制度既满足了少数民族的穿着需要,也为东北亚地区的丝绸贸易创造了条件。为了照顾远地的库页岛居民,在靠近库页岛的普禄乡(今俄罗斯境内伊尔库特斯耶附近)又专设立收贡和贸易地点。《满洲源流考》记载:“居住甚远不能至宁古塔之库页一部,每年六月遣官至离宁古城三千里之普禄乡,收贡颁赐。”[13]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嘉庆八年(1803)亦记有“应领三姓地方颁赏赫哲费雅喀、库页费雅喀人等乌林诸物清册”的记载。赏赐给赫哲费雅喀、库页费雅喀人的丝织物品种和数量相当多,如女齐肩朝褂6套,无扇肩朝衣22套,朝衣188套,缎袍107套,蓝毛青布袍2075套,彭缎225匹,妆缎80匹,各色绢584匹,服装用蓝毛青布等合计18877匹,还有棉线、棉花、针、纽扣等服装材料。这个数量足够两地少数民族的需要,剩余的物品与邻近的各个民族进行交换。与日本交易的场所在北海道北部的宗谷,日本宽正二年(1790)桦太商场建立后,中国产品的输入口便由宗谷转移到桦太商场设有征税机构的白主[14]。日本《松前志》记载:“女真锦,其实就是当今在北京制作的清朝官服,由北鞑满洲传乳山丹,又经山丹传入北虾夷地萨哈林岛(库页岛)。”[15]库页岛的丝织品传到日本北海道地区。现藏北海道开拓纪念馆等单位收藏的“虾夷锦”,证明中国内地袍服和丝织品通过库页岛,进入北海道和日本内地的普遍性[16]。这就是被当代学者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北亚“虾夷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