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分别于乾隆八年(1743)、十九年(1754)、四十三年(1778)、四十八年(1783)4次东行盛京,祭拜祖先。
乾隆帝首次东巡盛京谒陵,在乾隆八年(1743)七月,选择的是祖父康熙帝第三次东巡时的路线,但是经由地点有所不同。
首先经怀柔、密云,出滦平后,向东进入承德避暑山庄,再经过隆化、围场,进入赤峰地区。再向东北的敖汉旗、奈曼旗、通辽,从科尔沁左翼中旗进入吉林地区。从长岭向南,走双辽、怀德、海龙、柳河进入辽宁清原境内。到永陵祭拜祖先,经过抚顺,进入沈阳。由此向北京南下的道路与康熙走的路线相同。和康熙皇帝一样主要目的是祭拜永陵、福陵和昭陵。七八月,北京酷暑难耐,蒙古和东北三省正是避暑的好地方。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经过10年的修建,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时已经粗具规模。乾隆六年(1741)开始第二次的大规模增建,到乾隆十九年(1754)基本建成。乾隆第一次东巡时的1743年,增建工程正在进行。皇帝一行在避暑山庄修养4天,并询问行宫工程进度。
乾隆皇帝此次东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狩猎活动。满族是善于狩猎的民族,狩猎也曾经是其主要的谋生手段,清历代皇帝认为行围练武是满族的本色。康熙皇帝于1681年在今河北东北部与内蒙古草原接壤的地方开设围场,皇帝每年率领王公大臣和八旗精兵到这里举行盛大的狩猎活动。乾隆皇帝离开避暑山庄,进入围场开始,一直到永陵前的路段经常狩猎,即在内蒙古、吉林西部路段极其频繁。为了狩猎要离开大路到山林中去,如在围场,行围于永安莽喀、巴颜喀拉、爱里、锡拉诺海[43]。
第二次东巡在乾隆十九年(1754)五月,经由今内蒙古、吉林、辽宁地区,但是具体路线有所不同。到避暑山庄前的路线与第一次大致相同,北上到围场后,是向东进入喀喇沁境内,经过敖汉、土默特、科尔沁地区,与首次路线相比稍南移。除在敖汉噶察南大营开始行围活动,但是与第一次相比次数明显减少,只是在吉林南部永吉县地区连续行围十几天。出了科尔沁,向东进入吉林地区,由此南下回返,经过永吉、磐石、辉南县,从海龙线开始与第一次的路线基本相同。在永陵祭拜,巡阅兴京城后南下到盛京,祭拜福陵和昭陵,在盛京故皇宫接见朝鲜使臣和地方官员,并休息数日。南下回京的路上,走白旗堡—广宁路,在北镇庙行礼,遣官祭辽东丹王(乾、显)陵。此次东巡时间前后长达153天,驻跸84处,是4次东巡中时间最长的一次。
乾隆帝的第三次东巡,乾隆四十三年(1778)七月二十日,由北京出发,不走蒙古路线,而是经过河北进入山海关,沿着海岸线向东北,再经北镇、盛京直接去兴京永陵。首先祭拜祖陵,由此南下至盛京祭拜福陵和昭陵,驻跸盛京皇宫。此次东巡,乾隆皇帝走山海关—盛京路线,主要目的是祭拜三陵一宫,也无行围活动,仅用66天,驻跸地33处。
乾隆帝四次东巡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这次东巡的目的,是为了盛京存放《四库全书》的文溯阁建成后,举行庆祝活动。此时皇帝已经是73岁高龄,因此选择近路,驻跸地也多为行宫或庙宇。五月二十四日从北京出发,经过河北,月底到达避暑胜地——承德,在这里休息两个多月。八月十六日出发,直接进入今辽西平泉、凌源、建平、朝阳,经过义州、沈阳,先入兴京祭拜永陵,再返回盛京祭福陵和昭陵。查看修好的文溯阁,并题诗写联。此次东巡,在承德逗留时间长,共61天,驻跸44处。此次乾隆东巡,从承德经围场进入辽西,实际上是通行的清代“柳条边”修成后的由辽西进入燕北的草原之道。如清乾隆年间李调元从“古北口”辽金古道进入承德府后段的平泉、建昌、凌源、朝阳诸地,写下《出口记行》中的一般辽西古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