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特别重视东北地区的交通管理,东北属于边疆省份,东有朝鲜和日本,北有俄罗斯,而且少数民族遍布边疆地区,其中女真、蒙古族的势力强大。因此东北地区驿传的军事性质非常突出。驿传的主要目的是为军事服务,尤其是开国之初建立的驿站重点将边防重镇连接起来,以保证公文传递的畅通和军队、军需物质的迅速调动。
(一)管理机构
明代“凡邮传在京师曰会同馆,在外曰驿,曰递运所,皆以符验关券行之”[44]。中央由兵部车驾清吏司管理,地方驿站设置驿丞,递运所设置大使。内地“驿丞典邮传迎送之事,凡舟车、夫马、廪糗、庖馔、裯帐视使客之品秩、仆夫之多寡,而谨供应之”[45]。而在东北设置驿站的目的主要是传军令、运输军需品。东北等边境地区的驿站军事色彩浓厚,与内地迎来送往的主要任务不同。由于东北地区的特殊地位,明代驿站有都指挥使司及卫所直接管理。地方由百户所的百户带管,不再另设驿丞和大使等职。《辽东志》载:“各处例有驿丞递运所大使,惟辽东驿递以本百户所军充役。”[46]根据驿站的大小灵活配置,如辽阳、沈阳、广宁等驿各设带管驿递百户一员,而较小驿站则两三驿设带管驿递百户一员。
当时政府关注北方的形势,从北直隶到辽东,沿线的驿站作为军用交通路,运输军饷等。“洪武二十四年正月辛亥”条:“北平布政使司左参议周倬言:大宁、会州、山海三卫所属驿马皆屯田军士牧养。……北平之遵化、石门、泺阳三驿,北接大宁要道,使客络绎,驿置马十匹。而永平府榆关、迁安、庐峰口三驿惟往辽东一路,驿置马十七匹。”
(二)驿夫的管理
驿夫为卫军或余军。在驿站地屯田,补充驿夫生活。一般设军队100人,由百户统领。一般站户世袭、父子相承。
辽东地区的驿站中最繁忙的要数辽西地区,通向山海关、北京方面去的高平、沙岭、盘山、连山、杏山等驿站属于交通要道,非常繁忙,所以人丁不足。所以把金州、复州、盖州等地区和海州、锦州等富庶地区的部分驿夫、士兵轮流调拨过来进行协助[47]。
山海关至辽东的驿夫由囚犯担当,并屯田:“命左军都督府,自山海卫至辽东,置马驿一十四,驿各给官马三十匹,以赎罪囚徒,为驿夫。驿百二十人。仍令田其旁近地。以自给。”[48]
洪武年间各驿站均以“谪戍者递送”,即将罪犯充当驿夫。驿夫逃亡接踵,到宣德初年已经是“旗军逃亡者十率八九,供具之物日渐减损,以至于无”[49],维持交通往来已经非常艰难,因此常常临时从其他驿站调拨以解燃眉之急。
逃亡的驿夫多,故从山东等地卫所调军担任防御和运输任务。《明实录》“宣德二年三月丁未”条:“辽东总兵官都督佥事巫觊奏:自山海关外辽东所属凡二十四驿,其十八驿,俱在极边。洪武中,以谪戍等递送。今四十余年,逃亡者多。凡外夷朝贡使臣及公差往来,于各卫队伍中,摘军协助递送。及秋冬。又调内地马步官军分隶诸驿防御胡寇,兼运粮积草,以备军储。今朝廷调青州中护卫官军及其诸属于辽东诸卫……”
(三)马匹的管理
明代辽东地区的各个驿站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和驴。根据驿站的大小分配不同数量的马和驴:“凡马驿设置马驴不等。如冲要去处或设马八十匹、六十匹、三十匹。其余虽非冲要,亦系经行道路,或设马二十匹、十匹、五匹。大率上马一匹,该粮一百石。中马一匹,该粮八十石。下马一匹,该粮六十石。”[50]水驿:“凡水驿设船不等,如使客通行,正路或设船二十只、十五只、十只。其分行偏路亦设船七只、五只。大率毎船该设水夫十名于有司。人户纳粮五石之上,十石之下。”[51]辽东半岛的驿站交通负担较轻,马畜配置相对少,其余驿站则在20—30匹[52]。
一般站赤需要的牲畜和饮食都由站户负担,根据地区配备数量有所不同。所需马匹由各站驿夫准备,如有缺失,驿夫赔补,成为驿夫们沉重的负担。因为往来官员“公差私遣”,或以官贸为名进行走私贸易,马匹死亡现象日益严重。辽东地区配置战马,“弘治十六年正月辛卯”:“又辽东所属各驿马少,每拨战马摆堡递送。马多倒死,累军赔偿。”
北方驿站忙碌,马匹不足。“隆庆元年八月庚子条”:“辽镇驿递原系各卫所额设军户,与内地徭边者殊。又不给月粮,比大祲之后耗减七八。诸夷入贡,动满千人,一年数过,诛所无厌,马羸不足,借堡马以充,死则粥赏。故驿递日惫。而行五日虚,请以犒军余银。量发五十两济之。禁勿复借官马,重累堡军,而以辽镇市课买马分俵。”
辽东地区各个驿站马驴设置表
续表
此表资料来自《辽东志》卷三《兵食》1。
1 《辽东志》卷三《兵食》,《辽海丛书》本,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第40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