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初—1972年春
由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后分配至辽宁省开原县。先后在上肥地中学和县教育局(当时称县革委会教育组)工作。其间利用公余先后调查过开原老城、西丰县城子山山城、开原县威远堡、龙潭寺山城、马家寨山城等。其中1971年秋首赴马家寨高句丽山城调查。38年后(2008年12月26日),铁岭市博物馆副馆长周向永先生在《辽沈晚报》上著文称其为“第一个以专业的文化工作者调查发现该山城的人”。
1972年
4—7月,调入辽宁省博物馆后,参加北票县丰下“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全程发掘工作。其间首次体察朝阳、北票等辽西地区的出土文物和部分交通史迹。
1973年
夏,短期参加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张淼水先生主持的朝阳鸽子洞的发掘工作。小住喀左平房子半月,往返大凌河谷。初步了解“大凌河古道”的交通。
11月,在魏国忠先生陪同下,与馆长张坤生和姜念思首次赴黑龙江省阿城考察金上京会宁府,初步了解“金源文化”与金代交通。
1974年
5月,借回开原探亲休假一周期间,考察了《辽宁史迹资料》中提到的开原老城、庆云堡、中固和昌图马仲河等地辽金时代的咸、铜、肃诸州遗址和交通史迹。补充在开、铁工作时的初步踏查。
1975年
9月,为考察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文物,与研究室杨仁恺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观民先生等,赴赤峰、敖汉等地实地考察敖汉大甸子出土文物。这是继1972年北票丰下发掘3年后,又一次专门赴辽西考察史迹文物。出发时由北票下火车,搭汽车北出东官营子大黑山炮仗沟隘口,经贝子府至敖汉。归途经赤峰北上,首次考察了辽代祖州和上京等契丹始兴地区的部分史迹与古道交通。
1976年
6月,为撰写《明代管理奴儿干的历史新证》,专程赴吉林长春拜会李健才先生,并与李健才先生一起首次考察吉林“船厂”旧址和阿什哈达摩崖等松花江水道,为其后二人合著《东北古代交通》打下基础。
1977年
5月,时任研究室副主任。与冯永谦等赴当时归辽宁所辖的昭乌达盟(今赤峰)各旗县考察史迹并商借出土文物以作展。其间,先后考察辽上京、赤峰缸瓦窑和巴林右旗、左旗、阿鲁克尔沁旗、翁旗、林西、克什克腾旗等诸多博物馆和文物点。是第一次较系统地考察赤峰和辽西地区的县际交通和文物古迹。
1978年
春,为修改《明代管理奴儿干的历史新证》(《文物》1978年第11期),赴辽阳、鞍山两地考察所藏明代碑志和相关史迹。亲录油印本《辽阳碑志》,并考察千山、旧堡、东京城、东京陵等史迹。
6月,与副馆长郝汇川和研究室杨仁恺、刘忠诚等,考察河南、陕西、山东文物古迹。在河南博物馆安金槐先生陪同下,首次参观河南郑州商城、登封考古工地。后又考察了九朝古都洛阳、汉唐长安城、岐山、乾陵和山东齐鲁故城等重要史迹。
1979年
5月,约李健才先生首次调查吉林省农安古城,确认其为辽金之“黄龙府”。由李健才推荐读《奉使行程录》和元《经世大典》《析津志》。归来乘车由吉林农安返沈阳。一路经由当年金许亢宗《奉使行程录》所经之“沈州”至“黄龙府”故道中的沈州、兴州、咸州、肃州、通州、信州、黄龙府诸地。归后撰有《寻迹觅史话“开元”》。
1980年
6月,为修订《辽宁史迹资料》,与徐秉琨先生赴凤城县凤凰山山城、丹东市叆河尖古城、丹东市九连城和东沟县大孤山古镇、大鹿岛等地考察史迹。重点考察了凤凰山山城和叆河尖古城及由沈阳至凤凰城、丹东,转向鸭绿江口至东沟县一线的交通史迹。
7月,与何蒲莹赴本溪、抚顺两地考察史迹。重点是两地的博物馆馆藏文物和本溪湖等地的明清碑刻。其后回馆请教李文信先生,又复查了本溪县威宁营战国、汉代遗址和明代边堡。在本溪威宁营,首次调查确认在明边堡旁确有战国、汉代重要遗址(障城)。
10月,为补充《辽宁史迹资料》的调查,再赴鞍山驿堡、盖州、辽阳唐马寨、海城析木城、营口等地考察,实地调查了相关城址和交通史迹。归来曾撰有《辽代衍州与鹤野探考》(收入1985年《辽金史论集》第三集)。
1981年
春(5月),为修订《辽宁史迹资料》,与阎万章先生再赴辽南考古调查。主要是复查20世纪60年代由李文信、阎万章先生曾调查过的汉代和高句丽古城及相关交通史迹。先后调查了沈阳南塔山山城、辽阳燕州城,海城析木城、英城子山城,盖县青石岭山城、熊岳古城和营口县汤池堡、英守沟古城等。
同年,发表首篇东北交通史论文《张成墓碑与元代水达达路》(《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5期)。
1982年
4月,与阎万章先生赴铁岭等地考古调查。重点调查了辽北昌图四面城、八面城,铁岭催阵堡山城、小屯李成梁家族墓和明边墙遗迹等。其间对辽北之铁岭—开原—昌图—四面城—八面城一线的古交通,有切身体察,萌生编写《东北古代交通》的想法。
6月,邀请李健才先生来沈,共同商议编写《东北古代交通》,得到李先生赞同。议定由王绵厚先拟订提纲初稿。同时共同调查了金王寂《辽东行部志》中记载的沈州、懿州(阜新塔营子)、成州(阜新红帽子)等史迹。
年底,应辽宁省公路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之邀, 完成撰写 《辽宁古代交通地理述要》(发表于该机构内部刊物1984年第1期),并与该委员会同志考察了省内沈阳、新民境内的高台山、辽滨塔、永安桥、马三家子等交通史迹。自此集中精力思考《东北古代交通》研究。开始系统收集东北交通史迹资料。
1983年
秋,李健才先生来辽宁抚顺参加学术会议。与其议定由王绵厚草拟的《东北古代交通》的编写提纲和书稿撰写分工。第1—6章(先秦至辽金)由王绵厚执笔;第7—9章(元明清)由李健才执笔。李并提供部分北部部族交通的考古调查资料。同时与李健才先生和地名办薛作标共同考察了新民辽滨塔、巨流河、公主屯等史迹。
同年8月至1984年7月,由辽宁省博物馆和省文化厅推荐,离职入吉林大学古文献研究班,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金景芳先生学习。暂停《东北古代交通》写作。1984年夏结业时,由吉林大学组织,赴长春、沈阳、大连、天津、北京、承德、太原、大同、洛阳、西安、成都等地考察史迹。其间行程近万里,正值《东北古代交通》启动时,重点记录了经由地区的古城址、博物馆和交通史迹。
1984年
8月,参加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金史会议。会后与王承礼、王侠、干志耿、孙秀仁、王禹浪等赴宾县庆华古城考古调查。归后撰有《东北古代夫余部的兴衰及王城变迁》。首次提出黑龙江省宾县庆华古城应为北“扶余先世”的北夷“橐离国”王城(索离沟文化)、“掩淲水”为今拉林河的观点。
9月,吉林大学学习后,任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同年秋,与王明琦先生赴锦州、葫芦岛等地考古调查。重点考察了辽西“碣石宫”、山海关、朱梅墓、崔家河沿、兴城和锦西台集屯古城等重要遗址及“辽西走廊”古代交通。10月,赴朝阳与邓宝学馆长共同考察十二台营子、安杖子古城等大凌河古道遗址和大庙乡“土城子”等战国秦汉史迹。
年底,应邀与阎万章先生代表辽宁省博物馆赴北京参加由曹婉如、葛剑雄等先生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地图集》编辑委员会。会后应约执笔撰写了辽博藏“九边图”和“两仪玄览图”等论文(见文物出版社《中国古代地图集》第二辑,1991年)。
1985年
5月,与在抚顺发掘高尔山山城的孙力、徐家国先生,结合山城发掘,重点调查了高尔山山城、新宾永陵南汉城、白旗堡和本溪边牛山城等高句丽山城。归后草撰《辽东梁貊与貊城》初稿。这是20世纪80年代在考古调查基础上较早提出:高句丽的“主源”应出自辽东汉以前的“貊”族(大石盖墓文化)、太子河上游晚期青铜时代的“马城子上层文化”应为先秦之“梁貊”遗存(后修改稿发表于《中国考古学会第14次年会论文集》)。
7月,参加在吉林市召开的全国辽金史学术讨论会。会间与李健才、王侠先生共同调查了龙潭山山城、东团山山城等史迹。同月,基本完成了与李健才合著的国家“七五”规划项目《东北古代交通》的提纲细目和分工资料收集工作。
1986年
5月,与孙力等再次调查新宾县太子城山城、杉松山城。
6月,与《东北历史地理》编写组李健才、孙进己、冯永谦先生等,专赴辽、吉二省和东南三省(江、浙、沪)考察史迹。其间在上海拜访了《东北历史地理》总顾问谭其骧先生,讨论书稿事宜并合影留念。
1987年
4月,邀李健才先生在辽、吉两省交界地带的新宾、通化等地考察交通史迹。研讨交流辽代“四时捺钵”交通和唐代渤海国交通诸问题相关资料。
夏,与李健才、何明、孙力、魏海波等再次考察辽东本溪桓仁五女山山城、下古城子等史迹与太子河、浑江流域的古今交通。
1988年
5月,为筹备辽宁省博物馆建馆40周年文物展,赴赤峰和省内朝阳、锦州、阜新等博物馆考察业务。同时重点考察辽西地区的相关古城和交通史迹。
夏,随文化部副部长王济夫率领的“中国文物代表团”访美,考察了华盛顿、纽约、洛杉矶、西雅图、旧金山等地的博物馆和重要史迹。
秋,应张泰湘先生之邀,首访黑龙江依兰古城,探寻唐代“靺鞨”和辽代“五国部”之“鹰路”等黑龙江流域古代交通史迹。
1989年
夏,与房果大先生等随辽宁省文物展代表团首次访日。重点考察了东京、冈山、富山、京都等地的史迹与交通。
秋,为编写《东北古代交通》,再次考察隋唐东征之“唐马寨”“首山”“辽泽”等史迹。
同年,参与主编的第一部国家“七五”规划项目《东北历史地理》前二卷正式出版。
1990年
夏,应张泰湘先生邀请,为庆祝渤海上京博物馆落成,首次赴黑龙江省宁安渤海上京。考察了渤海古城、镜泊湖等牡丹江流域史迹和北邻“黑水靺鞨”的古道交通。
9月,参加大连召开的第三次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考察岗上、楼上、双房、老铁山等处青铜时代遗址、墓葬。体察秦汉以前辽东半岛的“巨石文化”墓葬以及与山东半岛有文化交流的海上自然交通情况。
同年,《东北古代交通》由沈阳出版社出版。
1991年
8月,为编写《关东文化大辞典》,与李治亭、孙玉良、干志耿等,集中在吉林市考察史迹、审定书稿。
10月,去北京出差,与北大学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虎、马洪路等,专程考察了北京琉璃河古城和燕下都,探求燕国古史与古燕赵交通。
1992年
9月,参加在石家庄召开的“第四次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会间与林沄、田广金等与会学兄,共同考察邯郸赵国故城、中山国故城、刘胜墓等史迹。再次驱车历经燕、赵古道交通。会上提交论文《关于汉以前东北“貊”族考古学文化的考察》(收入该会议论文集)。从考古学上提出,西汉以前青铜时代的辽东“貊”族的大石盖墓等“巨石文化”“是辽东高句丽文化的先基”。
1993年
为编写国家文物局边疆考古项目《高句丽古城研究》提纲,先后复察了省内燕州城山城、塔山山城和高尔山山城、下古城子等,并去抚顺、本溪、桓仁等地博物馆考察高句丽文物。
1994年
4月,时任辽宁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参加国家文物局在山东泰安举办的中国博物馆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结业后统一组织考察齐国故城、曲阜、大汶口、临淄、邹县等史迹。归途由烟台赴大连海路,体察古登莱与辽东间的海上交通。
夏,王绵厚著辽宁省“八五”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秦汉东北史》出版。
秋,应韩国国立博物馆邀请。王绵厚、朴文英同赴韩考察,专门考察了汉城、光州、扶余、全州、庆州等地博物馆和古汉城、熊津、扶余、泗沘、庆州等地高句丽与新罗部分史迹及相关古代交通。
1995年
春,为编写《高句丽古城研究》,就近再次踏查塔山山城、边牛山城、石台子山城等,系统整理辽、吉两省高句丽山城文物档案和考古简报。
1996年
夏,参加在阜新举行的全国辽金史学术讨论会。再次考察塔营子、红帽子等地辽金古城和“懿州路”上的交通史迹。参与编辑(副主编)的《高句丽渤海研究集成》(六卷)出版。
1997年
夏,应韩国京畿道博物馆邀请,与由智超先生赴韩进行业务考察。专门考察了韩国国立博物馆、汉城大学博物馆和京畿道博物馆及汉山城等。同时应邀作《关于高句丽后期都城平壤“三城一宫”地理考证》的专题学术报告。
1998年
5月,应辽宁省社科联和新疆社科联邀请,与吴世良等赴乌鲁木齐参加中西文化学术讨论会。考察天山南北、吐鲁番、交河古城、沙州、甘肃敦煌等中西“丝绸之路”交通史迹。
6月,应邀参加在吉林省通化召开的全国首届高句丽学术研讨会,提交名为“关于确认高句丽历史地位三要素”的论文。
11月,与副馆长马宝杰等参加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召开的北方十省区博物馆馆长业务交流会。其间,途经京北居庸关、北口、宣化、张北等古道,专程考察了内蒙古正蓝旗滦河上游闪电河流域的元上都等遗址。
1999年
5月,参加在旅顺召开的辽宁省博物馆学会代表大会,并被选为该学会理事长。会间与刘俊勇、周向永等先生,考察了金州博物馆、营城子汉墓和大黑山山城等地,对辽东半岛南部的滨海交通和文物古迹进一步了解。
11月,应日本东洋文库东亚研究所邀请,赴日讲学和考察。先后在东京、大坂等地作名为“高句丽古城研究的相关问题”的讲座。其间由日本友人和徐光辉先生陪同,先后考察了东京、京都、奈良、平城京等日本古都和大阪、“鬼城”等重要古城。考察了日本从“关东”到“关西”部分交通史迹和重要文物点,并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处,参观考察了早年汉代乐浪郡和奈良、京都等地出土文物。
2000年
春夏,先后赴阜新、朝阳、锦州等地参加学术活动,再次有重点地考察辽西各地与交通史迹有关的闾阳、蛇山子古城址等。计划为修订和进一步补充《东北古代交通》一书作前期准备。
秋,参加中国历史地理学会在昆明大学召开的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会间重点考察了大理、丽江、长沙源头等西南文物古迹。
同年,专著《东北古族古国古文化研究》(中)出版。
2001年
6月,在哈尔滨阿城参加全国金史学术会议后,与参加会议者专赴俄远东地区考察。从绥芬河出关,先后考察了双城子、海参崴等地史迹和博物馆。第一次亲自考察了俄远东滨海区的部分交通史迹。
8月,应台湾大学邀请,与孙守道、周晓晶等,经香港赴台北参加“海峡两岸玉文化学术讨论会”,其间考察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地文物古迹。
同年,《社会科学辑刊》第6期,发表作品《辽代佛学字书〈龙龛手镜〉考略》。是国内第一篇研究这一名著的论文。
2002年
春,赴吉林通化师院参加高句丽学术讨论会。再次途经考察通化、集安等地“丸都城”“关马墙”等高句丽史迹。
秋,为筹备新馆《辽河文明》展览,与徐秉琨等驱车专赴辽西朝阳、建平、喀左、凌源等地考察文物史迹。重走辽西“大凌河古道”。
12月,承担的国家文物局“九五”边疆考古规划项目《高句丽古城研究》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后被《中国文物报》列为当年文博考古“十佳图书”提名。
同年,作为评审专家之一,应邀为吉林大学魏存成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王培新的博士毕业论文《乐浪墓葬研究》提评阅终审意见。
2003年
春,与省长城学会吉长胜、冯永谦等,专程考察阜新、沈阳、抚顺、新宾一线古长城和交通史迹。同年夏,应邀参加吉林省“纪念高句丽迁都国内2000年学术讨论会”。与会期间,再次考察集安、通化、长白等地高句丽史迹和相关交通路线。发表《论辽东“二江”与“二河”上游貊系青铜文化与高句丽起源的关系》论文。
4月,应邀为大连大学博物馆鉴定文物。归途中与孙守道、徐秉琨先生专门考察了“大嘴子遗址”。
8月,应东北师大刘厚生先生邀请,参加担任副主编的《中国长白山文化》书稿讨论会,驻吉林松花湖一周。其间再次考察了松花江中游相关史迹和交通路线。同时应聘为该校“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委员会委员。
同年,申报的国家“东北工程”项目《高句丽的族源与疆域》正式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工程”批准立项(2003—2006年已完成)。
2004年
3月,为五女山山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受省文化厅委派,与梁志龙等踏雪考察桓仁五女山山城。
4月,为筹备辽宁省博物馆新馆“辽河文明”展览,与纪兵、蔺新建等,专赴山西、河北、北京等地考察。主要考察了新建的山西博物院及晋祠、华严寺、应县木塔、大同、云冈等史迹。驱车重沿太原—大同—宣化—承德—居庸关—北京等张北古道,实际体察古今文物史迹和燕山南北交通。
5月,与辛占山先生在沈阳接待联合国考察高句丽等世界遗产专家——日本著名考古学家西谷正。
7月,应海拉尔市邀请,参加“北方草原文化学术讨论会”。其间重点参观考察了海拉尔博物馆、黑城子、呼伦池和满洲里等,赴行草原之道数千里。
8月,应齐齐哈尔市政协邀请,参加齐市城市史讨论会,与李健才、齐心、孟广耀等共同考察金代“庞葛城”和金代西北界壕等史迹及嫩江流域古代交通。
9月,应内蒙古社科院邀请,赴呼市考察并参加“草原文明”学术讨论会,会上作重点发言。后《论草原文明形成的三个标志》登入2005年1月25日《光明日报》(理论版)。
同年秋,应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廖晓晴等之邀,专赴桓仁、集安二地考察“申遗”成功后的高句丽史迹。专门驱车经桓仁的“南道”至集安;回转经通化“快大茂子”和新宾旺清门的“北道”两条高句丽—玄菟交通古道,重访相关史迹。
同年,专著《高句丽与濊貊研究》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
2005年5月—2008年初
应聘参与国家文物局第三次文物普查前期项目组和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组工作。近三年间,结合项目考察,先后赴全国10余个省、市、区(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重庆、宁夏、甘肃、湖南、浙江、广西、福建)等实地考察文物史迹、培训普查人员。对经由省区的重要史迹和古今交通进一步亲有体察。至此,除西藏以外的全国30个省、市、区和长江以北的历代古都,都留下了考察的足迹。
2006年
5月,在京参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业务指导组期间,与北大学兄魏正瑾、杨志军,专赴河北易县清西陵等地考察史迹。再次体察古代燕、赵交界的易水河及燕云地区的交通史迹。
6月,《辽宁日报》专题报道:“长城脚下是故乡——辽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王绵厚专访。”提出重视辽海“长城史迹”与“长城文化”。
8月,应黑龙江省文物局和中央电视台专题组邀请,与徐秉琨、魏存成、朱国忱等赴渤海上京考察、专题报道相关重要发现,再次考察渤海史迹。
同年,专著《高句丽古城研究》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政府奖一等奖。
2007年
5月,在京项目组赴河南郑州,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培训班学员授课。同时参与郑州、新政等地的文物调查试点。回京途中,与魏正瑾等专程参观考察河南登封和安阳殷墟等文物史迹。
6月,奉国家文物局“三普”项目组委派,赴广西南海为该区“三普”培训班讲课,同时参与南海地区汉代窑址的调查,并考察了右江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
8月,应陕西省文物局邀请,与国家文物局第三次文物普查项目组侯石柱一同赴西安为陕西省文物普查培训班学员讲课。同时再次考察了阳陵和汉长安城等古迹。
9月,应重庆市文物局邀请,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项目组吴峰云为该市培训班学员讲课。其间考察了大足石刻和钓鱼城等史迹。
10月,应东北师大刘厚生先生邀请指导该校博士研究生实习。回沈赴朝阳、赤峰两地,系统考察了龙城遗址、辽上京、祖州、庆州、牛河梁、中京、敖汉、赤峰红山后和“夏家店文化”等重要史迹。重走辽代“二京”(中京、上京)之草原古道。
2008年
3月,经辽宁省博物馆和辽宁省文物局推荐,国家文物局批准,与朴文英申报的“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获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课题”正式立项。该项目也是辽宁省文物局和辽宁省博物馆“十一五”期间研究规划项目之一(2012年完成)。
4—5月,应邀参与国家文物局长城资源调查专家验收组。先后赴山西、陕西、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六省区考察和验收明代长城资源调查。
春,参加省“三普”培训班,在喀左县为学员授课。与辛占山、徐英章驱车再次考察该县境出土有商周青铜器窖藏一线的“土城子”和“黄道营子”等重要古城。
5月,应大邱博物馆的邀请,朴文英到韩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考察。在大邱国立博物馆、庆州国立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馆参观大量考古、历史以及美术展览,接触到考古界、历史界的同行,互相交流学术动态和思想,并得到不少相关资料。
6月,回沈,与辛占山、李向东等,考察北镇医巫闾山辽陵。归后撰有《北镇龙岗“琉璃砖辽墓”考古学稽探》,考证该墓应为“乾陵”(琉璃寺)南的辽圣宗胞弟耶律隆庆的陪葬墓。并推证医巫闾山龙岗的“二道沟”应是“乾陵”及其陪葬陵的中心。
7月,应大连市考古所邀请,又与郭大顺、辛占山先生考察金州“哈斯关长城”等辽东半岛古长城关隘和交通史迹。
8月,应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文物局邀请,参加“三江平原”早期古城学术讨论会。会间与张碧波、朱国忱、魏国忠等先生重点考察了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相当于汉魏至两晋时期的古城数座。对松花江、牡丹江下游的凤林古城等遗址和挹娄、豆莫娄、靺鞨诸史迹和交通地理有了更切身了解。
同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推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2009年
5月,与沈阳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宋淑华及张志强、齐守成等,赴山东泰安、济南、曲阜,河南郑州、开封、云台、洛阳等地考察相关史迹,重踏齐鲁、中州诸名城和龙门石窟等。
9月,应呼伦贝尔学院邀请,与辽宁社科院彭定安、曲彦斌等,赴海拉尔市参加“草原游牧民族草原文化”学术会议。其间再次考察了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一带的文物古迹和草原古交通道。
10月至2010年9月间,参加辽宁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长城资源调查专家验收组。历经近一年,先后赴全省近100个区县,再次实地考察了全省各地的文物古迹情况。其间正是《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古代交通史》的编著时期,故有目的地重点考察记录了辽海各地区的古城遗址和交通路线。
2010年
7月,应邀主持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和考古博物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自1995年以来,已经10余年担任该校历史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主任委员。
8月,与辛占山、姜念思先生等一起,陪同国家文物长城项目组专家,考察辽宁、内蒙古二省区燕秦汉早期长城对接点,历经朝阳、建平、赤峰、敖汉诸地多处文物史迹考察。
9月,偕辽宁省辽金史学会同仁及各市博物馆共20余人,再次专程考察朝阳、赤峰一带史迹。途经朝阳、赤峰、宁城、敖汉、左旗、右旗、翁旗、林西诸地。其间再路经辽上京、中京、祖州、祖陵和庆州。其中上京与庆州、祖州间,上京与永州(今翁旗白音他拉)间,均为30年前作者考察过的辽帝“四时捺钵”的重要古交通道。
11月20日,偕国家文物局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组检查验收组专家吴加安、荣大为、杨招军一行,再次实地考察沈阳北全盛堡、沈阳东陵东山汉代至明代烽燧遗址和沈阳市东陵区上伯官屯古城。这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近30年间,第四次亲自调查沈、抚之间相关汉代长城烽燧遗址和交通史迹。
12月,应大连考古所邀请,为该所考古文集提交《再论千山和龙岗山脉在辽东考古学文化的分区意义与高句丽起源》。提出东北考古文化和地域文化,应重视文化分区的“两纵”“两横”山系标志与高句丽早期文化的关系。
同年底,承担的辽宁省“十一五”重点文化工程《辽宁文化通史》(秦汉卷)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成果获省政府二等奖。
2011年
6月,为担任总撰稿的《辽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做最后审定。
7月,与田立坤、吴炎亮、梁志龙、李新全等赴桓仁,考察论证高句丽古墓保护状况。其间,驱车再次经沈阳、抚顺、新宾、桓仁,由桓仁南路经本溪雅河、太子河上游的八里甸、八盘岭等古道,实地考察史迹,重走太子河上游的古“梁貊之道”。
9月18日,参加在沈阳召开的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后,偕北京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齐心先生,在沈阳市考古研究所李晓钟同志陪同下,赴法库、新民等地考察叶茂台辽墓和辽滨塔(辽州)等。途经101国道上的今新民市辽河西岸“乌尔汉”村隋唐东征时“通定镇”遗址。重寻认证隋唐东征之“北趋甬道”的辽河渡口古道。
12月,《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书稿通过国家文物局项目专家组结项验收。
同年,应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之邀,整理20年前的旧稿《从辽东“梁貊”故城到高句丽早期山城的考古调查与思考》。担任总撰稿的《辽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2012年
4月28日,赴京参加母校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系)成立60周年庆典。
5月,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公室委托,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辽西走廊——文明起源、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一书提出函件评审意见。
6月,应邀赴通化参加“纪念好大王逝世1600年”学术讨论会。会后与张福有、肖景全、孙仁杰等,专题考察柳河罗通山城、集安良民古城和沿鸭绿江右岸的交通古道。
8月,与省辽金史学会刘宁、张力等,再次考察金上京、依兰、渤海上京等史迹。
同年,《从辽东梁貊故城到高句丽早期山城的考古调查与思考》收入《中国考古学会十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2年)。
2013年
3月,在沈参加省文物局召开的《辽宁早期(燕秦汉)长城调查报告》编务会,再次被聘为总撰稿人(主编之一)。
4月4日,应邀与吉林省高句丽研究中心主任张福有和抚顺博物馆原馆长肖景全一起,赴新民市“乌尔汉”(隋唐通定镇)和沈阳市东陵区“青桩子”调查史迹。在“青桩子”发现正遭破坏的战国和汉代古城址。
5月,为编撰《辽宁燕秦汉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与郭大顺、姜念思、田立坤、李向东等,专赴宽甸、本溪考古复察。重驱车经辽东连山关、通远堡、碱厂堡、凤凰城和沿鸭绿江古交通道。
7月,赴吉林通化参加“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年会”。再次考察古丸都山城和麻线“高句丽碑”出土地。
8月,为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公室完成通讯鉴评《昂昂溪考古文集》的出版评审意见。
9月,与王雅轩等赴盖州、熊岳,考察金王寂《行部志》行迹和石棚山石棚等。
10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中心和吉林省社科院邀请,赴长春参加《地域文化与生态文明高峰论坛》,发表专题论文。
2014年
年初,《东北史地》2014年第1期,发表《沈抚交界处青桩子古城的发现及其考古学意义》。考证了“青桩子古城”是沈抚间最早的古城,应为燕秦汉辽东郡之“东部都尉”治所。
4月和6月,两次应萝北县邀请,赴黑龙江考察邓树平等新发现的黑龙江右岸“江岸古城”等隋唐黑水靺鞨重要史迹。驱车经松花江和黑龙江中下游古交通道。
6月,赴通化参加“好大王碑1600年学术讨论会”。发表《从集安高句丽碑的命名论及内容补释》。提出高句丽早期的“国内”地名,应源出古“盖马国”旧部;北部“盖马部”的中心即今集安北良民遗址。
7月初,《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7期将作者列为当代“学术名家”。同期刊有都惜青撰《探索中国东北“三古研究”四十年——简记著名东北史专家和考古学家王绵厚》。
7月中旬,与沈阳市文史研究馆许光明、孙丕任等,赴山西太原、大同、平遥、云冈、五台和陕西西安等地考察史迹。著有《秦晋行》10首。
7月30日,应齐齐哈尔社科院等邀请,再赴鹤城考察、研讨黑龙江省与内蒙古交界处的甘南县境内音河北段金长城。重寻嫩江流域诸古城址和古代交通。
8月,赴吉林大安参加中国辽金史会议。重新考察城四家子古城和他虎城以及嫩江、洮儿河流域的史迹和交通。
9月中,应邀考察辽西凌源等地“红山文化”玉料产地和汉城址。归后撰文初步认为,红山玉器的玉料产地,不应如以往传统的“岫岩玉说”,应主要产自辽西(载《中国文物报》2014年12月19日)。
同年,与刘厚生先生等合著的《中国长白山文化》(执笔“考古篇”)出版。
2015年
年初,被渤海大学“东北亚走廊与丝绸之路研究院”特聘为研究员、“东北亚走廊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特约编委。
4月,受市文史馆委托审读《盛京福陵》一书,由儿子驾自家车再次考察东陵和沈、抚间古道、史迹。
5月12日—13日,与齐心、冯永谦等,应邀赴黑龙江佳木斯、萝北考察史迹和博物馆。
12月,与朴文英合著的《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同年,担任主编之一和总撰稿的《辽宁省燕秦汉长城资源调查报告》,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