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黑”是说,灯下离光源很近,本当一片光明;可偏偏离光源最近的地方是黑的,于是出现了灯光照远却照不到近的景况。
由“灯下黑”我联想到了一个问题:人世间,或许有只照他人、不照自己的情况。他们或许有敏锐的眼光、聪明的头脑,对事物、对他人真可谓洞察秋毫,分析起来头头是道;他们恃才傲物,自命不凡,对一般人不屑一顾。他们很少潜下心来正视自己,很少实事求是地审视自己,这就难免遭遇“灯下黑”,即出现自我认识上的“盲点”或“盲区”。由于疏于对自己的确切认识,往往在事实面前碰壁,碰壁之后还不自省,常常怨天尤人。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的话,旨在不仅要知彼,更要知己,重在告诫人们不正视自己,缺乏自知之明,势必到处碰壁。
以人为镜,简言之,即将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以求更好地认识自己。我们所熟悉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典名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其实,这并不是“以人为镜”思想最早的表述。早在2000多年前的墨子就说过:“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於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墨子·非攻》)。由此可知,人类在“水鉴”和“铜鉴”发明之前,曾长期存在着一个“以人为鉴”的时代。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类是以人与人之间相互为镜来梳理各自的形象的。
准确地认识自己是为自己定位的基石,是自己想问题、办事情的依据,是自己言行的出发点。要准确认识自己,当以人为镜,从别人的成败得失中找借鉴,从别人对自己的评论中逐渐准确认识自己。如何借助别人来准确地认识自己呢?我想,有这样几个要点:
一是拜人为师。孔夫子的话可谓至理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想,孔夫子的名言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无论在一个家庭、一个班组中还是一个团队中,我们周围的人都有各自独特的优势与长处,也都有各自的弱点与失误。每个人都应该从正反两方面,从别人那里寻找借鉴:一方面相互尊重,相互为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别人的优势与长处;另一方面,对于别人的弱点与失误,当视为前车之鉴。
二是在自己的实践中,特别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当虚心领悟强者所以强、弱者所以弱的真谛及其要害。胜出自有道理,要切实向强者学习,以强化自己的优势;失败者的教训则应引以为戒。
三是以平和的心态倾听来自各方面对自己的评说、建议、忠告,特别是逆耳之言,当静下心来思考,力求做出准确判断。
四是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爱好,阅读一些名人传记,研究其代表性人物的得失成败,从中引出必要的借鉴,进而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路,对已确定的路线图进行必要的调整。
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要真正做到有自知之明,而应该说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任何时候都不可有丝毫懈怠。在认识自己的问题上,也得与时俱进。时代在前进,认识自己也应随着时代的步伐一刻不停地进行。
每一个人,无论他如何精明,现在处于什么状况,都应该对“灯下黑”保持一种特别的警觉,经常提醒自己,以免陷入“灯下黑”的怪圈,甚至走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境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