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呼吸停止脑死亡还能活多久

呼吸停止脑死亡还能活多久

时间:2023-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以脑死亡为标志的死亡定义产生之前,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主要以呼吸停止心脏停搏为死亡标志。所以,医学技术的成就和人体本身的特性,明确地显示了传统的呼吸停止心脏停搏的死亡标准是不甚准确的。脑死亡标准则提示人们不再毫无意义地维持大脑已经死亡的死者,从而节省了宝贵的卫生资源。因此,脑死亡显示了作为一个整体的身体的死亡。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
死亡与死亡教育_老年社区护理与自我管理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发展过程中相互衔接、继承、繁衍的历史。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从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机勃勃的青年、雄心壮志的壮年、逐渐衰老的老年走过。逐渐衰老而死亡也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当死亡来临时,以一种恬然的心态面对死亡,学会正确地对待它。当死亡的脚步越来越近时,尽管死亡将剥夺生命的一切期望与快乐,人们以各种方式来诅咒、逃避死亡,但最终都无一幸免地投入死亡的怀抱。怎样才能顺其自然地、坦然地、安详地死亡呢?

(一)人类死亡的定义

1.以心跳呼吸停止为标志的死亡定义 最早的死亡标准,是以血液的流涸为标志的,这是因为在原始狩猎部族的人看见野兽被打死,血流尽就死了,于是人们认为人血流尽了就是死了。在以脑死亡为标志的死亡定义产生之前,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主要以呼吸停止心脏停搏为死亡标志。开始,是以较易观察到的呼吸停止为死亡标志,因为呼吸是人们最易观察到的生命活动。原始人把灵魂离开躯体称作死亡,确定灵魂是否已经离开躯体的标准是呼吸的停止。古代捕鱼部族的人看见鱼停止呼吸,鱼就死了;于是认为,人停止呼吸就是死亡。中国古代医学在判断死亡时,用很轻的新蚕丝、新棉絮放在垂死者的口、鼻处以是否摇动来判断死亡,如果不见新棉絮摇动,说明垂死者呼吸已经中断,即可宣布死亡,俗称“断气”。后来人们从触摸脉搏的搏动,贴耳胸前闻听心跳的情况来判断死亡。听诊器、监护仪的发明并用于临床,则使人们能够以心跳的存在于否作为判断死亡的主要指征之一。

2.人类脑死亡标准 临床死亡的传统标准是心跳和呼吸停止,而人体各层次,各器官的不同的死亡状况,使传统的心肺活动的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准受到动摇;由于当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用呼吸机、心脏起搏器及其他抢救措施,可以在脑功能完全丧失的情况下继续维持心肺功能,生命似乎仍在继续,这说明心肺功能的停止不一定意味着死亡,而心肺功能的人工维持,不等于生命的继续存在。所以,医学技术的成就和人体本身的特性,明确地显示了传统的呼吸停止心脏停搏的死亡标准是不甚准确的。因此,人类死亡就面临着一个新的定义。

人们注意到,病理生理学已证明脑死亡是不可逆的。人体的主导器官继续使用人工心肺机等救治,虽可表面上维持心肺功能,但最终无助于脑死亡后的人的复活。脑死亡即大脑生命活动的停止,由于其不可逆性,确定了机体各器官在不久的将来必然很快出现死亡。即使心跳呼吸在心肺机维持下仍在继续,但这个人的记忆、知识、思想等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新的死亡定义认为应该把脑死亡作为死亡的标准,就是指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完全地、不可逆地停止,此时不论心跳、呼吸和脊髓功能是否存在,即可宣布死亡。

脑死亡标准的制定,除了真实地反映了当代死亡标准的进展,有利于对死亡真实性的判定外,还有着深刻的伦理学意义。

(1)有利于科学地确定死亡:心肺死亡在理论上已经不再构成对人体整体死亡的威胁,心肺的可置换性使其失去作为死亡标准的权威性。于是采用脑死亡标准来确定死亡,既可以避免传统死亡标准的弊端,又使人的生命得到维护。

(2)有利于推动器官移植等医学科学的进展:按照传统的死亡标准,就不能从一具脑死亡而心跳呼吸仍在机械维持下存在的尸体上摘取可供移植的器官。“过早”摘取器官就成为杀人,过晚则器官的成活率降低,失去了移植的意义,因而影响了器官移植的发展。以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准,就可以使更多的人获得生命的延续。

(3)有利于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个体保持一种无意识的“植物性生命”状态,浪费着惊人的医疗费用,给有限的社会卫生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脑死亡标准则提示人们不再毫无意义地维持大脑已经死亡的死者,从而节省了宝贵的卫生资源。

(4)有利于从整体上认识人的死亡:脑死亡能把人死亡提高到既是社会的、法律的,也是哲学的、宗教的这一高度来认识。人是兼意识、感觉为一体的有机生物体系统。脑的实质是记忆、知识、思想和对全身各器官的统一指挥,是任何器官都不能替代的器官。因此,脑死亡显示了作为一个整体的身体的死亡。

(5)有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脑死亡反映了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对道德和法律所提出的要求,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

(二)正确认识死亡

首先,死亡是在否定个体生命的同时,却对人生价值进行着最后的评定,并以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死亡既是人生价值的最后体现,又是对整个人生价值的“盖棺定论”。其次,死亡是在否定生命的同时,以肯定生命,只死不生,人类必然灭亡,只生不死,人类同样不能存在。生命有尽头,死亡不可避免,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们应主动认识死亡,坦然接受死亡,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正视生老病死,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尊严,平静地对待死亡,争取在科学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死亡方式,平静而愉快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临终患者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濒死患者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对临终患者家属进行死亡教育是帮助他们适应患者病情、情绪的变化和死亡,缩短悲哀过程,减轻悲痛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