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毒机制
蜂的种类很多,除雄黄蜂无毒针外,大多数蜂都有毒针。
常见蜇人的蜂有蜜蜂(蜜蜂并非都蜇人,只有工蜂生有尾针和毒液,蜇人而注毒)、黄蜂、麻蜂、长蚁罗蜂、大肚蜂、胡蜂、长尾托蜂和一种有剧毒的杀人蜂等。我国各地都有分布,长江以南,大西南、森林、草原、湿地等更是适合它们生长繁殖的地方,种类多、分布密、有毒蜂更多。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和未成年人。
由于蜂种的不同而成分各异,大多数含有蚁酸和酶等蛋白质类。黄蜂的毒液含有一种碱性酶如磷脂酶A和B、胆碱酯酶、蜂毒多肽等。蜜蜂的蜂毒为淡黄色、呈酸性。主要成分为组胺、儿茶酚胺、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和磷脂酶类呈酸性。胡蜂的毒液为组胺,血清毒、乙酰胆碱,磷脂酶A、磷脂酶B及激肽等。不仅引起局部反应,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出血、溶血、肝、肾损害,神经毒还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杀人蜂毒液更复杂,多为混合毒素,可致人死亡。
二、蜇伤中毒表现
其表现与蜂的种类,毒性、蜇蜂数量、机体差异的不同,表现不同。过敏的人,即使单个体蜂蜇伤,也可表现出严重的临床症状,其主要表现有:①局部红肿、痛、痒(在红肿的中心处可见一黑色小点,即是蜂针的残留),如果蜂针残留数多和时间长时,可引起局部化脓性一系列表现。②全身性反应可表现出过敏性荨麻疹样奇痒、奇痛、皮疹、风疹团。有些小儿出现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全身关节酸痛和乏力等,如果成群的蜂蜇伤时,严重者可出现哮喘、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精神错乱、昏迷、抽搐等,甚至出现脑水肿、肺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③询问病史中,患儿多能描述蜇人蜂的体形、再根据局部伤点而知其蜂的种类和数量,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三、救治方法
1.首先局部检查,发现残留尾针时,用镊子拔取(或用针剔除),伤口严禁挤压,以免将尾针刺入的毒囊挤破而使毒源中的毒液扩散。如是蜜蜂蜇伤,局部可用弱碱性肥皂水、碳酸氢钠溶液或3%氨水擦洗伤处(如无氨水,可用化肥尿素化水冲洗或外擦),或用毛巾、棉布湿透后敷于伤处,可以中和毒素;如为黄蜂蜇伤,可相反使用陈醋、0.1%稀盐酸等弱酸性液体擦洗或湿敷患处。并可服用蛇药片或捣碎外敷。
2.在蜇刺的局部或周围用0.5%利多卡因注射液,加入1‰肾上腺素1滴,做局部注射或封闭(如在四肢远端,可不加入肾上腺素)。使用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异丙嗪、苯海拉明、氯马斯汀、赛庚啶或苯茚胺以及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等。如上药无效或收效不大时,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单独使用或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内静滴也可)。
3.较严重患儿可选用1‰的肾上腺素,0.1~0.4ml,肌内注射;出现血红蛋白尿,除应用碱性药如碳酸氢钠、乳酸钠等碱化尿液之外,适当增大补液量以增加尿量,还可采用20%甘露醇注射液等以利尿排毒。如已发生少尿或无尿,可加用呋塞米注射,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对肺水肿、脑水肿的并发症应同时进行。如休克病儿,除输液补充血容量以外,还可适当选用升压药如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胺、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甲氧胺等。此外,对群蜂蜇伤或伤口已有化脓迹象者,应加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无论任何蜂种或多少蜂蜇伤后,对儿童都应预防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