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因与中毒机制
蜈蚣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属于多足爬行虫类,又名百足虫。其躯体由许多环节构成,每一环节生一对足,以第一对足内中空,也叫腭牙,呈弯钩状,双足尖锋利如针,上有毒腺分泌毒液,呈管状直通尖顶。咬人时双足尖内收刺入人体,随即将毒液注入人体内(一般深入皮下组织)。我国毒蜈蚣有3科8属、3科即巨蜈蚣科、地蜈蚣科和石蜈蚣科,8属就不讲了。蜈蚣毒液属酸性,含组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等。多见于学龄前儿童,见蜈蚣不知害怕,反而喜欢捕捉或用木棍等挑逗、玩耍,蜈蚣往往顺着木棍爬入儿童衣袖、裤口内伤人,也可进入婴幼儿被子里伤人。
二、伤害表现与诊断要点
了解儿童被蜈蚣咬伤史;局部可见咬伤、伤处疼痛、红肿、发热或烧灼感,可呈现炎症反应,部分患儿可出现伤口周围皮肤坏死和淋巴管炎。对该毒液过敏的小儿,可很快出现荨麻疹样反应,局部及全身瘙痒、腹痛、恶心、呕吐及哮喘样发作等,严重者有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胸闷、气促和呼吸困难,甚至有谵语、抽搐和昏迷,能危及小儿生命。蜈蚣越大,注入毒液越多,症状越严重,因此,家长不能轻视蜈蚣咬伤,一经咬伤,一定要慎重对待,除积极治疗外,还应严密观察。轻者一般数日后症状消失。
三、救治方法
咬伤后局部用弱碱性溶液(如5%碳酸氢钠、肥皂水)冲洗和冷敷;也可用浓茶或白酒调雄黄、枯矾粉末外敷;利多卡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伤口周围封闭。可注射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异丙嗪、地塞米松适量;南通、上海蛇药片内服与外敷(参照毒蛇咬伤的用法)均可,全身症状明显时应建立静脉通道,输液及静脉给药,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