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三角资源要素与可持续发展概述

长三角资源要素与可持续发展概述

时间:2023-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立足长三角地区资源要素发展演进宏观轨迹,客观分析宁波资源要素在长三角地区动态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宁波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一)长三角资源要素发展演进总体特点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长三角资源要素与可持续发展概述_宁波在长三角发展中的地位演进及提升研究

第五章 长三角资源要素现状与宁波可持续发展能力

长三角地区集中了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城镇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科技教育力量雄厚等原有的优势,同时也具有规模效益、交易成本、分工、信息、外在效应、基础设施及其服务、竞争和企业活力、要素流动性、企业和产品声誉等方面的后天优势,是当今我国经济最活跃的经济区域。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2.1%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和1/4以上工业总量,并且这种集中的趋势还在加强。本章立足长三角地区资源要素发展演进宏观轨迹,客观分析宁波资源要素在长三角地区动态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宁波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长三角资源要素发展演进总体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江浙沪三地的经济总量已占到全国的24%左右,长三角地区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带来了资源的重新有效配置。大量资本的迅速聚集,促进了整个区域的产业整合,产业互补效应开始显现。但是,自“十五”时期以来,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遭遇到市场、资源的双重约束,主要表现为:土地、电、水、原材料、资金等资源要素全面紧张;长三角经济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没有明显提升,生产总量扩张与效益下降的状况同时存在,并且对外贸易的难度和摩擦越来越大;环境破坏状况不断加剧,严重缺水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大部分地区的严峻现实。如果不实质性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这些制约因素的压力还会继续增大。

1.长三角资源要素变化过程

这里的资源要素包括禀赋资源、资本要素、知识人才要素和环境要素四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资源要素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九五”期间资源要素逐渐实现跨地区流动,城市竞争以资金要素为主

在改革开放之前,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多围绕着中央倡导的一些概念、指标而展开,极端的如“放卫星”、“大炼钢铁”,等等。至于资源要素,在强硬的计划经济框架下,由自上而下的整套体系来分配,城市自主竞争几无更多空间。直到改革开放启动,资源渐渐解冻,可以自由地跨地区流动,竞争环境才开始形成。在不均衡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政策上的倾斜使长三角城市迅速发展。

“九五”期间中央对地方的分权让利改革使地区差异愈发明显,长三角各个城市面临资金紧张的状况,外源型的发展模式使其必须得到投资来推动经济,资金要素一度成为竞争最激烈的要素。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不仅吸引资金,而且吸引技术和人才。

(2)“十五”期间进入全面竞争时代,城市竞争以土地要素为主

“十五”期间是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全面竞争”。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加入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城市竞争;全国区域平衡战略的提出,使“特区”政策驱动力衰减,长三角、珠三角不得不与中部城市乃至西部城市争夺资源。其中最具转折性的是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全面施行,招拍挂让土地价格迅速上涨,改变了城市的财政收入结构。土地要素成为这一时期城市竞争的关键因素。

(3)“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城市竞争以人才要素为主

“十一五”期间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由硬条件向软实力转变,基础设施和开放度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呈下降趋势,而政府管理、科技、人才、资本等的贡献度进一步提高,在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过去城市依靠硬环境和外部因素的改善来提升竞争力,而如今,人才和政府管理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度最大。长三角各个城市的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科技转化能力、金融控制力的提升。生态环境要素在2007年达到高点,2009年后出现了较大回落。[1]

2.资源要素优势

长三角地区强化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打破地区分割,初步构建统一开放大市场。通过完善区域市场准入和质量认证等标准体系,建立区域性的商品、资本、人才、劳动力和技术市场,为推进区域内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提供平台。协同推进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合力打造“诚信长三角”,同时推进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以建设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为目标统领区域规划,进一步明确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功能定位,形成层级合理、功能清晰的城市网络。加快形成分工合作、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布局,努力成为新一轮国际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转移的首选承接地。长三角区域还进一步加强重大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对区域内综合交通、能源、水资源、信息网络、物流体系等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作出系统规划,加强区域内外的相互协调和衔接,同时加快城际快速交通系统的建设,实现长三角核心区域的“同城效应”。

3.资源要素制约因素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长三角范围内资源消耗加速和环境污染加剧现象日益突出,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长三角作为全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一直比较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工作,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家提出的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相比,差距还是很大。长三角现有的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可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也不高,又不能很好地回收利用;矿产资源开发殆尽,面临严重短缺的现象,现条件下,基本上依靠对外进口;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加大,环境改善状况不容乐观,环境压力增大;水污染日趋严重,湖河资源遭到破坏;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导致“城市病”加剧;农村地区环境有所改观,但生态系统还是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化肥农药流失严重,土壤污染逐渐突出;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力度不够,资源化无害化水平较低;农村地区改观不大,有待于解决好环境保护工作。资源利用和循环回收利用率普遍不高,不能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汽车尾气排放量日益加大,空气污染加重化。

(二)可持续发展概述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布伦特兰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科学地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第一届地球首脑会议——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包括《21世纪议程》在内的5项文件和条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广泛的共识。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比较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是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的表述,即“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并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意思。”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人类自身的发展不仅仅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生态和谐与社会公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关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持续增长,但不以保护环境之名限制经济的增长。当然经济持续增长不仅指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指质量的增长,例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向“提高效益、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特征的集约式的经济转变。一方面,可持续的经济增强了一国的国力,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它又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力和财力,否则可持续发展只是一句空话。

(2)生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是限制性的,它要求发展要与有用的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不过正是这种有限制性的发展才保证了生态的可持续性,使得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可能。也可以说,没有生态的可持续性,就没有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生态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同时通过可持续发展又能够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但本质是一样的,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人人平等、自由和免受暴力,人人享有教育权和发展权的社会环境。简而言之,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构成要素

资源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物质基础,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资源,其外延和内涵随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扩大和深化。环境要素同样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的恶化,一方面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还会妨碍资源的利用,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环境要素包括资源要素,也包括社会和人口要素,环境要素在区域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的恶化不仅会降低人类的生活质量,还会妨碍资源利用,影响经济发展,其非线性放大的结果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3.资源要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本课题组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课题组构建了城市软实力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持续发展力综合指数,反映了一定时期城市持续发展力的综合水平;一级指标下设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人才要素、土地要素、资金要素、生态要素,从不同方面反映城市持续发展力;每个二级指标分别下设5个三级指标,以全面反映城市持续发展力。其中,“人才要素”由人才总量、每万人人才资源数、中高级职称人员占人才总量、创业人员占人才总量的比例4个三级指标构成,“土地要素”由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后备用地、建设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土地利用率等5个三级指标构成,“资金要素”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中长期贷款、实际利用外资、金融机构数量5个三级指标构成,“生态要素”由废气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5个三级指标构成。所有指标均为正指标。

指标选取的原则:(1)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充分掌握持续发展力的内在机制,在充分客观的前提下,建立具有既能涵盖全面又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指标的构建,不仅要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又要考虑到保证数据处理结果的客观真实性。(2)可操作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持续发展力这样一个庞大的指标体系,在研究过程中不可盲目求全求大,致使包含过多其他冗余的指标内容,降低可操作性和可控性。对于城市与城市的比较而言,无论是在时间内涵还是在地域范围上进行比较,指标体系的建立更应该考虑指标的一致性,计算口径和测量方法保持统一,从而实现不同地区的横向与纵向的比较。(3)静态性和动态性相统一的原则。城市持续发展力由于受到人才要素、土地要素、资金要素、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影响,因此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在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力的同时,充分考虑时间序列对其的影响,最终为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提供依据。

注释

[1]山旭:《中国城市竞争力十年变迁》,《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