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城市软实力提升的发展态势

宁波城市软实力提升的发展态势

时间:2023-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结这些城市的软实力建设经验,能为宁波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借鉴。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成立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苏州最鲜明的特点在于保护和利用、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宁波城市软实力提升的发展态势_宁波在长三角发展中的地位演进及提升研究

(一)来自其他长三角城市的经验借鉴

本课题选取的与宁波相比较的6个长三角城市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国际著名的港口城市;苏州是国际著名的园林旅游城市,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上海的后花园”;杭州是浙江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著名的旅游城市,同时也是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强市;南京是江苏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华东地区最重要的交通和通信枢纽之一;无锡是江南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鱼米之乡”;常州是我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是江苏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总结这些城市的软实力建设经验,能为宁波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1.建设文化强市

上海深入开展文化大都市建设,提高文化惠民水平。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成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国有市属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和区县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启动第一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完成世纪出版集团与文艺出版集团重组。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成立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依托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放开搞活,扶持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发展。坚持政府主导,贴近市民需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苏州注重传承和创新历史文化,构建古今交融的文化名城。1996年就提出了“文化苏州”的口号,不久又先后将“文化强市”、“文化苏州”作为战略目标,成为全国最早提出“文化立市”的城市之一。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苏州最鲜明的特点在于保护和利用、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其主要举措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妥善处理古城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关系。苏州注重古城保护,走出了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困局,以古城为基础、为主体,打造新区、园区,形成了一个城市多中心的发展模式,实现了新区、园区对古城的反哺。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休闲产业。苏州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还在古城以南太湖之滨形成了“生态和休闲旅游文化水廊”。近年来兴起太湖文化论坛,为苏州太湖确立了“文化新地标”,进一步推动太湖的保护和利用,推动太湖生态文明与区域内经济、文化、旅游等的互动互融,全面提升太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三是弘扬亲和开创的精神,秉承精细致远的理念。即指苏州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弘扬自古以来朴素的亲近、热诚、开放、包容的习俗和勤劳、开拓、奋发、创新的民风,秉承精巧、细致、上善、完美的准则和坚毅、内敛、清醒、宏远的品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奋发有为,孜孜进取,创造中国城市崛起的经典和世界城市发展的奇迹。

杭州推动休闲文化蓬勃发展,打造“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从1999年提出的“游、学、住、创业在杭州”到2001年的“休闲之都”和“女装之都”,再到2002年提出打造“会展之都”与2005年实现“中国茶都”和“动漫之都”,昭示着杭州休闲文化逐渐走向产业化、多元化。而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的举行更是将杭州的休闲文化带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如今,杭州的休闲文化已经涵盖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餐饮和都市购物等众多方面,成为了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其相关举措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增加休闲产品文化内涵。使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休闲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杭州休闲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二是深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创意产业成长为支柱性产业,“中国动漫之都”品牌初步打响。三是积极打造产业推介平台,提高休闲产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休博会的举行,不仅提高了杭州旅游城市和休闲之都的地位,扩大了杭州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也极大促进了杭州旅游经济、会展经济和休闲经济的发展。[1]

2.优先发展教育

南京高水平推进教育名城建设。推进教育均衡式发展,抓好郊区县教育质量、教育水平的提升,抓好名校长、名教师、名学科带头人等“三名工程”,建设更高水平的教育名城。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三星以上普通高中和省级以上重点职业类学校招生比例达招生总数的90%。有效解决弱势群体子女入学教育,政府助学金覆盖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基本实现在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九年义务教育“全接纳”。人才、教育资源为南京的经济转型提供了充分的准备,为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全面启动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为重点,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顺利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启动“085”工程和新一轮“985工程”,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杭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推进教育人本化、教师专业化、学校标准化、名校集团化、管理科学化、校园人文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服务均等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快速增长,教育公平与优质均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随迁子女就学服务体系的构建、名校集团化的探索、中考中招改革、第二课堂的创新、教育培训券的发放等,均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学在杭州”品牌正在打响。

3.打造服务型政府

上海紧紧围绕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践行执政为民,坚持从严治政,突出转变职能,注重创新管理,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加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初步建成市级网上行政审批管理和服务平台。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将在企业工作的来沪从业人员、参加小城镇社会保险的从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

苏州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减少政府层级,实行“大职能、宽领域”的政府事务综合管理,探索建立“区镇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职能归并、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压缩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一站式”服务体系、“电子政务”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办事效能。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倡导“办事高效,信守承诺,不讲不好办,只讲怎么办”的服务理念,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良好投资软环境,以人性化服务、契约型服务等举措吸引外商投资。出台了《苏州市法治政府建设2011—2015年规划》,构建了包含9个大类、29个子项、94个细项的苏州市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以创先争优为主题,扎实开展“学昆山、优服务、讲效能、树品牌”和“问题解决月”活动,切实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区治理体系、社会组织体系、公共安全体系、组织建设体系,全面提高社会事业水平。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苏州市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工作方案》,不断开创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新局面。

常州致力于转职能、勤服务。在全省率先推出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四位一体的“政风热线”模式,受理各类投诉和咨询,积极查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

4.建设创新型城市

上海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启动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全面完成世博科技行动计划。设立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苏州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强产学研合作,在纳米技术、融合通信、小核酸、新型感知器件、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领域组建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市82%以上的本土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优化升级姑苏人才计划,突出打造“1010”工程,精心组织苏州国际高技术服务创业周活动。打造知名品牌,扩大品牌效应,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

杭州在2006年就出台了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决定、规划和政策文件,2010年正式被列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更好地指导未来一段时期杭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杭州先后颁布了《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杭州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大力实施重点突破、自主创新、产业转型、平台集聚、金字招牌、品质教育、创新人才、改革创新等八大重点工程,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宁波城市软实力提升的重点突破

1.构建城市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城市软实力的“未来瞭望塔”

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宁波城市软实力的一种监控系统,而“未来瞭望塔”(the future tower of soft power)则是对宁波城市软实力的一种前瞻性战略思考。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严谨和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基础上,在宁波城市软实力建设的总体框架下梳理、归类构成因子,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城市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后,还要将宁波的各项因子与国际国内软实力强的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其成功经验,寻找差距以弥补自身不足。“未来瞭望塔”的职能是对宁波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为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收集世界先进地区或城市在城市软实力提升方面的政策、走向,并对其政策执行效率进行分析、监视,然后进行分析、整合,为政府调整城市软实力提升思路、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促使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诸多城市尤其是“知识城市”都设有“未来瞭望塔”机构。比如美国纽约的公共政策机构——城市“未来中心”,通过实验模型、调查报告、出版《蓝皮书》等形式,在“知识城市”的成长中发挥着咨询、参谋和预测作用。因此,宁波在城市软实力提升过程中,建立符合宁波市情的城市软实力“未来瞭望塔”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历史文化资源

深入研究解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妥善处理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充分利用宁波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资源,建设自然风貌和城市景观和谐交融的城市文化生态保护区。深度开发和利用宁波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其内涵并借助现代声、光、电、音效、服饰等高科技手段,使宁波历史文化真正“活”起来。加大文化遗产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努力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开设宁波地方文化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一是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统一协调和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和开发工作。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规划审订、项目评估提供决策咨询、业务指导等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立以人为本、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团体)开展传习活动。二是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研究。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深入推进,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整理出值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镜像资源库。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理论研究,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科技的运用。三是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保护性开发、传承性开发、旅游式开发。

3.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发挥产学研联盟的集聚效应

全面实施《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建立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鼓励职业院校与县(市)区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一批职业教育集团或联盟。可以以产业链——行业——专业链为主线,联合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学校,通过成立基于行业的产学研联盟,搭建深化政行企校四方合作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形成高等教育服务产业、行业的“宁波模式”,从而发挥集聚效应、凸显整体优势,实现政行企校四方互利共赢。通过构建学校对接产业行业、专业(群)对接行业企业、教师对接企业岗位的三层对接机制,不断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产学研联盟的主要职能:一是联合培养人才。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企之间、校校之间的人才培养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需求。二是资源设施共享。通过学校、政府、企业共建共用“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发挥成员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作用,提高办学效益。三是师资交流互聘。建立产学研联盟专业教师与专家库,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联系交流机制。加强教师到企业交流、挂职、兼职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习实训、就业指导、人才培养等工作。四是专业特色共育。加强特色优势专业建设,促进专业特色形成,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五是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共推。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发挥学校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拓展社会服务渠道,开展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证工作,提高行业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六是实习就业工作联动。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合作开展毕业生实习就业工作。

4.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让生活更美好

生活品质,是指人们享受物质与精神发展的水平和对于这种享受的主观感受与满意程度,它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成果的最终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之所以让人怦然心动,就是因为它充分彰显了居民生活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共生共荣关系。杭州早在2007年就作出了改善民生、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决定,推进环境生活品质、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等方面的建设,从而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深圳坚持把“让人的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深圳质量”为新标杆来指引未来发展方向。深圳提出,创造“深圳质量”,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追求更高的社会文明,使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也就是说,要用生活质量来度量和提高民生幸福。宁波近年来加快实施“六个加快”战略,加快提升生活品质。《宁波市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行动纲要(2011—2015年)》为全市人民描绘了一幅品质生活未来图景。宁波加快提升生活品质,要以《行动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为导向,以物质生活、社会保障、文化生活、教育水平、身心健康、生活环境、交通出行、社会管理等八大领域为基本框架,以客观指标统计与主观评价调查为手段,构建“符合宁波实际、贴近百姓需求”的生活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党政主导、专家支撑、社会参与”的评价运作机制,力求将“生活品质”理念转化为推进生活品质专项行动纲要的实际行动。[2]

5.培育城市品牌,提高宁波的知名度

作为城市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城市品牌凝聚和体现着城市的功能、理念和价值取向,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城市的影响力、竞争力,还可以提高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自豪感。[3]最近的一次中国名牌产品评比是在2007年,宁波共有27个产品荣登当年的中国名牌产品榜单,至此,全市的中国名牌产品已达61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宁波的品牌发展之路显示,品牌声誉和城市形象是相辅相成、共同提升的。宁波实施品牌战略,要不断拓展发展领域,丰富品牌内涵,以品牌提升城市形象,以城市形象助推品牌发展,全面打造品牌城市。要深入挖掘并整合城市特色资源,确定城市形象标识,建立一套包括城市基本理念、城市行为、形象视觉、文化符号等内容的城市CIS形象识别系统,以城市标识统一代表城市形象。

注释

[1]黄志明:《宁波发展蓝皮书2012》,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54—455页。

[2]陈民恳:《论生活品质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宁波市为例》,《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1年第7期,第26页。

[3]温朝霞、孙宁华:《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探求》2011年第4期,第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