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提升宁波在长三角地位的战略思考
城市地位包括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军事地位、法律地位、社会地位乃至宗教地位等,在当今国情之下,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研究宗教地位意义不大,而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是国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统一安排和布局的,提升宁波城市地位更重要的是指提升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战略制定,重要的是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使之成为人口的集聚地、产业的集聚地、产品设计研发基地、商品集散中心、金融活动中心、交通运输枢纽、科技文化与信息中心等,提升宁波城市地位就是要提升宁波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吸引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在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城市群内,城市体系级次脉络清晰,发展协同性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虽然受到行政管理的制约,长三角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趋势还是越来越明显。一是国际化的长三角城市群加速形成,长三角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二是以上海为龙头的核心节点城市配置功能进一步强化,主要节点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三是产业分工和协作进一步深化,以城市群供应链模式参与国际竞争的现象更加突出,主要节点城市目标也以提升国际地位为出发点。我们需要在这种大趋势下或背景下来思考提升宁波在长三角地位的战略思路与关键举措,当然,城市的发展要有连续性,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本章主要归纳总结宁波在长三角的现实地位,分析宁波城市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宁波在长三角地位的战略思路。
(一)相关文献关于宁波定位概览
宁波城市定位有一个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宁波编制了七轮城市总体规划,这些规划见证了宁波城市的成长和发展。1949—1986年,宁波经济还处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宁波城市发展和定位主要是在行政区划内进行谋划。1957年编制第一次规划,着重考虑了宁波老市区的工业分布格局;1959年编制第二次规划,将镇海、鄞县并入宁波,规划按农村区域经济的要求,提出了重工、轻纺等9个经济区;1964年编制第三次规划,对1959年的规划进行修改,后因修编人员被抽调使规划工作中断;1974年编制第四次规划,规划只对1976年至1980年工业布局、城市道路等提出了一些调整建议,没有对城市的长远发展作更深入的考虑。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编制、198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五次规划,对宁波的长远发展做出了比较清晰的定位。
1.《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86—2000)》的宁波定位
第五次规划即《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86—2000)》,确定宁波的城市性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浙江省则确定宁波为“浙江的经济中心”,明确宁波城市结构是以老市区为中心,由老市区、镇海、北仑三大片组成的生产、生活相对独立的组合型大城市。“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对外贸易口岸”、“浙江省经济中心”作为宁波未来15年的发展方向,城市外向型功能得以明确,突出宁波在华东地区和浙江省的经济地位。到上世纪末,规划的阶段性目标已基本实现。
2.《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的宁波定位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提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1992年下半年起,宁波市开始了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1995年修编完成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即《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1999年7月规划获国务院批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六次规划。确定的宁波城市性质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长江三角洲南翼”范围界定为包括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和舟山在内的6个城市,即浙江的东北部地区。这次规划的出台,形成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城市发展战略,为宁波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奠定了城市的发展基调。后续采取的“开发港口、繁荣城市、拓宽三线、全面发展”等港城一体化建设措施,为宁波的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的宁波定位
为了引导产业的有序发展和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促进产业、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200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从环杭州湾区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出台了《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规划》对环杭州湾的各城市发展作出了战略安排,将宁波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国际物流枢纽、区域性金融与商贸服务中心、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浙江临港重化工业核心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突出工业、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
在此基础上,2005年宁波颁布了《环杭州湾产业带宁波产业区发展规划》,对省规划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提出打造“5+10”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出台,《刚要》中对宁波的定位与《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主要不同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宁波从长三角南翼的国际物流枢纽上升为全国综合性物流中心,二是宁波作为上海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同期杭州也定位为长三角南翼综合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出现了同一领域多中心,实际上是鼓励各城市在竞争中协同发展。
4.《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的宁波定位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鄞县撤县建区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宁波城市整体格局面临重大调整。2001年宁波开始修编总体规划,2004年修编完成,2006年8月3日获国务院批准(国函〔2006〕69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七次规划,即《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规划》中宁波定位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现代化的国际性港口城市(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次城市规划基本上延续了第六次规划的表述,但内容发生了变化,首先是长三角的范围扩大,其次是产业发展更加明晰,特别是随后在相关规划中提出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与2006年8月23日国务院批复的《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宁波定位基本一致。需要说明的是不到半年,即2007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复了《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杭州也定位为浙江省经济中心,这与宁波的定位形成强烈的对比和竞争。
5.《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宁波定位
规划中的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长三角已成为我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区域内一体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为了提升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水平,消除发展和缓解不断显现的各种矛盾和制约,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国函〔2010〕38号)。长三角功能定位为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门户、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世界级大城市群、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以及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1]着重打造以上海核心城市的同城化地区。《规划》中宁波定位为全国大型物流中心(现代物流基地)、国际港口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而将南京、杭州按长三角两翼中心城市进行定位,强调提升宁波、苏州、无锡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
6.《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宁波定位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2011年2月经国务院批复,《规划》中对浙江的战略定位是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海陆统筹协调发展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及清洁能源示范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空间新布局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宁波被纳入7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之一。
关于宁波的城市战略定位,其他文献中也有相关表述,比如《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基于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宁波功能定位研究》(许继琴、杨丹萍,2011)从产业定位、空间结构等方面对宁波的功能定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虽然不同时期的不同文献对宁波的城市定位有所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做出适度调整,总体上来说对宁波城市的定位科学合理,与当时的环境条件结合紧密,具有连续性和前瞻性,宁波的地位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战略目标基本得以实现。但是,近两年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宁波的定位需要修订、深化和补充。
(二)城市地位评价指标体系下的宁波城市地位
宁波城市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城市经济、社会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从城市地位评价指标分析,无论摆在全国比较,还是在长三角区域,宁波的城市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1.宁波城市发展成绩斐然
按国际上城市评价指标分析,宁波属于基本现代化城市和中等偏上收入城市(按2008年世界银行分组标准),向着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稳步迈进。
一是综合实力增强,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现代港城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具有宁波特色的,以临港工业、港口贸易、港航物流为核心的临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524.7亿元,人均GDP为85223元(按常住人口);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96%,科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预计为2.04%;全市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36.5亿元(其中地方收入725.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9.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901.4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961亿元。
二是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城市和幸福之城建设扎实推进。2012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0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7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05∶1。[2]2010年人均寿命79.43岁,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4.5张,平均受教育年限1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3%;森林覆盖率50.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5%。[3]
三是开放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初具雏形。2012年合同利用外资53.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965.7亿美元;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达4.5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567万标准箱,集装箱航线达235条,月均航班1416班,与100多个国家、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
从主要的指标评价情况来看,宁波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额占GDP比重、城乡居民收入及其差距、恩格尔系数等指标达到了现代化城市标准(见表7-1)。
表7-1 宁波城市发展主要指标统计数
续表
说明:(1)全市生产总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2)[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3)2005年基数值以实际数为准。
2.宁波城市发展的不足
宁波与上海的差距。随着产业的转移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上海主要经济指标在长三角地区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但是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还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与上海相比,无论是总量指标、增量指标、人均指标或是在长三角的份额,还是产业结构,宁波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宁波只有城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增量高于上海。由于上海的基数大、人口多,加上一些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按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宁波与上海的差距将越来越大(见表7-2)。
表7-2 2010宁波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指标比较
续表
说明:(l)“十一五”增量是指2010年数值与2006年数值比较;(2)这里的财政收入是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人均数据按常住人口计算,常住人口以各地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为准;(4)数据摘自《长三角年鉴(2011)》或根据其数据计算;(5)外来人口的比例是指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差与常住人口的比例。
宁波与杭州比较。宁波与杭州的差距主要是经济总量、就业和文教卫生方面的差距,经济总量、经济增量指标及经济总量在长三角的份额等差距明显,而增速、人均指标基本持平;借助地理位置和港口优势,宁波在进出口方面领先杭州;杭州产业结构优于宁波,宁波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贸。由于杭州基数大、人口多,省会城市发展机遇多,加上外贸环境复杂,如果按现在的趋势发展,宁波与杭州的差距将拉大(见表7-2)。
宁波与南京比较。经济总体水平基本持平,宁波在居民收入、外贸等方面优于南京,但南京的产业结构更合理,科技创新投入大,利用外资能力强,文教卫生环境好,失业率低,因而经济发展持续力好于宁波(见表7-2)。
宁波与苏州比较。苏州的典型特点是外资企业多、规模企业多、原居民的包容性强。宁波的GDP、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固定资产投入、科技投入、外贸、利用外资等指标,不论是总量、增量、人均数、在长三角的份额等指标数值均落后于苏州,可以说在经济领域全面落后,由于苏州人口多、基数大,宁波与苏州经济总量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而且苏州的产业结构更合理,科技创新投入大,利用外资能力强,科教环境好,因而经济发展持续力要好于宁波(见表7-2)。
宁波与无锡比较。无锡科技投入和固定资产投入大,利用外资能力强,经济的持续发展后劲足,但进出口不如宁波(见表7-2)。
概括起来,与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比较,宁波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下降的趋势,宁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2010年宁波GDP排在所有城市之后,不及上海的1/3,只有苏州的55%。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宁波的主要经济增长指标与江浙比较城市的差距呈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二是产业结构差距明显,吸引投资能力弱。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低,过多依赖外贸拉动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指标和利用外资指标宁波排名最后,三产比重与上海、南京、杭州差距大,利用外资远不及上海、杭州、苏州、无锡,这与打造国际化港城不相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巨大。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差距明显,只相当于上海的37%、杭州的71%、南京的59%、苏州的54%、无锡的66%;进出口与GDP之比远超过杭州、南京和无锡。
三是企业科技投入少,创利能力差。宁波企业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GDP比重指标与其他城市相比差距大,只相当于上海的57%、杭州的64%、南京的54%、苏州的70%、无锡的64%;财政收入增量指标宁波排在最后。
四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低。无论是普通本科生在校人数,还是研究生人数,宁波都排名最后,宁波也是唯一一个没有985、211大学的城市。
五是就业水平低,人才吸引力较差。宁波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是唯一一个达到3%的城市,常住人口中,外省籍人口比例略高于南京,低于上海、苏州、杭州、无锡,与上海、苏州有很大的差距。
(三)分类指标下的宁波城市实力评述
从城市整体地位来说,宁波与杭州、苏州、无锡、南京同处于长三角区域的二级中心城市地位,上海处于龙头优势地位。但从产业竞争力、国际化地位、持续发展能力、城市软实力等方面各有优劣。
1.港口地位提升较快,产业竞争力在六大城市中处于落后水平
“港口、外向、民营、块状经济”是宁波产业的特征,也是宁波经济持续发展的四个基础。港口是宁波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块状经济是宁波的产业优势和推动力,民营机制是宁波资源优化配置的动力,外贸是宁波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产业持续快速增长,特色逐步显现,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在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中地位日益凸显,在比较城市中,宁波的产业竞争力处于中下水平。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受全球经济变化的影响大。2010年宁波GDP总量达到5126亿元,人均GDP总值达到67359元,列上海、杭州、苏州和无锡之后,排在长三角7个主要城市的第5位,与2000年和2005年相比排位保持不变,人均GDP年均增速达到13.4%,生产效率有了较大提高。2000—2010年,GDP增速从高速发展向中速发展转变,基本和长三角地区其他主要城市保持同步,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宁波的GDP增速下降更为明显,2012年上半年宁波GDP增速(7.1%),低于上海(7.2%)、杭州(7.5%)、南京(10.4%)、苏州(9.5%)、无锡(9.4%)、常州(10.5%),排在长三角7个主要城市的末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三产比例偏低。2000—2010年期间,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相对稳定,三产比重稳步攀升,二产、三产成为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增长动力源,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35.8%变为2010年的40.2%。但与长三角同类城市相比,目前宁波市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于同类城市,排在长三角7个主要城市的末位,且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与宁波经济快速发展形成较大反差。从2010年统计数据来看,上海、杭州和南京的三产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比重,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宁波与苏州、无锡和常州基本类似,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但持续增长能力弱。宁波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社会消费能力、居民投资能力、财政配置资源能力显著提高,有利于产业的持续发展。宁波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居民占的比例在所有城市中最高,虽藏富于民,但企业所占的比例过小,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意愿和持续发展能力。分配过程中存在不均的现象,财政收入增长快于居民收入增长,贫富差距扩大。2010年宁波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171.7亿元,位居长三角7个主要城市的第5位,年均增长率为23.4%,快于GDP的13.4%增速,列无锡、常州和杭州之后,排在长三角7个主要城市第4位。2010年宁波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1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261元,均位居长三角7个主要城市的第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年均增长率(10.7%),慢于GDP增速(13.4%),列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和常州之后,排在长三角7个主要城市的第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10.9%),也慢于GDP的13.4%增速,列杭州和常州之后,排在长三角7个主要城市的第3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显著快于GDP增速,削弱了持续增长能力。
港口吞吐能力迅速扩大,但港口综合实力有待提升。近10年是宁波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宁波港货物吞吐量从2002年的1.54亿吨上升到2011年的4.33亿吨,是2002年的2.8倍,世界排名跻身国际大港第5位。集装箱吞吐量从2002年的186万标准箱上升到2011年的1451万标准箱,是2002年的7.8倍,年均增幅居世界前30大港口第一,集装箱吞吐量国际排名也从第30位跃升至第6位。由于宁波港以外贸货运装卸为主,贸易服务功能较弱,受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宁波港要保住现有地位压力很大。
2.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国际化水平处于中游地位
在本书中,衡量开放驱动力的指标分成四类,即城市承载力(F1)、出口竞争力F2)、海外创业力(F3)、外资偏好度(F4),包括20个指标(具体指标详见第四章内容)。
通过相应指标和统计数据分别对长三角的7个主要城市纵向(2000—2010年)比较分析得出,各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总体在逐年提高,外资偏好度在逐年明显下降;杭州、南京、宁波、苏州、无锡、常州的外贸竞争力上升,海外创业力有一定提升,城市吸引力提升不是很明显;上海的吸引力上升明显,外贸竞争力变化不明显,海外创业力下降明显。横向比较,宁波的国际化水平排名7个城市中的第4名,处于中等水平,但得分与排名在后面的南京、无锡、常州相差无几,与排名在前面杭州也差距不大,但与苏州、上海差距明显,且排名也在下降,从2005年的第3位下降到2010年的第4位。从分项指标看,2010年宁波海外创业力最强,排在所有城市之首,而出口竞争力排名第2,城市承载力排名第5,外资偏好度排名第6,因而需要提高城市的吸引力。长三角比较城市的国际化水平综合得分如图7-1所示。
图7-1 长三角城市国际化水平综合得分变化
3.人才环境较优,持续发展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
本书衡量持续发展能力主要是从资源要素的角度,选取人才要素、土地要素、资金要素、生态要素四个方面19个指标来测度(具体指标详见第五章内容)。通过相应指标和统计数据分别对长三角的7个主要城市纵向(2005—2010年)比较分析得出,各个城市的持续发展力总体在逐年提高,其中,各城市的人才资源和金融资源得分逐年提高。2010年,宁波的持续发展力排名第4,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人才要素排名第2、土地要素排名第4、资金要素排名第6、生态要素排名第5。上海的持续发展力居于第1,在“人才要素”、“土地要素”及“资金要素”方面独占鳌头,“生态要素”居于第2;杭州在“资金要素”及“生态要素”居于领先,“人才要素”与“资金要素”居于第3;苏州排名第3,得益于其“资金要素”的进步;常州的“生态要素”在“十一五”期间有了飞速的发展。纵向比较,宁波的要素资源竞争力在下降,持续发展能力排名从2000年和2005年的第2位下降到2010年的第4位,今后,宁波要在生态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金融体系构建等方面下大工夫。长三角比较城市的持续发展力综合得分如图7-2所示。
图7-2 长三角比较城市持续发展力得分
4.城市形象较好,城市软实力整体落后
本书衡量社会文化软实力的指标分为四类,即文化生活、教育发展、公共服务、城市形象,包括20个指标(具体指标详见第六章内容)。通过相应指标和统计数据分别对长三角的7个主要城市纵向(2000—2010年)比较分析得出,苏州社会文化软实力明显提高,宁波的文化软实力略有提升但不明显,杭州、南京、无锡的社会文化软实力略有下降,上海、常州的社会文化软实力下降明显。横向比较,2010年7个城市的社会文化软实力综合排名顺序为: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常州,宁波排在7个城市的第5。专项排名中,宁波的“城市形象”软实力排名第4,“文化生活”软实力排名第5,“公共服务”软实力排名第6,“教育发展”软实力排名第7,“教育发展”软实力和“公共服务”软实力急需提升。长三角比较城市软实力得分如图7-3所示。
图7-3 长三角比较城市软实力得分
注释
[1]摘自《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2]摘自2013年2月4日宁波统计信息网《2012年宁波市经济运行情况》或根据其发布的数据计算。
[3]摘自《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