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不强。政党是人们自愿组成的一种社会集合体,政党精神作为政党的灵魂和维系政党成员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这两大历史性巨变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引领和提升。科学总结过去党的精神建设的成功实践与基本经验,首先必须立足于党的精神建设实践,正确界定党的精神与党的精神建设这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范畴。只有通过正确的概念运用,才能厘清人们对党的精神建设实践历史的认识,切实把握党的精神建设的内在规律。
一、党的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研究党的精神建设首先应当从认识什么是党的精神开始。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的历史重任之艰巨,所处的斗争环境之艰险,党员成份之广泛,决定了党从诞生那天起,就十分重视精神动力的作用,注重用高尚的精神塑造党魂、军魂、民魂,凝聚党心、军心、民心。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展现出了许多其他政党所不具备的优秀品质和特点。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培育形成了彰显自身特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强大政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推动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精神概括地说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强大自觉的主体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共产党人整体和个体在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精神境界、信仰追求、品格意志、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党的性质与宗旨的最深刻体现和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支撑。用一句话来说,中国共产党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党魂。
要准确界定党的精神概念,无外乎从两方面入手,这就是内涵与外延。
(一)党的精神的内涵
从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内在本质来看,对中国共产党主体精神结构的界定,应既包括理论支撑的界定,也有价值取向的界定,同时还应有作风的界定。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理论支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价值取向;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行为外显。对此,我们可以主要从三个维度来理解。
第一,中国共产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几十年长期精心培育的结果。党的精神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历史概念。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党的伟大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党的伟大精神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实践的一种反映,是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带领广大党员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丰富多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精神不是成于一朝一夕,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无数困难的磨砺和血与火的淬炼而成。重视党的精神建设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纵观我党9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清楚地看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精神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有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正因为有了这种力量,我们才克服了难以计数的困难,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走到了今天。
第二,中国共产党精神从根本上说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化与外显,有着内在的统一逻辑。从党的精神的本质内涵来看,虽然其内容丰富、外化形式各异,但这些精神都孕育、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都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最终目标,都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基础,都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指导思想内化为全体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动准则。这些精神之间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即它们的本质内涵的一致性,从根本上说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2]他还指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正是把人民利益标准作为最高标准,作为一切言行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党才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是中国共产党各种崇高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精神的一条红线。应该说,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具体形态都是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原则在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下的体现和拓展。
第三,中国共产党精神继承和弘扬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精神品格,与中华民族优秀文明基因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培育形成一系列伟大精神,一个重要的条件和基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认真对待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采取批判性继承的态度,吸收和借鉴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成果。正如毛泽东所说:“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4]必须采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最先进的群体,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世界上最先进、最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而且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最坚定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应当说,90年多来,正因为中国共产党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之中,才使其具有永不枯竭的思想智慧源泉,才具有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
(二)党的精神的外延
党的精神从其外延来看,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形成和产生的一切优秀精神形态。我党历史上形成的精神很多,从表现形式来看,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以历史事件命名。如,红船精神、二七精神、古田会议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
第二类以地名命名。如,井冈山精神、百色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太行精神等等。
第三类以群体或个人命名。如红色娘子军精神、抗大精神、抗联精神、新四军精神、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临沂红嫂精神、杨靖宇精神、刘胡兰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郑培民精神等等。
党的精神从历史时期来看,又可以分为革命时期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精神和改革开放时期精神三大时期精神。
革命时期精神。成立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共产党,面对的首要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这极其艰难曲折的过程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以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为特征的革命精神。正是这一伟大精神,使我们党与国民党反动派在精神上有了根本区别,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为中国革命在困境中峰回路转、取得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主要历史任务转变为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面对这更伟大、更艰苦的工作,党积极领导人民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这一时期,党继承和发扬革命年代光荣传统培育形成了以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为代表,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特征的建设精神。正是这些伟大精神,为党带领人民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时期精神。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带领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进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谱写了一首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不仅使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而且培育形成了与时代同行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要求解放思想、提倡敢闯敢试、鼓励改革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强调科学发展、彰显以人为本,与创造奇迹和辉煌的改革开放实践互为支撑、相得益彰,成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中创造奇迹和辉煌的强大精神支撑。
每一时期的每种精神,它们的特点比较明显,都带有鲜明时代的烙印。比如,长征精神形成于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坚实脚印中;延安精神蕴藏在延安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的实际行动里;雷锋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改革开放精神植根于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国企改革等一系列创新实践中;抗震救灾精神发轫于抗震救灾“第一位是救人”的响亮口号中……每一种伟大精神都孕育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都是对伟大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的高度概括和精心凝练。
对党的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必须重视两点。一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一种自觉主体意识、优良工作作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虽然其反映形式是主观的,但是就其形成的根源却是客观的,其内涵是确定的。中国共产党所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不是自封的,而是获得全体人民认同并在长期实践中被证明,反映了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二是党的精神是一种团队精神,它要求每个党员必须具有团结、合作、牺牲的意识。这一点尤需强调。正像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所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5]。我们党并不否认个体的作用,反而特别重视每个党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所提倡的个体精神是体现团体性要求的个体精神,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体精神。
二、党的精神建设的含义及主要方面
党的精神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自觉培育、打造形成的。党的精神重在建设。刘少奇同志曾说:“无论是参加革命不久的共产党员,或者是参加革命很久的共产党员,要变成为很好的政治上成熟的革命家,都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必须在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在各种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去锻炼自己,总结实践的经验,加紧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不要使自己失去对于新事物的知觉,这样才能使自己变成品质优良、政治坚强的革命家。”[6]党的精神建设,无论是对党的整体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还是对每个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什么是党的精神建设
党的精神建设,简要地说就是我们党为了完成和实现党的各项任务、目标,围绕形成党的精神,锤炼党的作风,塑造党的形象,提高党的战斗力、凝聚力等而开展的一系列建设活动。
党的精神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精神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思想作风建设为依托,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手段,以坚定理想信仰和良好作风为目标。
(二)党的精神建设主要内容
从我党长期精神建设的实践看,党的精神建设应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党的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是党的精神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党的精神建设必须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是我们党能够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和基本经验。
党的思想建设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党的理论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非常重视革命理论的作用。恩格斯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7]列宁在创建俄国共产党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同俄国的实际相结合,更加突出强调了理论的意义。他曾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8]同时,还指出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列主义的建党原则建立、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毛泽东特别注意着重从思想上建党,1938年10月,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所以,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我希望从我们这次中央全会之后,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看谁真正的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9]实践证明,过去我们所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正确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视和加强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结果。
党的思想建设的另一方面是党员理想信念建设,党的理论必须内化为党员的价值观,成为每个党员在实践中自觉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才能产生效果、发挥作用。政党价值观是政党精神的主轴,是政党理论的内化。政党理想信念、价值观及行为准则只有为全体党员所认同、所遵从,并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习惯,才能称之为政党精神。一些党员没有按照党章去做、不实践党的理论,不是懂不懂理论的问题,而是信不信的问题,是真信还是假信的问题。正如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所说:“一个共产党员如果没有明确而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没有正确而纯洁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要彻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并使之成为自己的革命斗争的武器,是不可能的。”[10]党的精神是一种活的实践精神,体现在党的活动中,体现在党员的行为上。指导党的建设的理论来自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提炼、升华,同时又指导着实践,并内化为全体党员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离开了党的建设的实践活动,党的精神之花就会凋谢枯萎。
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既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也是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和我们党对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要求。理想信念至关重要,过去如此,今天亦如此。这是因为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不同的理想信念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和思想境界。1835年,马克思在17岁时就立志要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生。正因为他胸怀这样远大的理想,面对屡遭迫害的险要政治环境,极度贫困的生活,马克思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从未放弃对真理的探求,直至去世。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没有这样的素质,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只有拥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胸怀,才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焕发出高昂的革命热情,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认真实践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一步一步地朝着共产主义目标前进;才能培养起坚强的革命意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捍卫自己信仰的事业,为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不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才能把自己的一生同整个共产主义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
2.党的作风建设
一个政党的党风是一个政党精神面貌的动态体现,也是政党价值观、政党理想的折射和外化。政党的作风,关系到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政党的生死存亡。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在90年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形成,是围绕三个根本性问题进行的:一是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作风;二是如何正确对待人民群众,形成了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三是如何正确对待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形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所特有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成为我们党极为重要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习研究党的历史,必须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精神力量。正如邓小平所说: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确认这个关于党的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利,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利,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利”[11]。从井冈山上的“红水井”到延安时期的“精兵简政”,从西柏坡时期的“两个务必”到今天的“八项规定”,老百姓正是从共产党人的作风中,读懂了党的宗旨,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历史的经验启示我们:优良作风是风向标、指路灯,老百姓始终跟着党的优良作风走。焦裕禄、孔繁森、沈浩、李林森……这些名字永远刻在人民心上,皆因他们的优良作风暖了百姓的心。
3.党的形象建设
政党形象是政党精神的最外层。通常,我们认识一个政党总是从它的外在形象开始的。这个形象包括它的名称、旗帜、宣传口号,也包括党员的穿着……透过这些具体形象就可以展现出政党的精神状态。虽然政党形象距离政党精神的核心和本质最远,但是老百姓却往往是从这些外部形象开始了解一个政党,形成对一个政党的看法和认识。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政之所要,在乎民心。如何才能得人心?形象好才能得人心!所谓“形象”,是指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形象是直观的,但内涵是无限丰富的。党的形象,既是广大党员群体形象的集合和升华,也蕴涵着人民群众对党的认识、评价和期望,它所反映的是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是党和政府及党员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度和支持率。党和政府的形象是通过党的广大党员、干部、领导者在工作中的言论、行动以及表现出来的风格、特点、效率而体现出来的。形象好坏至关重要。形象好,就会得到人民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形象不好,人民就会感到失望和不满,就会导致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和地位降低,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完全失去民心。从某种程度上说,党的形象就是党的生命。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形象建设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是党的精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互相关联,缺一不可。党的理论是政党成立和生存的理论根据,党的理论内化为党的价值观,党的价值观外化为党的作风,党的作风外显为党的形象。
三、党的精神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党的精神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自身建设活动,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征程中,党的精神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作用,党的精神建设在党的建设整体中处于首要和支配地位。
(一)党的精神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
对于党的建设包括哪些内容?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针对党内要解决的问题,作过多次概括。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把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一起称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第一次将党的建设确定为一个伟大工程,并总结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建设中有针对性地提出重视法制、制度建设和反对腐败,完善了三大建设。江泽民同志突出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建设,强调反对腐败,把三大建设发展为四大建设。胡锦涛同志着眼于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出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建设,形成了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虽然说,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党的建设的主要方面的概括有所区别,但从总的方面看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精神建设;二是组织建设。如果我们把政党看做是一个系统的组织有机体的话,那么,政党也是由形、神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政党精神就是政党的“神”,政党组织就是政党的“形”。政党组织是产生政党精神的基础,但政党精神却能反过来决定和支配政党组织。政党组织不能离开政党精神单独存在,政党精神也不能离开政党组织独立存在。党的精神建设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但是就最基本的内容来说主要是三方面,即思想、作风和形象三大建设。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党的各方面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既有各自的内涵和功能,又相互紧密联系。
党的精神的重要性,决定了党的精神建设在党的自身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党的精神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与其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既是其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又对其他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
(二)党的精神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和过程始终
党的精神建设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和过程始终的支配因素。
党的精神建设将党的思想建设整体提升为灵魂建设。加强党的精神建设是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党的精神建设可体现党的思想建设的高度和发展程度。“党的思想建设”虽属于“党的精神建设”的范畴,但“党的思想建设”总体倾向上较狭隘、功利色彩较浓,且往往带有悖逆主体精神、悖逆个性自我的强制性。而“党的精神建设”作为党的灵魂建设,比“党的思想建设”更具亲和性与综合性,是党的内在精神与心理的完善与生成,是对“党的思想建设”的整体提升。“党的精神建设”作为党的灵魂建设,始终对一个政党,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起着主宰作用。一个民族和政党只要朝气蓬勃,始终保持浩然正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就一定充满希望,有光明的未来。因此在一定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往往后者在某种意义上说更加重要。
精神建设是作风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作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五个方面。作风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建构:自我身心建构、社会环境建构和制度机制建构。而社会环境和制度建构落脚点都是每个人的自身身心建构,因此要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即在精神上加强建设。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加强精神建设,与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加强作风建设,具有高度的统一性。确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离不开每个党员干部精神内化和作风外显。精神内化,就是要加强精神建设;作风外显,就是要加强作风建设。
精神建设是改造党员主观世界的必要途径。通过精神建设,可内化与升华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党的精神建设可以变党的制度建设外在强制为内在自觉。党的制度是党内规范、程序、规则的总和,一般以条律、规章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权威性、稳定性。完善的制度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的先进性的可靠保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对于党的正确路线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对于党的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对于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十分重要。但制度建设要讲究辩证性。制度不是万能的,总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调整方法的单一性,制度无论怎样健全,也不能代替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内容变化的滞后性,是说制度稳定性的另一面;主体素质的依赖性,制度是由人制定的,也是由人执行的,执行者如果没有较高的素养,再好的制度也会被扭曲。
实践表明,精神建设可以将制度的外在强制性变为内在自觉性,从而提高了制度贯彻执行的实效性。离开了精神建设,制度就有可能被打折扣。从这种意义上讲,精神建设需要制度建设提供规范保证,而制度建设则需要精神建设提供实施基础。只有把党的精神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精神建设贯穿其中,全党重视,狠抓落实,才能抓好党的自身建设这个关键环节,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际成效,促进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创新局面。
(三)高度重视精神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
高度重视精神建设,通过加强党的精神建设来推进党的事业发展,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党的精神建设。
毛泽东同志在以战争与革命为鲜明特征的历史时期,大力倡导党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毛泽东亲手培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邓小平同志在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征的历史时期,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党的革命精神。邓小平指出,中青年干部接班,最重要的是接老同志坚持革命斗争方向的英勇精神的班。他把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高度概括为“五种革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精神。提出要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和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文明的主要精神支柱。
江泽民同志在以跨世纪发展为鲜明特征的历史时期,特别重视弘扬党的革命和创业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他概括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取得1998年抗洪的胜利,总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他还把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形成的精神,概括为64字的创业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新的世纪,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实现长期执政的政治目标,必须不断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始终坚持党对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权,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经受住改革开放和拒腐防变的严峻考验,是否有好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内在统一的整体,亿万人民是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主体,同样,广大党员干部亦是培育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实践主体。加强党的精神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精神不仅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党建理论新形态,需要把党的精神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以加强作风建设为切入点,从严管党治党。从制定实施八项规定,到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反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到加强制度建设……党的先进性、战斗力不断增强。2013年7月中旬,习近平同志围绕“两个务必”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弘扬西柏坡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提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我们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我们必须牢记这一殷切嘱托,在新的“赶考”路上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奋力前行,为实现中国梦积极贡献力量。
党的精神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必须大力弘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努力形成推动和总揽党的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精神支柱。新时期加强党的精神建设体现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新要求,体现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完善党建理论体系的新期待,体现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