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本概论性的著作可以作为入门的指南。它们是:吕思勉1920年代所著《中国宗族制度小史》(收入《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吕先生此书是中国老一辈学者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以后,研究中国传统宗族和宗法制度的早期代表作,极具开创之功。笔者曾撰《宗族与宗法的历史特征》一文,对此书的学术价值有一全面的评述和商榷(见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林》1991年第2期)。还有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徐扬杰的《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和《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华书局,1995年),冯尔康等著《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和《宗族制度、谱牒学和家谱的学术价值》(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合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代序》,中华书局,1997年),常建华的《中华文化通志·宗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等。笔者的《中国宗族制度新探》(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一书如能找到,也非常适合作为引起初学者兴趣的入门书,因为在那本书里笔者的目标是要解开中国汉人与宗族之间历经千年的“不解之缘”,虽然谈何容易!
下面是有关宗族史研究入门的一些专业性更强的著作,其中有些是外语著作,收入它们的原因,一是为对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宗族现象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二是使学生们记住宗族资料和宗族史研究的国际性特点。
莫里斯·弗利德曼(Maurice Freedman)的《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Athlone,London,1958)。有刘晓春译中文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末成道男、西泽治彦、小熊诚译日文本(弘文堂,平成三年),著名学者、曾著《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的斯波义信的《解说》相当精彩。笔者的书评发表于《史林》2000年第3期。
莫里斯·弗利德曼的《中国宗族与社会:福建和广东》(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Fukien and Kwangtung,Athlone,London,1966)。目前尚无中文本,只有田村克己、濑川昌久所译日文本(弘文堂,1987年),该书《解说》的作者是原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末成道男。笔者的书评发表于《史林》1999年第3期。
顺便指出,末成道男还是越南宗族问题的研究专家。据笔者所知,目前在对越南华裔宗族制度的研究方面,除了越南本国学者之外,末成道男所撰《越南的家谱》一文可称为最系统的成果。该文是在河内汉喃研究所所藏十四种、日本东洋文库所藏十五种和作者在红河农村地区收集的二十一种越南家谱的基础上写成的。全文发表于《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27册(1995年3月)。相关研究成果还可参见宫沢千尋《越南北部的父系继嗣·外族·同姓结合》,载吉田和男等编《血缘的再构造》(風響社,2000年,第185—211页)。嶋尾稔《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北越村落中的族类结合再编》,同上引吉田氏编书(第213—254页)。以上日语文献目前都无中文本。
关于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宗族(同族)的研究状况,可以参见有賀喜左衛門《同族与村落》一书,该书收入《有賀喜左衛門著作集》第十卷(未来社,1971年),長谷川善計《同族团的初始形态与两种家系——有賀喜左衛門同族团理论的再检讨》上、下(《神户大学文学部紀要》1981年第9期、1983年第10期),阿部武彦《日本古代的氏族和祭祀》(吉川弘文馆,1984年),中根千枝《社会人类学——亚洲诸社会的考察》(東京大学出版会,1987年),该书中文译本改名为《亚洲诸社会的人类学比较研究》(聂长林等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李卓《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第二章(人民出版社,2004年)等。
关于朝鲜的门中问题以及相关现象的比较研究,可参见江島修作《韩国农村宗族结构分析中的一个问题》(広島修道大学人文学会《広島修大論集》第16卷第2号,1976年),島陆奥彦《试论韩国门中与地缘性问题》(日本民族学会《民族学研究》43卷1号,1978年),伊藤亚人、島陆奥彦译、崔在锡著《韩国农村社会研究》(学生社,1979年),江守五夫、崔龙基编《韩国两班同族制研究》(第一書房,1982年),常建华著《朝鲜族谱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等。
关于中国宗族各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除了本书已经提及的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华琛著、濑川昌久译《移民与宗族:香港与伦敦的文氏一族》(阿哞社,1995年)、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钱杭、谢维扬《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以外,还有很多值得一读的重要作品。如王铁《中国东南的宗族与宗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在仔细阅读上海图书馆所藏大量族谱的基础上,叙述了中国东南(苏、浙、皖、赣、闽等省)王、张、陈、黄、周、吴、徐、朱、沈、顾、陆等十一个姓氏的近百个大家族的历史,其迁徙、世系传承及分布,同时又依据正史、方志、碑刻等文献对所涉宗谱内容的真伪作了考辨。王力平对唐代宗族的系列研究是近年值得注意的成就,她有《唐士族家谱的政治文化功用》(《光明日报》1999年6月11日“史林”栏)、《唐杜氏家谱与杜氏家族》(《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元和姓纂〉杜氏郡望史料刍议》(《文献》2001年第4期)。在对杜氏以及杜氏谱牒研究的基础上,王力平形成《中古杜氏家族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6年)一书,对中古时期杜氏家族各个郡望及其房支历史变迁加以全面考察。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论述了官修氏族谱的修撰对清河崔氏的影响等问题。王善军《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是一部系统深入的宋代宗族研究专著,日本学者小林義廣《欧阳修的生涯与宗族》(創文社,2000年),井上徹、遠藤隆俊合编《宋——明宗族研究》(汲古書院,2005年),井上徹著、钱杭译《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从宗法主义角度所作的分析》(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都是有关宋代宗族极富创见的研究成果。
想要更多了解宗族研究状况及各种宗族类型,可以进一步阅读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该书主要论述了自18世纪至20世纪末三百年以来,中国家族从古老衰败的封建末世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演化过程中,其观念文化方面所发生的潜移默化的变化,其家族形态和组织形式演变的轨迹。常建华《试论宋代以降的宗族之学》(《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重点探讨了明清特别是清代的族学,主要论述办学宗旨,生源及择师,学制与教学,族学管理等问题。韩凝春《清代江浙族学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全面考察了清初至民初江浙族学的发展、演变情况和社会文化功能,作为宗族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族学,为宗族的强、盛、善、稳起了积极作用。林济对湖北等长江中游地区宗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著有《长江中游宗族社会及其变迁:黄州个案研究(明清—194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长江流域的宗族与宗族生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两部著作。徐斌《由涣散到整合:国家、地方及宗族之内——以黄冈县郭氏宗族的形成与发展为例》(《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7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以宗谱为线索,从国家政策、地方经济的变化与宗族间的关系,宗族内部的权威,宗族边界的调整三方面探讨了明清时期黄冈郭氏宗族的组织化过程。赵华富对徽州宗族的研究集中在两部著作里,第一部是论文集《两驿集》(黄山书社,1999年)上、下两卷,上卷为宋元史论文,下卷是明清史论文。其中有关徽州宗族方面的论文共十一篇,涉及范围甚广,如宋元时期徽州族谱研究、从徽州宗族数据看宗族的基本特征、徽州宗族族规家法、徽州宗族祠堂的几个问题、《新安名族志》编纂的背景宗旨、徽州族谱数量大和善本多的原因等。第二部是《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该书是在专题研究基础上的综合研究专著,集中论述了徽州宗族的谱牒。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也充分利用了徽州的族谱,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问题。韩国学者朴元熇著《明清徽州宗族史研究》(韩国知识产业社,2002年)一书包括论文、资料、调查记三部分,是外国学者研究徽州宗族的力作。黄挺《16世纪潮州士大夫的家族建构与家史重写——以翁万达的举丁翁氏家族为例》(《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指出,在利用族谱资料做历史研究的时候,应该追问这些材料是否经过重写,重写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情景下进行的,是怎样进行的,我们不能不加判断地搬用。邓庆平《山西寿阳祁氏宗族考略》(《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认为,山西寿阳的祁氏宗族在明清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尤其是清代以来族内名人辈出,宗族建设迅速展开。通过细致描述祁氏的源流及其宗族建设活动,包括创修族谱、建立祁氏家庙和支祠、祭祖仪式等等方面,展现华北宗族维持宗族凝聚力的各种方式,可以为明清时期华北宗族在基层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提供具体的个案。秦燕《明清时期陕北社会宗族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7卷第3辑,2002年9月)一文,是一篇论述陕西宗族的论文。该文论述了移民与村庄、宗族的建立和发展、宗族与村庄三个问题,指出明清时期大量移民迁入陕北,组成了不同类型的村庄,逐渐确立和规范了一系列仪式、制度。秦燕、胡红安还著有《清代以来的陕北宗族与社会变迁》(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一书,该书有两个附录:《陕北地区部分族谱、村史目录》与《陕北族谱选录》,对读者了解相关情况很有帮助。台湾学者陈进传所著《宜兰传统汉人家族之研究》(宜兰县立文化中心,1995年)从迁徙移动、发展类型、子嗣继承、财产阄分、家庙祠堂、家法族规、地方事务的角度,探讨了台湾宜兰传统汉人家族的诸面相,指出当地传统汉人家族之内涵,除承袭既有传统外,亦深富新移垦社会的色彩。对照大陆宗族的一般形态,陈进传提供的个案令人耳目一新,读来极具启发。
当然,有一些著作不具有普遍的性质,而是专论宗族的某一个侧面。例如关于宗族的定义以及与人类学世系群理论的关系问题,学生可以看许烺光的重要著作《宗族·种姓·俱乐部》(薛刚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十册《人类学》(该册主编芮逸夫,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第111—112页),王崧兴《关于人类学语汇的对译问题》(末成道男编《中国文化人类学文献解题》附录五《人类学语汇英中日文对照表》序,東京大学出版会,1995年,第277页),比较家族史学会编《事典·家族》(弘文堂,1996年)。D·米切尔《新社会学辞典》“lineage”条(下田直春监译,新泉社,1987年,第68页)等。后两种现无中文本。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修订版)第十一章《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等。
对世系问题和宗族理论有兴趣的学生,则应该阅读芮逸夫《九族制与尔雅释亲》(《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2册,1950年7月),李献璋编辑、郭明昆遗著《中国的家族制度及语言研究》(東方學會,1962年,日文本),庄英章、陈其南《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研究的检讨》(《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乙种第10号,1982年),陈奕麟《重新思考lineage theory与中国社会》(《汉学研究》第二卷第二期,1984年12月),陈其南《家族与社会——台湾与中国社会研究的基础理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年)。该书除“序言”《本土社会研究理念的探索》外,共七章:《台湾原住民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台湾汉人移民社会的建立及其转型》,《现阶段中国社会研究的检讨:台湾研究的一些启示》,《“房”与传统中国家族制度:兼论西方人类学的中国家族研究》,《方志资料与中国宗族发展的研究》,《明清徽州商人的职业观与家族主义:兼论韦伯理论与儒家伦理》,《中国古代亲属制度与婚姻形态:称谓、庙号与婚制》。吴燕和《中国宗族之发展与其仪式兴衰的条件》(《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59期,1986年),李亦园《中国家族与其仪式——若干观念的检讨》(《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59期,1986年),庄英章《台湾移垦社会的宗族组织》(宋文薰、李亦园、许倬云、张光直合编《考古与历史文化:庆祝高去寻先生八十大寿论文集》上下册,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濑川昌久著、钱杭译《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第十章《宗族与房的理念与行为》、第十一章《家族主题变奏(一)》、第十二章《家族主题变奏(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钱杭的《中国古代世系学研究》(《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以及《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等,也都应该认真阅读。
若对宗法制度感兴趣,以下几部著作则属必读之列: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一○,中华书局,1959年),丁山《宗法考源》(作于1934年,收入《古代神话与民族》,商务印书馆,2005年),李玄伯《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序·大宗与小宗》(作于1935年,收入《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上海文艺出版社据1949年开明书店版影印),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第四章《宗族与家庭的联锁体系》之“宗族与宗法的分别”(作于1935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金景芳《论宗法制度》(作于1956年,收入《古史论集》,齐鲁书社,1981年),杨宽《试论西周春秋间的宗法制度和贵族组织》(《古史新探》,中华书局,1965年),钱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学林出版社,1991年)等。
辑录自各类方志和家谱的移民史料,因包含了有关宗族生存和迁徙状况的丰富信息,近年来已成为社会史研究者用力甚勤的一个重镇。比较重要的作品除前面已提到的濑川昌久著、钱杭译《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外,还有郑守来、黄泽龄主编《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寻源》(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柳蓉、柴汝桢编辑《增广山西洪洞谷大槐树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张青主编《洪洞大槐树移民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井上徹主编《族谱:家系与传说》(《アジア逰学》特集,勉誠出版,2004年),沙其敏、钱正民《中国族谱与地方志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唐力行等《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湖南图书馆编《湖南氏族源流》(岳麓书社,2006年),傅辉《华北移民后裔异姓同宗现象探微》(《寻根》2006年第5期)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