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与无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所谓有为就是可做,可行。无为则反之,就是不可做,不可行。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有可行的,也有不可行的。可行与不可行都是人们依据自己的认识与判断对其行为方式所做出的选择。
有为就是要有进取心,要做事。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总要做一点事情。事情有大有小,有主有次。一个人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能有怎样的担当,既取决于主观能力,也取决于客观条件。把主观能力与客观条件恰当地联系起来,就可以做可行之事,做有为之事。
人的能力可谓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世界上的事情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为自己找到用武之地。人不在于能力的大小,而在于能够充分发挥潜能,做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事。做力所能及的事就可以有所作为,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就是资源的一种浪费。不论什么人,欲做什么事,都必须首先对自己的能力有贴近实际的评估和恰当的定位。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扬长避短,寻求最擅长的,最有利于发挥强项的位置。
选准了适合于自己的位置,就要结合实际情况为自己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路线,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很难始终一贯地朝一个方向前进。就像登山一样,在登山之前就要知道要登的是多高的山,多险的山,这样就可以大体上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有了确定的目标,就要下定决心,一心一意、全心全意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在这个世界上,要有所成就,有所作为,就不可能走最容易走的路,做最容易做的事,而是恰恰相反,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艰难的路,做最不容易做的事。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一要有信心,二要有勇气。有信心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受干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勇气,就是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障碍和困难。不畏艰难困苦,“天下事未有不自艰苦得来而可久可大者也”。奇迹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只要敢于攻坚克难,就会在奋发有为的进程中不断收获新的希望。
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懈奋斗的历程,是不断聚集能量的过程,也是不断释放能量的过程。人的有效生命时间是短暂的,必须十分珍惜可以有所作为的有限时光,尽力而为地有所作为。这种作为不在于最终走向何地,达到怎样的高度,释放了多大的能量,而在于为之奋斗的历程。只要是奋斗了,尽力了,不管有无成就,成就大小,都应当为此而感到充实和自足。事在人为,人生在世,一定要为,不为不行。当为不为就是一种懒惰,就是一种逃避。为不为是人生态度问题,为的结果是能力大小问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最要紧的是要有敢于登攀的精神和勇气。只要能锲而不舍地努力登攀,无论达到何种高度都不失为一种有为之为。
无为就是不做。这里所说的不做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意义的不做。不是那种什么事都不想,什么事都不做的无所事事。那种无所事事的什么都不做,应当被称为懒惰与逃避,与我们这里所说的无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无为是一种思想境界,无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无为是一种与有为相对应的行为方式,是一种顺应客观规律的不可或缺的行为方式。人具有自然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性的一面,每个生存于这个世界的人,都要受制于自然规律和道德法律。不能做有悖于自然规律和道德法律的事。我们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不停地工作。要工作,也要睡觉,工作是有为,睡觉就是无为。若是没有睡觉这种无为,就不能保证我们具有充沛的精力而有效地进行工作。法律是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的一条警戒线,对于法律明令禁止的事项,就要保持无为,不能做违法之事。对于社会公众利益和他人的正当利益也不能随意侵犯。世界上有很多限制人们行为的禁区,远离这些禁区对人们是有益的。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去认识这些禁区,并自觉地避开这些禁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对可以做的事、允许做的事常常不屑一顾,并不感冒,对不可以做的事,禁止做的事则津津乐道,跃跃欲试,有的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身试法,专闯禁区,其结果无一不是事与愿违,身败名裂。
就一个人而言,生命短暂,精力有限,只能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做几件最有意义、最值得做的事。在人的一生当中,需要做的事是少量的,而不需要做的事是大量的。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着诸多岔路口,行人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在有为与无为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因为事情做得少而不能有所作为,恰恰是因为做了太多才难以有所作为。由于认识的偏差,导致了选择的失当。常常出现应该做的事没有做,不应该做的事做了一大堆,不但没有进益,反而带来了不少麻烦。生活中的愚蠢常来自于缺乏明智的选择,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干了一些根本不需要干的事。无为就是要做出慎重的选择,少量地为,大量地不为。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做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不去做那种不该做、做不好、无意义、白费力的事。
就一个人的能力而言,总有其无能为力的方面。对于无能为力之事就要选择无为。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个人能够知己之不知是明智的、必要的。不知就不可为,能力不及也同样不可为。如果明知己之不知,己之不能,强行逞能,那就是不自量力,轻举妄为,结果必将事与愿违。
任何事物的做与不做都是有一定条件的。既需要一定的主观能力,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当所需要的条件具备时,就可以选择有为,当所需要的条件不具备时,就不能轻举妄动,就要选择无为。这种暂时的放弃或无为,不是消极被动的行为,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无为不是轻易的放弃,而是一种有意识的明智选择。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之所以如此,就是由于当时敌强我弱的现实条件所决定的。暂时放弃城市,是为了从农村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而最后成功地夺取城市。选择有为还是无为有赖于一定的条件,而对条件的判断与把握在于对事物有怎样的认识,归根结底在于当事人有怎样的认识能力。
有为与无为是人们的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二者如同车之双轮,有为十分必要,无为也必不可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制定的《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就是把有为与无为紧密联系起来的一个完整的纪律体系。三大纪律“(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三)一切缴获要归公”是有为,三大纪律“(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无为。八项注意“(一)说话和气、(二)买卖公平、(三)借东西要还、(四)损坏东西要赔”是有为,八项注意“(五)不打人骂人、(六)不损坏庄稼、(七)不调戏妇女、(八)不虐待俘虏”是无为。我们的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克敌制胜,就是因为能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严格把握与执行有为与无为的一整套纪律。当为则为,一心一意,竭尽全力;不当为则不为,把握界线,秋毫无犯。由此可见,我们不但要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同样要知道不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要有做的道理,不做要有不做的理由。可为则有为,不可为则无为。
有为与无为是人们对行为方式所做出的不同选择,选择的依据就是事物存在的环境和条件。环境与条件发生了变化,行为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有为可以转化为无为,无为也可以转化为有为,必须依据情况的变化对行为方式做出适宜的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