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保卫 陈玉文 刘艳婧
摘要:通过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两地新闻业的调查,发现内蒙古地区市盟新闻业发展较为全面,在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生态文明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具有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较大、蒙族语言文字传播独具优势等特点。在近些年来的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扩大区域合作、拓展多种经营等发展经验。同时,也存在着政策、经济和人才三大制约因素。建议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改革,促进内蒙古市盟新闻业的发展。
关键词:内蒙古;鄂尔多斯;锡林郭勒;民族新闻业
为迎接今年2013年8月底在呼和浩特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我们于7月24—29日到内蒙古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调研。根据陈玉文同志的建议,我们选择了经济较为发达的鄂尔多斯市和草原特色较为鲜明的锡林郭勒盟进行调研,希望借此能够对内蒙古市盟新闻业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
在鄂尔多斯市和锡林郭勒盟宣传部门及新闻媒体的支持配合下,我们通过座谈会、参观、考察、个别交谈等方式对两市盟新闻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成绩及经验、问题与困难、对策与建议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形成了下面的考察报告。
一、内蒙古市盟新闻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一)内蒙古地区市盟新闻业获得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在各级市盟党委和政府的指导下,以及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媒体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的市盟新闻业获得了全面发展。目前,在全自治区各市盟已经构建起了包括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在内的多层次、多种类、多媒体融合并存的多样化的新闻传播体系。
本次调查的鄂尔多斯市和锡林郭勒盟新闻业的发展情况如下:
鄂尔多斯市现在除了《鄂尔多斯日报》,还有《鄂尔多斯日报》蒙文版、《鄂尔多斯晚报》、鄂尔多斯新闻网和鄂尔多斯蒙古语新闻网,形成了三报两网的格局。在全媒体方面,除了两个网站,利用微博微信平台,鄂尔多斯日报和晚报还有官方微博,晚报有微信。
《鄂尔多斯市日报》汉文版发行量在24000份左右,晚报发行量也在20000份左右;蒙文报为3200多份,财政每年提供100万元经费,将蒙文报免费发送到农牧民读者手中,其中占到3000多份,另外200多份为一些行政机关或蒙族读者个人订阅。同时财政每年拨款80万元订购汉文和蒙文报各2000份,用于在机场向乘客发放。蒙文报由市委宣传部征订,原来自费订阅不到2000份,与汉文报一起投递。
1959年鄂尔多斯市开办蒙汉语广播电台,1984年电台的蒙汉语分为两个频率。1985年,开办第一个电视频道——新闻综合频道,90年代末办城市电视综合台,2000年东胜台并入综合台,2010年办电视蒙语频道。2011年,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合并拥有电视台四个频道、一个网站,广播四个频率。在覆盖率上,电视为96.5%、广播为98.4%。市委市政府在广播电视的覆盖率上下了大力气,尽力实现“村村通”。在蒙语电视频道方面,总共播出15个小时,自办节目40多个,蒙语电台有34套栏目,17个小时的节目,自办节目9小时50分钟。政府每年为蒙语频道提供300万元经费。
《锡林郭勒日报》创刊于1947年7月1日,走过了65年的发展历程。1958年9月13日,毛主席为日报题名,这在全国地市盟报纸中是少有的。蒙汉文日报主要读者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为了满足群众需求,该盟还办了汉文晚报、蒙文的《新牧民报》、广播电视报、锡林郭勒手机报网站等。蒙文报公费发行5300份,民间自费购买1500份,1000份免费赠阅。各类报纸总发行量3万多份。该报近期提出了发展报业集团的总体设想,要组建以日报晚报为核心,以广播电视报、手机报、网站和经营性公司等7个子公司支撑的报业集团。
由于牧区地域大,锡林郭勒盟的电视覆盖率偏低,约为66.8%。
(二)内蒙古市盟新闻业在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生态文明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内蒙古市盟新闻业在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生态文明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下面以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市的媒体为例加以论证。
2003年7月27日,锡林郭勒盟委召开“蓝旗会议”,这意味着全盟发展重大转折的开始。10年中,锡林郭勒日报社围绕宣传镶黄旗、保护生态等几个典型,同时通过学习鄂尔多斯经验,综合运用战役性报道、典型报道、深度报道、联系报道等方式,用消息、通讯、图片、评论等形式全方面地反映和报道锡盟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
针对盟委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思想不统一问题,锡林郭勒日报提出了“开发与保护并举,美丽与发展共赢”的发展思路,把两个矛盾的方面统一起来,力求实现科学与和谐发展。2003年为了启动转型,报社组织了《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我们的出路在哪里》等几篇文章,引发了全盟范围内的大讨论,紧接着又连续发表长篇述评,进行舆论引导,团结、组织各族群众,共同投入实施新的全盟发展战略的行动。
2004年,报社又集中推出了介绍镶黄旗典型经验的报道《知耻而后勇奋力崛起》,把镶黄旗由经济落后县到奋起急追的事迹予以介绍。报纸先后推出3篇通讯,一篇评论员文章,在全盟引起强烈反响,甚至对当时自治区要将镶黄旗与白旗合并的举措也产生了重要舆论影响。
在锡盟经济社会转折、转型的过程中,锡林郭勒盟的新闻媒体,高举发展的旗帜,通过及时、有效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在更新观念、破除思想障碍、服务跨越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7月,盟委通报了报社的成绩,给与了“能打攻坚战”的高度评价,并作为盟里的典型予以总结表彰。
在2011年发生的“5·15”事件中,锡林郭勒盟的新闻媒体也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当时先后发生的两起刑事案件,引发了群体聚集性事件,再加上国外分裂势力的策划,企图从宗教、民族的角度挑起事端,使得事件十分复杂难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适时、有效地引导舆论,是对党报等新闻媒体的考验。《锡林郭勒日报》通过150多篇稿件,50多幅图片,15个专版的报道,及时帮助群众全面了解事实真相,引导社会舆论,传递了正能量,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
锡盟日报近些年来通过坚持“三贴近”和开展“走转改”活动来帮助记者转作风,改文风,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锡盟地域辽阔,通讯员分散,稿件的时效性差,电脑在牧区也没有普及,报社要求记者下去蹲点调查,真正进入牧民家中进行深度接触、采访。这样,增加了记者与牧民之间的感情,拉近了距离,提高了思想觉悟,一些报道的质量也上去了。《镶黄旗两个牧民签手大集团引进外资一千万》和《祖国大地无孤儿》两篇报道,连续两年(2009和2010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对于一家市盟报纸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鄂尔多斯日报》在组织记者深入基层挖掘典型方面也取得不少经验。该报的《朱支书的神水梦》,报道了乌审旗嘎鲁图镇神水台村党支部书记朱广宇的典型事迹。这位支书通过细心规划,帮助农民明确发展特色及方向,并请来专家给农民上法律课、农业技术课,用以提高农民素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走转改”过程中,鄂尔多斯报社要求编采人员每个月都要下去一次,并将其列入考核指标,从而形成了常规性的“走基层”的运行机制。目前在鄂尔多斯市的每个旗县都有报社的记者站,他们在基层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近些年来,鄂尔多斯电视台制作的《七百二十公里黄河》、《这十年》、《走基层,看旗区》等节目接地气,通民情,达民意,紧密联系农牧民的生活,受到当地观众和领导的好评。在全国一百多个地方新闻频道的评比中,该电视台的节目排在第十五六的位置,显示出其实力和影响力。
(三)内蒙古市盟新闻业的特点
内蒙古作为北部民族地区,其市盟新闻业的发展有其独自的特点。
1.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较大
鄂尔多斯日报社是差额拨款单位,事业费自主使用,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还会提供单项支持。因为人口不多,鄂尔多斯市的报纸发行量不大,而由于能源产业和大型企业居多,报纸基本不做广告,所以报社的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支持。
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对蒙文报一直予以支持,以前每年拨款50万元,2011年开始增加到100万元。自治区财政厅、宣传部、自治区政府也拨出专项经费支持鄂尔多斯市的蒙文报,帮助组建了蒙文报网联盟,报社的硬件设备给投资,采编平台的升级改造给拨款。
鄂尔多斯电台、电视台是全额拨款单位,政府在硬件设备等方面提供财政扶持。2011年两台合并时市财政给了150多万元。蒙语频道政府每年给300万元经费。频道节目自产量约占到1/3,购买量约占到1/3,还有1/3靠编辑其他节目。
2.蒙族语言文字传播独具优势
锡盟是内蒙古12个盟市中少数民族聚集较为集中的地区,蒙古族群众有30多万人,占到总人口的30%左右。锡盟有广阔的牧区,使用蒙族语言的人口多,因此,蒙文报在全自治区发展较好,也较有代表性。
新媒体的普及让信息传播渠道得以扩大和畅通,但牧民的信息渠道依然较窄,他们反映汉语电视看不懂,新媒体用不上,主要还是靠蒙文报纸等传统媒体来接受传播。
在内蒙古有许多人认为,我国规范标准的蒙古语出自锡盟的正蓝旗。正蓝旗的蒙语是一种以察哈尔土语为标准的蒙古语。在改革的大潮中,一些人担心蒙文蒙语将会面临考验。锡盟媒体人认为,坚守标准规范纯洁的蒙古语是自己的责任,决心把这项工作做好,真正把蒙文报打造成品牌。2001年,锡盟日报社创办了独具牧区特色的《新牧民报》,该报属休闲娱乐型的蒙文报纸,主要刊登政策解答、生产生活、娱乐旅游、广告摄影等内容,其中涉及蒙古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占到95%以上。民族新闻、民族文化是报纸传播的重点。报纸的定位及其传播的内容,受到了牧民的欢迎。该报的出版还带动了蒙文报的发行,今年改版创办的《民族文化周刊》,与《新牧民报》一起发行,增加了民族文化旅游等内容,也受到了广大牧民的欢迎。
(四)内蒙古市盟新闻业的发展经验
内蒙古的市盟新闻业在近些年来的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发展经验。
1.扩展区域合作
2008年,锡林郭勒盟广播电台加入了全国60多个城市参加的“飞跃城市”城市广播节目协作体,以两地主持人直播间的形式,将各自的旅游、文化等节目进行沟通连线,并且希望在资金、人力、设备上有所投入,开展合作。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锡盟广播电台与德阳广播电台合作策划,把正蓝旗对四川的援建事件进行了连线直播报道,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和好评。2013年是汶川地震五周年,5月12日该台又做了一个反馈性节目,重点介绍汶川的灾后崛起,传递草原人民的关心和祝福,在社会上形成了积极影响。
2001年底,《内蒙古日报》蒙文版牵头建立了一个蒙文报联盟,自治区给予资金支持,对蒙文版的采编排系统进行改造,建立起蒙古语的新闻网站,还拿出一些蒙文版报纸赠阅,通过整体的力量对蒙文版下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2012年,内蒙古的10家蒙文版报纸联合中国蒙语新闻网等14家单位组织了一次跨区域的异地采访,重点推出了《边疆万里行》、《蒙古国》等集体报道,用以提升蒙文版报纸的传播力,锻炼蒙文版报纸的编辑记者。以往这种联盟国内也有,但联合松散,此次合作得到了自治区重视,相关媒体积极参与,传播效果好,影响也大,两年的运作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2.拓展多种经营
鄂尔多斯日报社根据文化体制改革要求,把广告、发行、印刷剥离出来,成立了发行公司,发行公司还承揽社会上的报刊、杂志投递业务,与顺丰快递和中铁公司进行合作,代理其在鄂尔多斯的业务。如今投递业务已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得到了营业许可。
鄂尔多斯报纸的发行,能够做到县城可以当天看,在市委所在地康巴什,当天的报纸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就能放到领导的办公桌上,领导们一上班就能看到。偏远地区的苏木乡镇在第二天能够看到。在靠邮政发行时,由地市级邮局交回省级邮局,然后再由省级邮局下拨,那时的投递率在80%左右,报社自己发行后投递率能够达到95%,如今该报的投递率和投递及时率都在95%以上。
广告方面,报社注册成立了独立的广告公司。印刷方面,实行企业式管理。报社还办了旅行社。总之,报社通过多种经营来拓展经营业务,增加经营收入。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报纸的经营出现下滑状况,报社正在研究应对措施,以便尽快重振报业经济,实现新的发展。
针对牧区特点,内蒙古的蒙文版报纸创造了合订本式的发行方式,将报纸按月或季度装订成册,供牧民集中传阅,如锡林郭勒蒙的《新牧民报》和《鄂尔多斯晚报》等。这种方式不但提高了报纸的阅读率,而且也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受到了牧民的欢迎。
3.发展全媒体平台
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发展全媒体平台也是实现发展的有效途径。近些年来内蒙古的一些市盟传统媒体在这方面也有取得一定进展。如鄂尔多斯市建立了鄂尔多斯新闻网和鄂尔多斯蒙古语新闻网两个网站,同时还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平台,鄂尔多斯日报和晚报都有官方微博,晚报还有微信。
4.创新版面和内容
为了提高新闻宣传质量,《鄂尔多斯日报》推出大量实证报道,把中心工作和“走转改”活动结合起来,报纸增加了言论版。日报汉文版的言论版面每周刊发两到三次,晚报也设置了言论版。
《鄂尔多斯晚报》近两年多次改版,在版面设计和内容上都有所更新,现已有16个版。晚报在当地影响较大,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周六还有牧民之友栏目和星期刊,四开四版,同时发行。
2000年8月1日,《锡林郭勒日报》由四开扩大为对开大报,开办了周刊。2012年,盟委领导要求报纸实行改版,投入800多万元进行印刷改造。报纸的版式“瘦身美容整合”,采取72年版型,更换用纸,调整栏目,实现了更新。
5.引进竞争与激励机制
近些年来,内蒙古一些市盟的新闻媒体开始实行工资绩效化,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等激励机制也都在推行。激励机制套用的是江浙及周边一带现成的模式,形式比较灵活,已经显现出积极效果。例如锡盟的媒体在内部就进行了机构调整,建立起良性激励机制,鼓励新闻采编人员做好报道,提高工作质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内蒙古市盟新闻业发展中的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存在困难及问题
从对鄂尔多斯市和锡林郭勒盟新闻业的调研看,目前内蒙古市盟新闻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性问题。
1.政策问题制约事业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市盟新闻业的发展始终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政策上更是积极扶持,为其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但从我们对鄂尔多斯市和锡林郭勒盟新闻业的调研看,市盟新闻业今后要进一步发展,依然还有许多政策性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扶持。
例如刊号问题。现在一些民族地区的市盟报纸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扩大影响力,以补充党报发行上的不足,都在积极发展都市报,但是它们大都没有都市报刊号,于是只能采用一刊多报的形式,变通地出版都市报。这样办报纸虽然得到有关部门的默许,但是名不正言不顺,存在着违规的风险,也不利于报纸更好地发展。又如《鄂尔多斯晚报》是从过去有刊号的《东胜晚报》改过来的,《东胜晚报》的人员、债务给了报社,但后来在报刊整顿时刊号被收回。自2004年1月创刊起,《鄂尔多斯晚报》已经出版了将近十年,始终都是名不正言不顺。锡林郭勒日报社的《新牧民报》在广大牧民中很有影响力,但也属于无刊号出版发行的报纸。
再如电视蒙语频道上星问题。目前内蒙古的蒙语频道节目无法通过卫星传输,致使广大牧区的牧民无法收看,严重制约了蒙语频道的发展,也影响了蒙语新闻在牧区的传播效果。
关于有线电视在牧区发展问题。虽然旗县所在地都有有线电视,但只是在城里,牧区就无法开通有线电视。例如锡盟全盟有线电视用户21.8万,锡林浩特市8万户,其他十几万分散在旗县所在地,广大的牧区都无法接收。如果民族地区的电视节目能够上星,这一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在电视播出频道排序问题上。鄂尔多斯电视台有4个频道,内蒙的7个频道。在排序上是把第25-27频道分给各市盟,中央台的购物频道都放在前面,如14、15、16是购物频道,这样一来鄂尔多斯电视台的蒙语频道被甩到了70多位之后。这种排序制约和影响了市盟电视台的传播效果和整体发展。如果能够在内蒙台的后面排序市盟电视台,其收视效果会更好。
在人员编制问题上。人员编制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引进,制约着新闻业的发展。现在市盟级新闻媒体的人员编制十分有限,一般广播的栏目基本是一个栏目一个或两个主持人,电视一周一档15分钟的专题节目一般二到五个人。有的节目往往只有两三个人在支撑,工作压力较大,效果也受影响。由于编制少,新闻单位只好从社会上招聘人员,这使得一些招聘人员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有些招聘人员的素质、能力和积极性都不理想,这既影响了具体部门的工作,也影响了市盟新闻业的整体发展。
2.经费问题制约事业发展
内蒙古的新闻业始终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特别是民族语言报刊和广播电视更是由政府财政经费直接投入。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情况看,市盟级媒体要想进一步改革发展,经费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特别是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一些市盟媒体经费拮据,发展面临困难。例如鄂尔多斯电视台的房地产、汽车等广告近年来直线下降,以前每年广告收入有一千三四百万元,去年下降了很多,致使经营上困难较大。
锡林郭勒盟的经济相对发展滞后,报业投入原本不足,欠账太多,财政过去是差额补贴,后来成为定额补贴,去年财政补贴970万元,今年1000多万元,不足的要靠自己创收。广播电视台是全额拨款,广告收入上缴后返回。锡林郭勒广播电视台作为地区级广播电视台,其经济状况连南方一个县级市都比不上。今年广告收入预定的是480万元,但是由于从五月份开始整治广告市场,上半年广告连一半任务都没完成,不到100万元,聘用人员的经费主要靠广告支付,经费明显困难。在如此状况下,内蒙古市盟新闻业欲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经费上缺口较大。
3.人才问题制约事业发展
事业发展,人才是决定性因素,而作为专业性较强的新闻业,高素质的人才更是其发展的先决条件。
内蒙古市盟新闻人才缺乏具体体现在,一是进不来,二是留不住。新闻单位要吸纳优秀专业人才不容易,要留住他们更是困难。由于地处边疆,自然条件相对困难,内蒙古市盟级媒体的人才队伍状况本来就先天不足,致使很多媒体用人问题成为瓶颈。特别是近些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使得一些新闻单位感觉人才匮乏,发展困难。
从鄂尔多斯市和锡盟的情况看,现在市盟新闻媒体所缺的人才除了采编人员外,主要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如灯光师、化妆师、摄像师、播音主持人,以及广告、经营和管理人员等。尤其缺乏的是蒙族语言文字新闻采编译人员,特别是蒙汉文兼通的新闻人才,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民族语言媒体的发展。
政策、经济和人才是内蒙古市盟新闻业发展中的三大困难,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三大难题,要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市盟媒体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扶持,同时也要靠全社会的支持。
(二)对策与建议
1.政策上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新闻业的扶持力度
要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新闻业的发展,政策扶持是最重要的扶持。市盟新闻媒体的同志希望党委和政府能够从政策上加大对市盟新闻业的扶持力度,用更优惠、更具实效、更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政策来扶持其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前面所列及的刊号问题、上星问题、有线电视网络问题、电视播出节目排序问题、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等,都涉及政策性问题,需要有关政府部门提供相应的政策予以扶持。有些不属于本级政府所能够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与上一级政府部门的沟通来促成问题的解决。总之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让民族地区的新闻媒体能够在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下推进改革,加快发展。
对民族地区新闻业的扶持要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思考,要着眼于新闻媒体长远的战略性发展,要为其打造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其能够在政策扶持下,提升自己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特别是要尽可能提高其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新闻工作专业性很强,而且有其自身特有的运行与操作规律,因此需要市盟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以及上级主管部门能够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按照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来指导新闻工作。要做到“善待、善用、善管”媒体,充分认识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独特地位与特殊功能,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积极支持和全力帮助新闻媒体按照新闻传播规律,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
当前各地市盟党委和政府应结合贯彻中央关于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和中央正在推进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支持新闻单位借助“走转改”的形式,通过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来争取群众的支持和帮助,鼓励新闻从业人员积极转作风,改文风,用崭新的精神面貌去实现新的发展。尤其是要支持党报在服务群众、依靠群众方面有所突破,努力改进党报宣传报道中会议报道多、领导同志活动新闻多,形式主义东西多,而群众关注和感兴趣的的新闻与信息少的状况,力求在会议报道、典型报道、专题报道和对外报道上有所创新。使市盟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能够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信息与新闻需求,真正把党报办成领导放心、群众满意、社会称道的新闻媒体。
市盟新闻媒体在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政策扶持的同时,也要自觉接受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当好耳目,做好喉舌,特别是要做好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的信息桥梁与精神纽带,同时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去争取自身各项事业的更大发展。
2.经费上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新闻业的投入
事业发展需要资金,特别是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发展更是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无论是微观上从民族地区新闻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看,还是宏观上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需要看,民族地区新闻业的经费投入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从以往的情况看,内蒙古市盟新闻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自治区和市盟政府的财政支持,应当说这本身是其独具的优势之一。考虑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特别是近年来经济上出现的下滑情况,今后市盟新闻业的发展依然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重点是要在促进媒介融合,壮大党报和广播电视台的整体传播力方面加大投入。
自治区和市盟委及政府要从舆论引导能力建设、软实力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边疆建设等宏观角度考虑,在总的经济投入中适当增加新闻业的经费,以帮助其更好地在上述建设中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在增加经费投入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激励机制来鼓励新闻媒体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对那些在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生态文明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新闻媒体要给予奖励。
对市盟新闻媒体来说,在用好财政经费加快事业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加强自身的造血和供血功能,要善于靠自己内部的经营与管理改革来求效益,求发展。在吸引资金方面要破除“等靠要”思想,一方面要善于在内部挖潜,例如可以通过坚持“内容为王”,强化自身特色,提升传播力、扩大影响力和增强公信力来拓展受众市场,扩大广告经营,增加经营收入。一些市盟媒体的特色栏目或节目办得很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总结提高,比如可以增加一些评论性的内容,可以多采用一些群众参与的方式,可以运用多媒体甚至全媒体的传播手段来提高传播的质量和水平。
另一方面可以主动出击,通过各种渠道吸收一些社会资金用于事业发展。这方面需要新闻媒体的管理者增强经营意识,创新发展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如今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社会上各种力量对新闻媒体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日益加深,用好媒体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包括吸引一部分社会资金支持新闻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物质条件。
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一方面还要自己努力开源节流,增强内部活力,以此来不断壮大媒体的实力,促进事业发展。
3.人才上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新闻业的支持
人才缺乏是民族地区新闻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共同性问题,自然也是内蒙古市盟新闻业发展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与西藏、新疆等地相比较,内蒙的情况还要好些,但依然是制约新闻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要解决市盟新闻媒体的人才缺乏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增加事业性人员指标,选拔高校毕业生充实市盟新闻媒体;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的支持,积极输送毕业生到市盟媒体就业,为新闻媒体培训在职专业人员;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靠新闻媒体自身的努力。
对新闻媒体来说,要解决人才缺乏问题一是要积极引进人才,要提供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较为优厚的就业条件,要加大引进的力度,不要怕人走,要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是一种正常现象,关键是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留住人才的办法;二是要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新闻媒体可以同高校实行联合培养,还可以把人员送出去培训。在人才培养方面新闻媒体要舍得花钱,要尽可能快地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今处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能够适应多方面的工作和事业发展需要。
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特别是牧区,牧民居住分散,致使记者的采访难度较大,报纸的发行很费周折。有人概括为“线长、点多、面广,采访成本高、传播时效得不到保障”,这是牧区新闻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应当说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新闻工作者很辛苦。由于自然条件较艰苦,再加上待遇偏低,在内蒙古地区要吸引和留住新闻人才有很大难度。因此,新闻单位在尽可能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待遇的前提下,还要采取激励机制褒奖和留住那些能力强、贡献大的人才,为他们的成长进步提供更多、更好、更公平的机会。
另外,新闻媒体要把接收高校新闻专业实习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是支持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一环节考察和发现人才,吸引高校学生将来进媒体工作,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我们的调研考察时间短,走的新闻单位有限,访问调查的人员也不够广泛,而且没有能够作科学的问卷调查,进行一些定量分析,所以还显得不够深入、不够规范。但我们希望此份调研报告能够起到“见一斑而窥全豹”的效果,通过此报告能够帮助读者了解一些内蒙古市盟新闻业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反映一些内蒙古市盟新闻工作者的建议和意见。
(郑保卫,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陈玉文,《内蒙古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新闻论坛》主编。刘艳婧,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