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问题与思考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问题与思考

时间:2022-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国家出台诸多政策,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事业;西部大开发,促动了全国各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注;地区结对帮扶,让经济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就目前来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大致限于两种途径:民间的人际传播和官方的大众传播。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问题与思考_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3年刊)

陈玉文 邰山虎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形成自己独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文化内质和外在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行政和地域)整体文化的百花园。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差,再加地广人稀,通讯不畅,所以文化的建树、张扬与扩散就显得非常困难,在中华全民族整体文化的表现中还处于劣势。要想让兄弟民族经济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更快更高地发展,就需要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先进地区伸出友爱之手,在政策上、人力财力物力上以及方式方法上多给予倾斜、扶助、引导和支持。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现状与思考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形成自己独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资料以及劳动生产方面的物质资料;精神文化包括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制度、方式和心理观念及思维外现。这些文化从生活、生产中总结创制,积淀成习,又反过来指导自身(自己和族群)的各种思想和行为活动,成为各民族目的相同但形式各异、相互甄别的本质特点。

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价值和意义

每个民族所在的地域环境不同,经济生活各异,社会历史各有千秋,心理观念和语言表现纷杂不一,由此产生和形成的文化内质和外在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行政和地域)整体文化的百花园。而且各民族大分散小聚居、交杂居住,相互交流、融汇,相互借鉴、吸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些已经很难分出彼此。各民族的文化有长有短,对于认为先进的、适于自身的文化,人们总是相互学习,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身,向着更加进步的、文明的方向衍进。由此可以说,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不管是对于民族自身还是他民族乃至国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共建和互促。

且不说各民族同居一地(中国),相互需要了解、沟通、交流,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伟大复兴,国家也需要让各民族推荐自我,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各民族由于居住地域环境、社会发展历史的不同,在文化的表现上各有所短,各有所长,较现代文明有些可能比较粗略、滞后,但那一份纯净、那一份纯真、那一份质朴,正是“现代人”梦寐以求、返璞归真、陶冶情操的人生本质,是“现代人”追本溯源的极好佐证。在这里,传播、交流,已达相互借鉴、影响,就显得非常必要,这也正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路径及方法

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多处边陲,接受现代文明较少、较晚,文化传播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尚处在口耳相传、声身以授的人际传播阶段。像衣服、首饰的制作,穿着的习惯;饮食的喜好,烹饪的方法;房屋的结构、造型,建筑的方式;交通、运输的工具选择,方式方法;生产工具的造型及制作原理;民族内部的家庭组建、社会交际、行为准则;族际间的联姻内制、交往方式;语言、艺术的演示、教授、传承;甚至思想观念、民族崇尚、道德素养,也都是靠前辈、族人的示范,相濡以沫、潜移默化的。当然,这种传播并不单纯局限在人人之间或家庭内部,民族族群的集体活动也是达到传播的重要途径。比如南方很多民族的房屋起建、上梁仪式,寨中人总是要帮上一把,不光献人献力,还要献财献物。人们在劳动和活动中达到了知识(技术)传递、情感交流,也演示、传授了民族团结互助的品格和精神,同时还传承了建筑艺术、“上梁歌”谣、祭拜礼仪等多重文化内容。北方部分马背民族的节日活动,人们总是穿戴上自做的最靓丽的衣饰,把马洗刷干净(甚至还装饰鬃、尾),举家乘坐车辆(早为勒勒车,现多为汽车或拖拉机)或骑马、骑摩托,前来赴会。活动中,有祭祀,有仪式;有表演,有竞技;有说唱,有舞蹈;……感受最美艺(技)术,领略勇武精神,可谓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而且基本程式固定,不断纳新求变,让民族的精品佳艺在这里吸纳、保存、展示、传承。尽管如此,由于活动规模、内容有限,授受形式单一(演示、观摩),传播的范围、程度还是很有限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和大众传媒的介入,报纸、广播以及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电视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和有效形式。三大主流媒体借助纸张、声波、视屏,把民族文化记写成文字、录制成磁带、拍摄成图像,通过邮递、发射接收、光缆传输,穿森林、漫草原、跨湖海、越山峦,传到千家万户。传播从此不再受地域、时间、族际间的限制。只要你想,就可以去读、去听、去看,去领略和感受本民族或他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特别是近30年,电脑网络、移动通讯迅速进入家庭,各种网站(特别是旅游文化网站)、微博、手机报等都纷纷设置、推出当地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栏目、视频,使好多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人足不出户,打开电脑或手机即可点击浏览。而且国家出台诸多政策,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事业;西部大开发,促动了全国各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注;地区结对帮扶,让经济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有识之士、能人巧匠也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走向全国各地,站在大众舞台、讲台或工作平台,向异域人们演示、讲解、传授着出身地(民族)的民族文化,使其出身地(民族)的民族文化借助多种形式甚至是现代传媒技术,向异地异民族进行传扬。比如北京、深圳的民族风情园,即将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装饰文化、歌舞艺术等集合一体,向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宾朋游客展示、传播着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著名旅游景区纳西古城、西双版纳、布达拉宫、九寨沟、西江千户苗寨、成吉思汗陵、避暑山庄等,无一不是该地原生少数民族多重文化的聚合地和传播源;现在,几乎所有的演艺人员都能或多或少地唱上几首或跳上一段少数民族的歌舞。尽管这些文化只是某一民族整体文化的一部分或一个点滴、一个碎片,但集腋成裘、积少成多,几多整合,多加体味,也会逐步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印象。而且这些文化碎片又多是最具特色的、标识性的文化精品,因而更具传播力和影响力。

就目前来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大致限于两种途径:民间的人际传播和官方的大众传播。人际传播范围有限,内容单一,但直观感受真切、至深;大众传播范围较广,内容丰富,却只是间接了解,只能是浮光掠影或断章取义,有的还可能是改造包装后的所谓“艺术再现”,内含有许多不真实或只是皮毛、猎奇的因素。

不管怎样,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路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较过去都有了很大的改观:相互接触得多了,相互了解得深了,相互交流得广了,相互借鉴吸纳得也越来越有成效了。可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更新,科学先进文化对愚昧落后文化的影响和替代、落后文化对先进文化的借鉴学习已是大势所趋,我国各民族的民族大融合已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

三、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现状与思考

就目前来说,我国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祖国边疆,那里山高林密,沙多漠广,自然经济条件恶劣,再加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电通邮困难,民族内部和族际间的交流和往来还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传播还难以实现。就拿内蒙古来说,尽管该自治区建立较早(1947年成立),经济社会发展近些年也很快,但新闻信息传播(包括文化传播)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地域大,人口少,居住分散,使许多农牧户(甚至是旗县乡镇苏木)封闭在偏远的与外隔绝的地区。如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占地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3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而且所辖3个旗都相距500多公里,中间多为戈壁、沙漠。且不说人际交往,就连通路、通电、通水也都非常困难。再如呼伦贝尔市森林地区、锡林郭勒草原地区、乌兰察布市山梁地区、巴彦淖尔市荒漠地区、鄂尔多斯市沙漠地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居住比较集中的(农业)地区基本实现。但对牧区来说,苏木(乡镇)间通路已相当不易,嘎查(村)间只能涉荒而行(或只有踩开的土路)。因路远道艰,报纸的投递相当困难。再加邮递员甚少,成本高,根本跑不过来,日报变成周报、月报或无报(不全)。因居住分散,间隔较远,架电成本高,许多牧(农)户只能靠小型风电或太阳能蓄电来维持照明和小功率电视,电脑只摆在有年轻人的家庭(不一定能用来上网),只有移动通讯工具——手机倒是相当普及,为人们的联络带来很大方便。遗憾的是,由于这些地区人们的文化程度偏低,阅读困难;电视只有微波,频道甚少;网络没有;语言不通;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外界的变化对他们影响不大;只有广播还算适用,收音机省钱省电又方便。这就是偏远地区的文化信息传播现状。我们由此类推,南方深居在山区的少数民族也不外如此吧。

近些年,国家和地方为改变这一现状,采取移民政策,对环境恶劣、不适于生存的地区的居民实施整体搬迁,集中在城市周边并妥善安置。但一下子改变他们多少年来养成的的生产生活习惯、思维交往方式又谈何容易。为让偏远落后地区的少年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国家和地方投巨资实施9年免费义务教育,把小学办到乡镇(苏木),中学办到旗县,却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住宿、交通及家人探望的费用。为精简机构、节约财力物力、便于综合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国家实施撤乡并镇,但却缩减了贴近性的、多方位的行政文化服务带来的关怀和影响,使原本就难近的官民之间。现代与传统文化之间变得更加遥远。这对于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尽管政策措施良好,但矛盾仍很突出。

文化的传播与影响是一个浩大而繁重的综合工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更为复杂。从传播方来讲,没有国家的(民族)特殊政策,所有的事情都无法保障;没有倾斜的政府扶持和财力物力人力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就会逐步走向失落和遗忘,得不到挖掘、保护、传播和弘扬;没有全民的关注、珍视和响应,少数民族文化就会孤掌难鸣、形同虚设。就受方来说,经济物质生活提不高,更谈不上讲究(精神)文化,物质和精神本来就是水涨船高的事;没有传承的基础、条件以及生存的环境,文化自然会化入世俗、烟消云散;少数民族想维护自己先辈的劳动创造,承袭自己的文化传统,但若没有市场、没有舞台,也只能无奈地放弃、痛苦地割舍。

四、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建议

少数民族为祖国守疆固土、开发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对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就像江西、陕北、山东等革命老区,曾为中国革命、新中国建立做出了巨大牺牲,我们不能忘记,应时时想着回报。少数民族文化较现代文化,是存在不少落后的成分,但那是历史、地域、经济的使然,是生产生活习惯、思维行为方式的差异,我们应正视历史,尊重生活在劣境中的同胞兄弟姊妹的劳动创造,就像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相互敬重那样,去设身处地去真正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善待他们。

少数民族文化在历史上也曾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改变了中原乃至全国的文化,在当今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仍能或多或少地找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影子,像我国现行的行省制度、少女普遍盛行的百褶镶边短式衣裙、许多弹拨丝竹弦乐器等等。由于历史上的交流与融合,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不敢说,每一民族的文化完全是该民族的独创。正因为有这一基础,我国各民族今天能够共处一室,成为民族大家庭,共同捍卫和建设我们的祖国,所以我们现在说,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少数民族文化有它自身的特色,是各民族数百年乃至是数千年精心创制,经历史荡涤积淀下来的,可持续传承和继续弘扬的人文智慧的结晶。尽管少数民族存在着民族和地域的局限,不一定适合于所有民族和地区,但由于人类进程的大体一致及地域、经济、社会生活的接近,有许多文化内容和形式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和采用,扬其长补己短,故而每一民族都应该珍视他民族的文化,有意识地去发现、比照、参考和借鉴,力图让每一个文化因子的博用与吸纳,都能对丰富本民族的文化、促动本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强化少数民族文化传播,首先要解决观点和态度问题。少数民族要自识、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他民族特别是汉族更要加强了解和认识少数民族,支持和扶植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只有这样,各民族才能缩小差距,和谐共处,齐心合力,实现共同繁荣富强。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差,再加地广人稀,通讯不畅,所以文化的建树、张扬与扩散就显得非常困难,在中华全民族整体文化的表现中还处于劣势。要想让兄弟民族经济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更快更高地发展,就需要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先进地区伸出友爱之手,在政策上、人力财力物力上以及方式方法上多给予倾斜、扶助、引导和支持,比如架电、铺路、提供文化通讯器材,实现信息传播的畅通;根据地区生居环境、文化特点,研制可行性传播工具和传播方式,并指导人们的使用,实现文化信息传播的有效进行;帮助少数民族挖掘、整理、打造、包装其精品文化,在保护、传扬优秀文化的同时,促动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改造与提高。少数民族也要经常对自我文化进行反思、总结和调整,去劣存优,摈旧立新,力争与时代步伐相合拍,在尊重族民情感、民族认可的前提下,遵照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规律,实现文化的改进、嬗变与传播。

就传播源和媒体的角度讲,从内容选择、内容制造到传播途径、传播方式,都要视情而定、择机而行。少数民族文化的民间人际传播一般都是由族人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自行完成,出于民族的情感和认同,不论是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希望民族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延续,向进步的、文明的、与现代相融合的、适于实际情况的善与美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应尊重他们的自然择优选择,倡导、扶植和鼓励那种优化自身文化的思想和活动,特别是要保护、培植、支助那些传播民族文化的杰出人物,为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体和社会活动广开绿灯、支持助阵。像族民尊者、民间艺人、健康的节庆娱乐活动、挖掘保护民族文化的善意行为以及为发展旅游业而打造和设置的少数民族文化项目等,都是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传播源和传播载体。从接受的自愿度和效率讲,他(她)们的影响力较外来传播要更胜一筹。要想让民族民间传播发挥它特有的效力,就要为传播者提供良好的条件,搭建适于施展的舞台,创造融洽(与欲播文化相协调)的环境气氛。

受于地方和民族的局限,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及文化人尽管极尽能事,文化的创制和传播总免不了单薄、单一、不够厚重或不合形势、不够前卫,这就需要外界力量适情适时地给以指导或引导,引入科学理念、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辅助他们进行调整和自我改进。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指导或引导要依循地区和民族的特点,尊重民族的心理感情,符合民族的历史本质文化,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带来负面效应。

同样,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另一传播源或传播载体——大众传媒(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移动通讯),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媒体,更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形式的采取。少数民族地区(包括汉语和民语)媒体,因为它们基于地区民族,对当地民族文化的报道和宣传自然会成为媒介主体内容,形式也会自觉不自觉附着上民族的色彩。但媒体人必须要明白自己所在的地区,明白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清楚自己的受众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清楚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资讯的择选和制造要在深入调研和深刻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细致地打造,让所传内容更应广大族民之所需,形式更为广大族民所喜闻乐见,从而有效地达到传播的目的和效果。

与此同时,媒体还需考虑传输渠道的畅通,考虑受众的接收情况,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协调政府部门或直接投资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和改善传播基础设施条件。比如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接收台及光缆的建设,网络宽带的铺延和各级网站的建立,报纸杂志发行点、发行单位(人)的设定,特别是少数民族语(文)媒体的建设等等。由于少数民族居住分散,地区传播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在这一点上更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各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统一协调,通力配合,共同来完成,任何单打独斗都无济于事。当然,每个部门和单位都应该从自身角度努力,尽力去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强化自我,只有多方趋强,才能成就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大业。

(陈玉文、邰山虎,内蒙古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