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一、产生背景
如今,养老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老年人的生存状态,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正在以全世界最快的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日益改善,如何让老年人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加幸福,已经成为时代提出的一项新的重大课题。
在全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切和热议中,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养老呼吁和一种新的养老实践尝试:文化养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颁布实施,显著地强调了老年人的文化权利和精神文化生活,这可以说是新时期文化养老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同时,老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养老蔚然成风。太仓市文化馆正是敏锐地觉察到养老事业发展的这种新趋势,及时地提出了文化养老的新理念,积极探索创新文化养老的新路径,创造性地将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探索出养老事业发展与文化繁荣发展的全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
太仓市文广新局积极拓展文化工作新方式,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努力促进文化工作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创新发展,加快构建形成覆盖城乡、普惠百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为大力推进文化养老事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1.设立文化养老的活动基地,成立文化养老志愿者服务队
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文化养老的活动阵地。太仓全市147个村(社区)建有720个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上百个文化广场。成立包含了戏曲、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门类的各支文化养老志愿者服务队。向社会招募各门类的骨干,不定期的为基层老年群众提供文艺志愿服务。
2.培育老年人文艺类社会组织,积极开展文艺培训提高技能
引导每村(社区)建立不少于2到3支文艺队伍,方便老年人就近参加文化活动。通过发挥文艺社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集聚文艺人才,参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组织开展文化养老的各项文化活动,引导老年群体在文化建设中自我管理、自我表现、自我服务,激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生动力,使业余文艺团队成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养老的生力军。截至2015年年底,太仓的业余文艺团队单在太仓市文广新局备案和民政局登记的就达228支。在引导培育业余团队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开展文化艺术培训、老年知识讲座,每年受益老年人超过10万人次。开设广受老年人喜爱的广场舞、戏曲、声乐、美书摄影等艺术培训班,以点带面,每个村(社区)和团队选派1 2名文艺辅导员到文化馆培训基地先行接受教学培训,再回去传授给当地的中老年群体。2014年,基层文艺培训工程被列入太仓市政府实事工程,全年开办培训班50期,培训人次逾万。
3.载体搭建,激发“文化养老”的参与热情
制定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购买办法》,每年政府通过招投标的形式向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购买文化服务产品,普惠百姓和老年群体。欢乐百村(社区)行,将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送到村头社区,送到福利院、养老院,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文化大餐。打造全市性的老年文化品牌活动——太仓市文化养老艺术节。融合郑和卡杯夕阳红艺术节、百团大展演、孝满娄城展示周等品牌活动,以“幸福娄城·灿烂夕阳”为主题,通过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多方联动,延伸拓展。艺术节活动涵盖健康讲座、书法、美术、摄影、戏曲、声乐、舞蹈、文学、棋牌、体育竞技等各个领域,做到了全天候、多角度的覆盖范围。为全市老年人提供文艺演出、文艺赛事、讲座、培训、展览、理论研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百团大展演”活动至今已实施了8年,每年的原创节目比赛中80%的演员都是老年人,他们自创自演,自信快乐。充分满足了老年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数十万老年人享受了文化带来的乐趣,有力促进了太仓基层文化事业活跃发展,推动形成覆盖城乡的“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太仓市文化馆不断完善“送戏下乡”“村村行”等公益文化服务项目,“娄东戏台”“舞林会友”“太仓乐坛”“弱势群体免费艺术培训”“文化名人太仓行”等一批新的文化服务项目相继设立,并逐渐形成常态化。其中“娄东戏台”深受老年朋友喜爱,至今已举办了100多期,为老年戏曲爱好者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从2014年起与太仓电视台合作录播节目,全年共52期,每期20分钟,每周在黄金时段播放4次,收视率一直名列太仓市电视台节目的前茅。
4.举办文化养老理论研讨会,探索太仓文化养老新途径
编纂了《文化养老:太仓的探索与实践》并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还集结出版了《娄江夕阳红似火——太仓文化养老札记》以及《“文化养老与公共文化服务”获奖论文选》,并在《文化报》《太仓日报》刊登了文化养老的主题专版,将太仓在文化养老方面的现实与经验进行了梳理总结。中国群众文化学会还为太仓市颁发了“全国文化养老示范基地”牌匾。
三、活动成效
太仓市文广新局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功营造了一个“普遍参与、共享共建”的社会养老氛围,成效显著。一是大众性和参与性。太仓市147个村(社区),有300多个文艺团队,它们都常年开展活动,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老人参加。二是常态化。有组织、有规划地举办演出、会演、比赛,有评比、有奖励,如前述“百团大展演”至2015年已经举办了八届,夕阳红艺术节也已越过了十个春秋,连续两年举办文化养老艺术节。三是内容日益丰富,形式日益多彩。太仓的文化养老利用太仓的文化资源和禀赋,结合老年人的喜好,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群体开展了五彩斑斓的文化活动,曾有人用十八个字来概述和形容其情形:“学学,聚聚,聊聊;说说,唱唱,跳跳;写写,画画,跑跑。”这十八个字高度抽象概括的背后,实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老年人精神生活。老人既是这一生活的享受主体,又是这一生活的参建者。
四、启示与思考
太仓的文化养老,从一个特殊的社会层面显示了太仓社会治理的民生取向,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为本”根本战略思想。
养老是民生,而文化养老可谓是“升级版”的民生。太仓的文化养老包含了这样一种深刻的信念:文化养老是新时代的民生,是这一民生的新要素和新形态。在人的需求中,文化虽然不是基础性的部分,但在解决了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后,文化的需要就显得格外突出、迫切和重要。作为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的太仓地区,老有所养后,必然会滋生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大趋势。其次,受惠于太仓历史底蕴深厚、文教发达,老年人口有较好的文化基础。退休后,老人生活的无忧和医疗保障的完善,其文化需求必然会油然而生。再次,老龄人口中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的出现,决定了除日常照料外,养老需要更多的心理和精神服务,因为失能和半失能的高龄老人,其社会交往大为受限,生活趋于封闭、单调和孤独,更加迫切需要精神赡养和心灵辅导及情感抚慰。
这种扎实、丰富和持续性,充分显示了在太仓的当代社会治理中,文化养老是一项庄重而严肃的民生工程,它超越了短期的政绩观,也摒弃了面子工程的华而不实;在太仓,文化养老就是承诺、保障和提升老龄人的民生,它真正是以人为本,以长者的冷暖喜怒为怀,以长者的精神满足为念。在此种文化养老摹划、实施过程中,民生被丰富、被升华了;在这里,“以人为本”既是严肃的政治目标和理想,更化为一项项具体而实在的便民、利民、惠民工程,其间尤其是老年人,得到更为切实而细致的关切。因此完全可以说,文化养老生动诠释了太仓社会治理的民生情怀,更彰显了其间深蕴的人民性。
◆点评:
太仓市文广新局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开拓“文化养老”领域,是一大创新。这就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地化、写实化和效益化了。其创新的思想源头,在于把文化服务与文化发展对象化和领域化,分别针对文化享受、文化传承乃至文化创新的不同对象主体,相应构造不同的文化领域、文化内容和文化方式,达到文化主体与文化对象的互动、互构。由此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性构建,丰富了文化表达、文化作用的内涵层级,以及文化主体对文化的融入、运作和构造,活化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生命力。这无疑是对如何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的有益探索,成为方法原则上的重要选项之一。
纵观其方法,主要是将文化范畴中的“文艺”领域和功能显性化、主题化,开发适于老年群体的文艺种类、文艺内容、文艺样式和文艺场景,以满足老年群体对文艺的情志需求。这不是文艺产品成果的简单平移和速成“快递”,而是对老年群体的文艺憧憬所表示的一种现实关怀,凝聚着对社会伦理建构发展的一份高尚的责任之心,值得称道。因而,这也是对文化工作创新的一个有益启示。
我们相信,太仓市文广新局的“文化养老”创新实践,将会从文艺领域迈向纵深,开拓更为深层次的文化视域,而在作为文化内核的精神层面上构造文化养老更大的运作空间,结出更为丰硕的创新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