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温暖的记忆:
2012年12月29日,寒风凛冽。位于太行山深处的革命老区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的贫困农民唐荣斌,把顶风踏雪的习近平总书记迎坐到了自家的炕上。脱鞋盘腿席炕而坐的总书记与老唐共话脱贫致富的一幕,温暖了所有“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兄弟。
2013年2月3日,年关临近。自古就有“瘠苦甲天下”之称的甘肃定西,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老党员马岗,把访贫问苦的习近平总书记迎到家中。老马和全体村民一样,都收到了总书记送来的年货:两袋面、两桶油、二十斤猪肉、一床棉被、四副春联、三斤水果糖、 三斤大板瓜子,家有学生的农户,还收到了书包、文具盒和词典。元古堆村民说,这是他们最幸福的一个春节。
2013年4月8日,春暖花开。海南琼海市潭门镇渔民卢传安、三亚黎家花农李玉梅、高正才在自家的渔船和花田的垄沟旁,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嘘寒问暖。总书记头戴黎家竹笠与海南农民的合影,带给了亿万农民温暖的回忆。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2013年12月23日,一个宏亮的声音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传出,这声音坚毅刚强,给咱农民在勤劳致富的路上扬帆鼓劲;这声音温暖亲切,字字句句都讲到了咱农民的心坎上。
在“四化同步”的道路上,咱农民的精气神从来没有现在这样意气风发;中央惠农富农的“大礼包”,更加坚定了咱农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信心。
“谁不说俺家乡好”——中央持续不断的好政策,让咱农民心气更顺
“完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这句话对于30年前的农民来说,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978年秋收后,穷得准备出门讨饭的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秘密按下“血手印”,签下协议,把属于集体的土地承包到农户,由农民自主决定种植品种和结构,按照承包土地的数量,农民向国家和集体交纳一定的税赋和提留后,剩下的全部归自己所有。
这种被称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包干”,一年后就带来了惊人的变化:1979年秋收,该村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22元跃升为400元。随后,由“血手印”引发的“大包干”星火,迅速在中国农村形成燎原之势。
之后,中央因势利导,开始在全国农村普遍推进以土地“集体所有、分户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农业领域改革的磅礴序幕,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8亿农民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便摆脱了饿肚子的贫穷,可谓是农业连年丰收,农民喜笑颜开。
发轫于小岗村的中国农村改革,让中国农民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温饱甚至是小康, 但也在农民增收致富的步履蹒跚中历经了无数艰难困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为了让农民增收致富,中央又持续不断送来了大礼包,咱农民的日子就越过越红火了。
——“拿补贴”的大礼包,给咱农民种好地撑腰壮胆。2006年12月,在苍莽的太行山脚下,在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边缘,灵寿县有一个农民叫王三妮,用了11个月时间铸成一座铜鼎,鼎的名字叫“告别田赋鼎”。田赋就是农业税,王三妮铸这座鼎就是为了纪念一个伟大的工程,这个伟大工程也是党中央给咱农民送来的一份大礼,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中国农村结束了2600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种地不纳粮,祖祖辈辈的梦想,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亿万农民圆了梦想。
不仅仅是免了税,国家给咱们的大礼包还有更多内容,进入新世纪,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加快,“山定主,树定根,人定心”的林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进一步放开,迈出了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同时,国家还对农民实施了补贴,其中仅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等四项补贴资金规模达到1600亿。
2009年2月到2013年1月,咱农民一定还都记得,河北省大大小小的家电商场,最醒目的都是“家电下乡”标志,那4年里,我们农民买家电,国家统一补贴13%,也就是你买一台1000元的电视机,国家就补贴给你130元!农民买家电,国家给补钱,那4年,农村家电卖“疯”了,河北省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251.4万台;那4年,国家补贴力度没有“疲软”,4年共发放补贴65亿元。以前进店是看价钱,有了钱,咱买家电先看“牌”,要名气,要质量,省钱买台称心的好家电!
家电有补贴,大型农机具也有补贴。王兵是藁城市的农机大户,2007年他购置了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和小麦免耕播种机,获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万元。2008年国家和省财政共投入用于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95亿元,比上年增加135%;2009年中央和省财政补贴总资金5.25亿元,比2008年增长3.3亿元。中央补贴的力度逐年加大,今年中央安排我省第一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就达到7.7亿元!有了钱,咱农民的腰杆子分外硬挺,大型农机具“嘣嘣嘣”地进了地,省工省力还省钱,更有佼佼者,开着农机下安徽、奔河南,从南到北割麦子,一直割到张家口,当“麦客”赚大钱!
——“村村通”的大礼包,让咱农民过日子有滋有味。提起“村村通”,你能想到哪几样?村村通电、村村通邮、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公交车、村村通经济信息,甚至村村通pos机,每一样,都曾经是农民眼中高不可攀的梦想,现在看看咱身边,一样两样三四样,实现的梦想如今一只手已经数不过来了!
先说说通公路吧,2013年11月11日,随着保定市安新县大田庄至东田庄公路的竣工,河北省农村公路行政村村村通“扫零”行动彻底结束,这标志着河北省100%行政村全部实现通公路。
公路通到家门口,公交就通到家门口,“想不到客车能通到家门口,乘车真是太方便了!现在村里不少人坐着客车进城卖山货,一年能多赚四五千块钱!”家住河北邢台市山区石岗乡北沟村村民贾近海的心里乐开了花。他的高兴不仅是因为公路修到了家门口,他所在的村子最近还通了客车,村民一出家门口就有车坐。“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过去只有城市人才能享受到的公交车,如今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车流带动了人流,人流带动了商流,村村通公交,让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有了路,通了车,农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12年的春节,对于大名县万堤镇后桥村的村民来说,与往常的心情大不一样。就在春节前,这个村子刚刚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村民们用上了自来水。以前大名县农村饮用的大多都是高氟水和苦咸水,没通自来水以前,农村群众吃水要到外地去买,买回来放到自家水缸里,为了省水,常常一水多用,先淘米,再洗菜,后喂牲口。早在2007年,邯郸市计划利用5年时间,在全省率先解决高氟水、严重苦咸水和特别缺乏饮用水村的饮水问题,让1180个村、146万农村人口用上安全、方便的自来水,奏响城乡和谐的乐章。这不,到2012年年底,全市完成投资近8亿元,解决了1360个村、150余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超额解决了高氟水、严重苦咸水和特别缺乏饮用水村的问题。农村群众已经像城镇居民一样饮用上方便干净的自来水,用上了洗衣机、热水器等,“硬”水变成“纯净水”,喝一碗甜水,口甜心更甜!
让咱农民感到心甜的“村村通”,国家办得是越来越多,通车通路咱走南闯北好历练,通水通电咱再也不用看着城市生活眼馋,通信息通金融咱农村也走上国际大舞台,农家院摆上淘宝店,农家妹网上当掌柜,赚了钱还能赚来好评赚来发家致富经商买卖的好经验!
——“村貌变”的大礼包,让咱农村换新颜心里敞亮。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省农村面貌整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总书记的批示,是鼓励,也是动员令,更是集结号,全国农村迅速掀起了农村面貌改造整治的热潮。
村容村貌有变化,群众尝到了甜头,政府看到了群众更加强烈、更高层次的愿望。2013年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说,农村的全面小康,不仅包括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还包括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河北要学习借鉴浙江先进经验,把握好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的要求,配套解决好饮水安全、厨房改造、厕所改建、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问题,河北省计划到2020年彻底改变全省农村落后面貌,把农村打造成“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升级版现代农村,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
“路好走了,灯亮了,树多了,村里干净了,我们老百姓乐了,”在三河市杨庄镇肖庄子村,家家户户门口摆放着蓝色的垃圾箱,洁净的水泥路在各家各户门前通过。如今,像这样的村子越来越多,村子了栽上了花种上了树,大街小巷水泥路,便道砖墁到墙根下,路灯盏盏亮荧荧,乡村的生活赛京城!
“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央“四化同步”的新举措,让咱农民劲头更足
中央给了农民大礼包,包包实惠,包包暖心!
可是,咱农民毕竟是农民,农村毕竟是农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产业发展中最薄弱的问题是农业。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
怎么办?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幸福,靠谁?
党的十八大给咱们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就是著名的“四化同步”,这就是中央给“三农”问题开出的灵方。
“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四化”互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业化创造供给,提供了产品;城镇化创造需求,提出了要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推进其他“三化”。“四化”在互动中同步,在互动中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才能真正改善农民的生活。
——土地流转有规矩,农民利益有保证。从上世纪80年代的“大包干”,到新时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这个发明权都是农民的。早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曾预言:农村改革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站在新的起点,勤于圆梦的农民,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正有序规范地开展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为啥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道理很简单:鱼缸里怎能养出大鱼来。
一家一户种着那一亩三分地,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绊脚石:
农民承包的土地分散,农业机械化无法“施展拳脚”;
新技术推广难,造成种田成本高,产量小,效率低;
虽然迄今粮食生产连续十连增,农业增产仍有很大潜力。
……
现代农业的发展呼唤农村的深化改革,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要求呼唤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完善和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央说: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怎样保证土地流转中农民个人的利益?
政策很明确,无论什么样的流转形式,土地承包权属于农民的政策不会变,中央说: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
这就是说,不管土地怎样流转,农民承包权不会变;流转是让农民用土地入了股,成了股东,就好像农民把不住的房子租出去了,每年都有租金,不想租了还能把房子收回来,不管谁来租,房本在咱手上,啥时候这房子都是咱的!
在曲周县东刘庄村,为打消群众顾虑,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合同,明确土地流转的方式、期限、收益等,农户原有承包地性质不变,并在30厘米地表下打入1米深的灰桩进行定界,国家发放的种粮补贴仍按土地承包权发放给农户。农民放了心,全村土地都流转了,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为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奠定了基础。合作社配置了收割机、喷药机、插秧机等,完善了农田水利设施,2013年收入158万元。
在河北省,土地流转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截至去年底,河北省农户承包土地流转面积1414.9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7%,比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在邯郸市,2012年和2013年,市级财政分别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对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流转主体进行了奖补。政策给力,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起来了,截至2013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66.99万亩,流转率18.8%,比上年增长3.1个百分点。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面积111.65万亩,占流转面积的66.9%。同时,发展新型家庭农场1万多户。如果以每年2-3个百分点的耕地流转速度增加,邯郸近900万亩耕地将早日实现规模经营。
——确权登记发了证,农民心里有了底。美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有农民提出了担忧:我的承包地包给了别人,谁来保障我的合法权利?我的土地将来是不是我做主?
答案是农村确权登记。
什么是确权登记呢?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是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等土地权利的确权登记发证。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力争用3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确权发证工作,是中央从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为加快工作部署,2011年5月,国土资源部联合财政部、农业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被称作60号文件。
在60号文件的基础上,2011年,国土资源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下面称作《意见》),《意见》集中解决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急需的有关政策和技术措施等问题。
《意见》指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要覆盖到全部农村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包括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不得遗漏。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有关法律政策文件以及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规定,依法有序开展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也就是说,国家将于近期对农民承包的集体土地进行确权登记,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土地的承包权限,可谓给了农民一颗“定心丸”。
文件还指出,对于借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或者擅自通过“村改居”等方式,非经法定征收程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或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等违法用地,不得登记发证。这样就从法律上堵住了非农村人非法占用农民耕地的漏洞,为农地农用垒沏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原则,河北省共选择了鹿泉市山尹村镇等12个有代表性的乡(镇)作为试点单位,2011年底前每个试点县(市、区)完成1至2个乡镇的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2012年底前,完成全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将土地所有权证书发放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2013年,完成全省建制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2014年,完成乡政府所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2015年,全面完成全省村庄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建立省、市、县三级地籍信息系统,做到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全覆盖,实现对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
河北省还要求,利用航空摄影数据,通过纠正、镶嵌,编制全省1:2000正射影像图,作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底图。利用正射影像图,按照数字摄影测量及解析数字测图要求,结合外业调绘补测的方法,产生1:2000村庄地籍数字线划图。将来农民的每块土地,都将呈现在卫星图上,确保权益不受侵犯。
在邯郸,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等4个专件,制定了具体扶持政策。全市214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了县、乡、村土地流转平台网络化。全市17个县(市、区)建立了县级仲裁机构,建立了乡村调解、县级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把纠纷解决在当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确保了让农民持股进城无忧。
有法律撑腰,有国家做主,我们农民承包地的权利有了保障,我们的宅基也有了保障,我们美好的日子更有了保障!
——合作发展有前景,农民增收有盼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发展家庭农场,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转让、托管、租赁等方式开展土地合作。培育发展农业公司,重点支持发展一批以“农业公司+农民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主要形式的产销一体化综合体。大力抓好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入园进区,促进企业集群式发展。今后,省里将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申报农业项目,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在财政、金融、税收、保险、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开展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鼓励财政项目资金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投放,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林业生态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逐年提高,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
有了强力政策的扶持,咱农民创造了农信会合作的“唐山模式”。唐山模式依托河北农业信用合作协会(下称河北农信会),力推以涵盖全方位服务与技术指导,在有序发展中做得风生水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农合社与社员农户双赢。有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位于唐山境内的79家河北农信会会员农合社共向社员供应化肥6853吨、种子2488吨、农药7.6吨,农副产品41307吨,交易额达1.86亿元。与市场售价相比,上述农合社所销售的肥料每吨约让利社员150元,种子售价优惠率达到1%。另外,上述79家农合社中已有58家开展信用合作,互助资金规模达2亿元。其中,单笔互助资金额度限于10万内(有特殊原因的原则上不超30万),通过社员内部资金互助,相继为部分农合社的奶牛与禽类等养殖基地给予相应扶持。
目前79家农合社已遍布整个唐山市辖区、县,入社社员达2万多户。其中,滦南县与丰南区分布数量居多,分别为11家、14家。目前,这些农合社在当地社员内部开展的主要业务是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交易、产业发展及资金互助。
滦南县鑫城蔬菜种植合作社位于唐山市滦南县青坨镇,于2013年12月25日成立,现已发展社员150户。农合社成员老李是地地道道从事化肥经营的农民。老李说,农合社依托常年经销化肥的原有资源渠道,为社员发挥农资采供平台的作用,负责农资统一供应,由于采购量大,进货价格便宜。在实现农合社微利的前提下,对社员的农资供应比市场价低10%至15%。在生产资料平价供应本社社员的同时,又增加了资金互助等服务内容,解决本社社员生产和生活资金短缺问题。
对于新兴合作体系的表现,衡水市农工委的同志说,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装备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大有可为。
散碎地块“手拉手”,合作社登台“唱大戏”,如今,利用合作社的平台,在河北省许多地方,整合了大量边角地块,整理出成方连片的高产标准农田,既省了人工,也便于机械操作,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如今,有了合作社的推力,不愿种地的农民加快转变为产业工人,有意愿、资金、技术的新型农民,可以在广阔的田地大显身手。在河北省,一部分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当上了有固定受益的“股东”;部分农民租种别人土地,整合起几十上百亩土地,当上了“农场主”;还有农民进行联合,搭建合作社等平台,也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众手浇开幸福花”——中央农业安全的硬措施,让咱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
民以食为天,有人问,农民进了城、务了工,将来谁种地,我们的粮食生产谁来保障? 粮食安全谁来护航?
什么是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就是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就是说,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粮食从哪里来?粮食从土地中来,从农民辛勤的劳作中来,从优良品种、科学施肥、科学管理、“一喷三防”中来,从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和扶持中来。
——架设“高压线”,口粮保安全。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需求量全球第一。粮食安全不仅是口粮安全的生存问题,更是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而我们的耕地却相对“少得可怜”,中国人均耕地只有1.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四十,就这点土地,每年还在减少,从1996年到2006年,10年净减少1.24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1240万亩!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被看做值得自豪的成就。然而,人口在增加,耕地在减少,没有了土地,就没有粮食。有人说,我们可以到国际市场上去买粮食,泰国有就很富余的大米,要不是泰国总理英拉下台,我们的高铁就换来粮食了。
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自己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上才能定住心,稳住神,而如何才能要让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稳,确保耕地“红线”是关键。
实际上,我们现在粮食需求中95%源于自给,但是粮棉油等主要的农业产品自给率已经下降到70%多。有数据表明,假如中国的耕地总量低于18亿亩,那么我们的粮食总产量就会低于1万亿斤。低于1万亿斤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就要挨饿,所以中央及时划定了一条红线,这就是18亿亩耕地红线,可以说这条红线其实正是中国人的“生命线”。
“生命线”就是“高压线”,谁都碰不得。早在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确保十八亿亩耕地,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中国基本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后作出的重大科学决策。
2013年9月10日,国土部挂牌督办了贵阳金石产业园违法用地案。贵阳金石产业园是贵州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是贵州省十大工业园区之一。这样的大项目违法占地管不管?管!近年来,在国土部督查中,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项目违法违规行为屡见不鲜,省级重点项目也不能成为违法用地的挡箭牌。
——市场严监管,放心端饭碗。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住了耕地,有了粮食还不够,还必须保证粮食的质量和安全。从“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苏丹红、地沟油到“掺假羊肉”、“毒生姜”事件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接连不断,加重了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舌尖上的安全”一旦失守,失的不仅是部分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还有可能失掉群众的信任,失掉政府的公信力,最终失掉人心。所以,该管的事必须管住管好,要在加强基层监管手段上舍得用力花钱,让老百姓对食品安全有信心。
“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不久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食品安全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来谋划,四个“最”铿锵有力,一个“确保”掷地有声。这样的宣示与承诺,对农产品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回应了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切,更彰显了党和政府勇于担当、为民纾困的坚强决心。
食品安全涉及的环节和因素很多,但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农产品生产是第一车间,源头安全了,才能保证后续诸多环节的安全。抓食品安全,必须正本清源,抓好农产品质量这个基础性工程。
食品安全,首先管好一个“产”字。只有土地干净、清洁生产,才会有优质农产品。大力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就能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严格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就能把住农产品生产安全关。不管是整治生产环境,还是重塑生产过程,从根本上说,都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夯实基础。
食品安全,也要做好一个“管”字。生产经营主体量大面广,靠人盯人监管难以奏效,多头分管、责任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也消解了监管效力。这就要求我们创新管理、凝聚合力,建立健全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更为严格的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抓紧建立健全追溯体系,从而织出一张确保食品安全的天罗地网。
食品安全是个社会问题,捍卫“舌尖上的安全”,需要方方面面付出不懈努力。产品有品质、品牌有信誉,人们的信心就会逐渐提升;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让犯罪分子如过街老鼠无处藏身,才能形成维护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
——培育新农民,乐业民自安。30岁出头的沈万英是一名新生代的“家庭农场主”,她原本在一家电子企业上班,年收入还算可观。当看到村里其他承包家庭农场的人纷纷致富后,辞去“朝九晚五”的工作,她毅然来到田头当起了农民。尽管今年才是种田的第三个年头,但沈万英承包的115亩家庭农场的亩产量远超全区平均水平。怎么做到的?这位戴着眼镜、一脸书卷气的种田能手表示:“父辈种田靠经验,我们种田就要靠科学技术。”去年,沈万英就参加了好几次政府组织的培训,每次都感觉特别有用处。
7年前,上海市松江区率先探索家庭农场模式,现在经营户已发展到 1267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8%以上。经营户尝到甜头,种地效益不断提升,当地农民从“犹豫观望”变成了“争相承包家庭农场”;许多年轻人也开始回归农业,“子承父业”。如今在上海,种地也是一份体面工作。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说:要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务农收入,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邯郸市哈克农装有限公司总经理丁锡忠说,如果把农机、农艺结合起来,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未来我国种地的主体将不再是农民,而是懂农业的专家。我们可以看出,将来种地的是专家,是有资质的新型农民,种地将成为一份体面的工作。而更多的拥有承包权的农民将成为“股东”,或者是“股东+雇员”。
在邯郸市,这种专家主导的耕地规模经营、“六统一”技术的示范推广,让小麦、玉米夺了高产,实现粮食产量“十连增”,农民收入“十连快”。山沟里的土特产进了城里超市,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青年农民进城当上了产业工人。曲周县东刘庄村村民老陈全家5亩地,以往种棉花年收入不足3000元,加上儿子外出务工收入2.5万元,年收入近3万元;现在,坐享股金和分红达6000元,他本人就近务工收入1.5万元,媳妇在合作社的收入为5000元,加上儿子外出务工收入2.5万元,年收入达5万多元。像老陈这样收入有显著变化的家庭,在邯郸还有不少。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有了中央持续给力的好政策,有了持续不断的惠农“大礼包”,咱农民的生活更加有劲头,也有盼头,“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