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十二五”规划为时空坐标
黔西南州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造血”机制,形成内生型自主良性循环的发展方式。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十二五”时期,加快培育内生型的自主经济成为重要的政策选择。黔西南州作为欠开发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缩小地区差距关键是如何加快本区域内生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自我发展能力属于内生变量,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所在。民族贫困地区如何顺利完成后发赶超进程是当今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那么,如何保证后发赶超进程顺利完成?如何避免工业化进程中的瓶颈?这些是经济学界不断探索的非常重要的问题。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省情、区情、县情差异很大。黔西南州地处珠江上游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全州9县市区都有金矿,黄金远景储量在1000吨以上,被中国黄金协会命名为“中国金州”。但黔西南州又是中国西部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之一,是典型的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目前尚有49.22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15.30%,扶贫开发任务艰巨而繁重,全州9县市区中有七个贫困县。探索欠开发、欠发达的黔西南州后发赶超的路径,更加有效地推进黔西南州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避免在发展进程中出现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黔西南州经济状况在中国欠发达地区具有代表性,探索黔西南州经济发展的路径,实际上就是研究类似于黔西南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用区域政策干预,促进资本布局调整和帮助黔西南州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首先取决于投资的增长速度,无论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还是外延式发展道路,都需要投入,要想实现后发赶超的发展,都要有后发赶超的投入,这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黔西南州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建立“造血”机制,形成内生型自主良性循环的发展方式。
(二)研究对象、范围、方法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迅速拉大。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在于建立“造血”机制,形成内生型自主良性循环的发展方式。欠开发、欠发达的黔西南州是中国西部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之一,从经济结构的视角看,黔西南州还存在着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工业化程度对于经济拉动作用不够明显、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现代化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正确认识黔西南州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是调整产业结构、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加速黔西南州经济进程的前提条件。后发赶超是由传统经济转向现代经济的一个历史过程,存在一定的规律;但在不同的背景下、不同的体制下,在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1.研究对象
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入手,针对其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发展环境、经济相对落后的原因以及欠发达地区经济的主要特点等多个方面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结合欠发达地区经济后发赶超的内在要求,从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起飞阶段的特征入手,分析其经济突破性发展的可行性及其实现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内在需求、政府及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同时,以黔西南州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为例,对其经济发展的后发赶超过程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经验,为进一步研究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及实际经验。本研究以黔西南州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为背景,以经济发展生命周期的起飞阶段为重点,以其后发赶超的发展过程为基础,系统地研究黔西南州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环节、创新机制与运行模式。
2.研究范围
以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黔西南州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黔西南州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后发赶超、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基于上述观点,可以从三个维度了解本书研究的基本范围。
(1)空间研究维度:贵州省域,重点是黔西南州,兼顾其周边区域。
(2)理论研究维度:历史地回顾“十一五”发展情况,科学地总结“十二五”发展经验,展望“十三五”发展前景。可以说,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加速新型工业化、大数据、城镇化、大旅游、农业现代化等进程对黔西南州来说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3)实证研究维度:本书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对所能收集和了解到的国内有关推进区域发展的政策、措施、区域发展的实证研究进行细致分析,这些内容极大地拓展了研究视野。在实证研究材料的取舍方面,尽量选择那些与中国,特别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发展进程、历史阶段、区域面积、周边环境等相类似的区域的材料,从而尽量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3.研究方法
从黔西南州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质入手,针对其落后的经济发展现状,从发展环境、经济相对落后的原因及其落后的主要特点等多个方面对其经济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以黔西南州这几年来的经济发展为例,对其经济发展的后发赶超过程进行全面分析。黔西南州由于长期受经济实力有限、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优势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其区域经济始终处于发展周期的初级阶段。因此,探索促进黔西南州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是研究的主要思路。应用新经济地理理论,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特别是把经济效应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以及其发展的经济政策等,作为研究方法纳入分析框架中,从而为地方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重点研究黔西南州的发展定位。先从其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后发赶超阶段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类。从发展方式上看,主要分为跨越式发展模式与常规式发展模式;从产业特点上看,有优先发展工业及工业产业的方式,也有优先发展农业产业的方式,并对其发展的关键进行了提炼。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黔西南州经济发展典型问题的分析,从国家战略布局及其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找出其战略定位的重要特征性因素。其难点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后发赶超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特别是从政府作用及多元经济博弈角度对黔西南州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其经济发展起飞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制度优化的一般模式,并从黔西南州经济发展的过程及运行数据的分析中更加清楚地看出黔西南州经济后发赶超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在市场经济还处于不发达的特殊时期,建立好适应黔西南州经济发展需要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是非常关键的任务。
(三)政策选择
提出黔西南州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建立“造血”机制,形成内生型自主良性循环的发展方式。欠发达的黔西南州是中国西部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之一,从欠发达的视角看,该地区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产业化程度对于经济拉动作用不够明显,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结构特征,正确认识黔西南州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是调整经济结构、选准发展方向、加速该地区发展进程的前提条件。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存在一定的规律;但在不同的背景下、不同的体制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区域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以欠发达的黔西南州经济的发展为主线,对其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实践作典型性研究,丰富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理论研究的内涵,突破了传统研究的角度。把黔西南州的后发赶超机制和模式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探讨影响其经济发展的具体运行机制和模式,在研究角度和切入点方面都有所创新。从黔西南州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经验,对其发展的过程进行理论提升及经验总结,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的创新性建议。本书旨在为黔西南州寻求后发赶超的理论、政策和实施路径,实现与全国、全省全面同步小康提供决策参考。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期望通过对区域经济的研究,为丰富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特别是区域发展理论作出贡献。在区域经济政策方面,期望在类似于黔西南州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采用何种区域政策干预以及如何干预等方面提供理论参考。作者期望通过对黔西南州经济发展进行专题研究,探索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带规律性的内容。我国地域广阔,欠发达地区发展情况千差万别。黔西南州经济发展问题有其特殊性,但与其他欠发达地区相比,又具有共性。因此,关于黔西南州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对解决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问题可能有所启发,特别是对贵州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可能更有借鉴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