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简介

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简介

时间:2023-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黔西南州第二产业在全州全省的地位总体来看,全州第二产业总量虽然偏小,但发展速度快,后发优势明显。全州与全省的黔南、黔东南两个民族自治州和相邻的六盘水市、安顺市等地州市进行比较。全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464元,比上年增长13.6%。“十一五”以来,全州以资源开发加工为特征的煤化工、重化工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并将继续成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简介_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十二五”经济发展专题研究

改革开放前,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一直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除了以手工作坊为主的“五小”工业和为数不多的建筑企业外,仅有少量发电、城市供水企业,全州第二产业增加值仅为3322万元,占当年GDP总量26326万元的12.6%;提供就业人员2.25万人,占当年就业人员比例为3.8%。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和区域经济政策向西部地区的倾斜,全州地方工业和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也不断得到调整升级,2000年全州第二产业增加值上升为193303万元,占当年GDP总量598863万元的32.3%,提供就业人员14.12万人,占当年就业人员比例为8.5%。2005年全州第二产业增加值达434771万元,占当年GDP总量1199349万元的36.3%,比2000年增长2.25倍;提供就业人员14.54万人,占当年就业人员比例为8%;2009年全州第二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02.3亿元,占当年GDP总量232亿元的44.1%,第二产业占GDP中的比重在1978年的基础上上升了31.5个百分点。

2002年,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二、三、一”排序并逐步优化,第二产业成为全州经济的主导产业。全州工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力、煤炭为主的能源工业,以烟、酒、糖、茶、特色食品为主的轻工工业,以黄金、铁合金为主的冶金工业,以民族药、输液制剂为主的制药工业,以化肥、甲醇、聚氯乙烯、烧碱为主的化工工业,以水泥、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工业等五大工业,这些工业行业已成为全州的经济支柱,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到2009年年底,全州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7户,规模以上建筑企业29户,建筑业作为城市化进程中高速发展的行业在全州也显现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解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岗位。2009年,全州生产总值达232亿元,比2004年增长86.5%,同比增长13.3%。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2.3亿元,占GDP总量的44.1%。财政总收入实现45.1亿元,比2004年增长2.6倍,年均增长20.9%;财政收入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以第二产业为龙头的“二、三、一”产业格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4年的31.3∶36.8∶31.9调整为2009年的21.3∶44.1∶34.6。

黔西南州第二产业在全州全省的地位总体来看,全州第二产业总量虽然偏小,但发展速度快,后发优势明显。2009年第二产业提供税费29.89亿元,占全州财政总收入的66.3%。第二产业已成为全州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主导产业。从全省情况看,2009年贵州省生产总值为3893.51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74.3亿元,占全省当年GDP总量的37.9%;黔西南州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仅为7%,总量在全省9个地州市中排列第六,仅高于黔东南、铜仁、安顺。

长期以来全州主要依靠第一、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成为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共同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三次产业构成比由2005年的29.3:36.3:34.4变化为2008年的22.8:43.3:33.9,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明显。2008年与2005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6.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了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工业化、加速发展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现状。全州与全省的黔南、黔东南两个民族自治州和相邻的六盘水市、安顺市等地州市进行比较。①总体规模方面。2008年,全州第三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为68亿元,仅为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4.93%,分别相当于黔南州、黔东南州、六盘水市的84.7%、73.2%、57.5%,仅比安顺市略高一点,说明黔西南的第三产业总量小,实力弱,与省内其他地州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②从发展速度方面分析。2005—2008年贵州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幅为10.3%,而同期全国平均发展速度为11%,全省的平均发展速度为14.2%,说明全州第三产业落后于全国和全省。③对GDP贡献方面。2012年全州第三产业比重为40.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1个百分点,比全省低7.3个百分点,分别比黔南州、六盘水市高3.5和3.10个百分点,比黔东南州、安顺市低6.5和5.8个百分点,在相比较的几个地州市中处于中间位置。从总体上看,黔西南州第三产业与全国、全省及周边几个地区相比,总体规模明显偏小,发展质量偏低,但从三次产业结构上分析,与全国、全省有较大差距,与周边地州市差距不明显。

2015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800亿元,为80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比“十二五”规划目标(660亿元)超额完成141.65亿元。“十二五”时期,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加98.90亿元,年均增长14.9%,比“十一五”时期加快1.9个百分点,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黔西南州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10年的6.7%提高到2015年的7.6%。见图1-1。

图1 2011一2015年全州地区生产部值及其增长速度

在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8.30亿元,比上年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27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36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1.0%、34.1%、44.9%。全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464元,比上年增长13.6%。见表1-1。

表1 2011一2015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

续表1-1

“十二五”以来,黔西南州进入工业化进程的初期——中期的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十一五”以来,全州以资源开发加工为特征的煤化工、重化工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并将继续成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为今后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对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对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将不断上升,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住房、交通、通信、医疗、文教娱乐服务等方面支出比重提高较快,反映现代生产方式、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驱动和迫使传统服务业更新换代、规模扩张。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将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服务业消费群体将持续扩大,为服务业扩张提供更广阔的需要空间。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为加快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黔西南地处滇黔桂三省结合部区位优势的逐步凸显和交通网络的日臻完善,作为全省西南地区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工程将提上议事日程。与此同时,随着全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专业的信息化网络也将逐步建设并运行,这将为物流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扩张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宽松的服务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