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赶超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不同的体制、不同的背景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对黔西南州而言,效益是目的,适用是取向,降低成本是核心,优化结构是主线,解决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经营管理粗放、生产技术落后、投资决策失误、市场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是着力点。
1.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加快发展的体制优势
国家政策的支持,无疑会对黔西南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我们要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上来。后发赶超,任重道远,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体制、新办法。关键是要建立有利于促进加快发展的体制基础,着力构建自我“造血”机制,把国家政策支持转化为加快自身发展的“造血”功能,打造有利于各类生产要素向黔西南流动的“政策盆地”,增强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能力。当前,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化,利益目标明朗化,利润追求最大化。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今后,黔西南推进“四化”工作时必须转变思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从主要是政府推动转变到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要切实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制定相应的诱导政策,诱导先进生产要素参与发展。
2.实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战略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平台,是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就黔西南州而言,在工业化初期、中期,基础设施作为工业化的一部分,应重点发展以电力、电信、供水、交通等为主的经济性基础设施和以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为主的社会性基础设施。黔西南快速发展,必须首先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交通建设上,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集中力量争取和建设出州、通省、达边和连接周边大中城市的运输大通道,大幅度提高公路主干线、铁路干线和航线的运输能力和效益。公路建设以主要经济联结点为重点,依托沪昆、汕昆及惠兴、晴兴高速,在全线贯通县际高速的基础上,提高乡镇公路等级,实现村村通油路。铁路建设以联通干线为目标,以开辟运煤通道和通达大中城市、旅游城市路线为重点,开辟出区新通道。民航以增加航线和机场升级改造为重点,增加航空运输能力。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坚持兴利除害、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加快重点水库建设,缓解工程性缺水问题,切实解决人畜饮水和工业用水困难。进一步加强电网、通讯和广播电视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创造条件,强化城镇化载体作用。
3.实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构筑大发展的环境优势
黔西南地处珠江上游支流,南北盘江合围,是国家界定的“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黔西南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珠江流域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黔西南理所当然地成为全省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之一。要坚持建设、保护和开发并重的方针,走开发式治理、集约化经营、效益型增长的路子。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科学管理为手段,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发〕2号文件”)精神,重点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的“珠江”上游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因地制宜,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强化发展科技和教育,发挥大发展的创新动力优势。促进快速发展,关键在科教,希望在科教。要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把现代科技同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更大的发展优势。只有充分发挥好资源和科技两个优势,才能在发展中有所作为。建立健全机制,鼓励科技人员投身于加快发展的主战场。走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相结合的路子,强化科技成果的引进、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工业,让科学技术在推进“多元化”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使经济发展方式由过去资源数量扩张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
4.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
随着信息产业的突飞猛进,人类步入了信息经济时代,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微型化和虚拟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了以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的三元经济结构。新型工业化建立在三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这是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根本区别。因此,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构建“数字黔西南”,实施大数据战略,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5.实施“错位发展”战略
科学谋划本区域产业布局,要搞好分类指导,要把“错位发展”作为一个理念,各县市区要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各有侧重地发展;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精”的产业布局新理念,尽量做到“错位发展”,以提高整体竞争力,最终形成关联转移、成链集约、聚集发展的新产业群集。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要增强工业园区、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的聚集效应,实现“集中”向“集群”转化。发展“集群”经济,应该是黔西南州经济后发赶超的重要模式之一。
6.实施产业结构优化战略
上大企业、大项目,培育产业链,依托区域比较优势,以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确定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大企业、大项目可凭借其具有的资本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占领行业发展制高点,产生示范效应,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形成上下配套产业链、产业群,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在发展黔西南特色优势、竞争力强的特色经济上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以加快发展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特产品加工、制药产业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提高各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贡献率。一是能源工业要加快实施煤电转化和“西电东送”战略,推动煤电冶、煤电化联营。化工、冶金和建材工业要以提高科技水平和规模经济效益为重点,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适当提高重工业比重,切实改变“重工业不重”的面貌,使能源、化工、冶金和建材在全省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二是农特产品加工、制药等产业要以适合本地自然条件生产的原材料加工为重点,利用黔西南独有的自然气候条件,以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国内“两个”市场对接,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打造黔西南特色农业的区域品牌,使之成为贵州西南对外开放的重要基地,改变“轻工业不轻”的工业体系现状。三是以旅游、商贸、信息、房地产、科技服务、金融保险和社区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活力,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
7.实施资本运营战略,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是产业发展重点。没有雄厚的资金保障,产业化是发展不起来的。一是调整财政投资方向,加大财政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政策倾斜。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方向,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行贷款倾斜。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有实力的产业进入国内外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融资。三是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不断扩大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四是运用减税、让利、土地优惠、贴息等系列经济手段,鼓励民间投资。
8.实施多区域合作战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通过区域这一中观地域单元得以体现。不融入相应的区域实体,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加强区域合作,共谋发展大略,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加强与省内外不同区域的合作。确定本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从而形成具有本区域特色的发展战略,根据本区域的功能定位以及发展水平、资源状况,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重点,实现工业经济布局合理化、高效化,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国发〕2号文件”指出,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对于黔西南而言,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推动快速发展存在诸多困难,外力推动非常重要。只有实现大开放,才能带动大发展。要加快发展,必须更大范围、更大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国际的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黔西南受贵阳、昆明、南宁辐射带动较大。从经济的互补性来看,与凭祥、北海、防城、钦州、瑞丽、景洪、河口诸港口较近,地缘经济优势突出,加之黔西南州劳动力资源充裕,可进行多种资源余缺互补。要积极开展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引进先进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劳动力、运输成本的优势,引进一批具有规模、品牌和市场优势的企业到境内投资开发,形成投资“凹地”。积极扶持一批本土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内及东南亚、南亚国际市场。构筑外资、外贸、外经为一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